文档详情

第六章黑龙江少数民族历史与习俗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2.50KB
约49页
文档ID:2459209
第六章黑龙江少数民族历史与习俗_第1页
1/49

第六章黑龙江少数民族历史与习俗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黑龙江区域的少数民族历史的发展及民族习俗有全面的了解,为民俗旅游提供基本素材学习重点:掌握满族住俗及娱乐活动等、掌握蒙古族住俗、婚俗、饮食、取名等习俗、熟悉鄂温克族的历史、分布、宅俗、婚丧、服饰、信仰、节庆等学习内容:第一节满族满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新疆、甘肃、宁夏、山东、北京等省、市、自治区据 1990 年统计,全国满族人口为 9 821 180 人黑龙江省是满族的发祥地,现有满族 1 184 490 人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双城、五常、阿城、宁安、爱辉、绥化等地,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满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我省极少部分满族仍使用满族人的文字和语言,大部分地区已通用汉语满文是在 16 世纪末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造的努尔哈赤时代的满文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 ,皇太极以后的满文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新满文就是通常说的满文一、 简要历史满族历史悠久,其先民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汉代称之为抱娄,北魏时称之为勿吉,隋唐时称之为,北宋至明时称之为女真。

17 世纪初,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各部,于 1616 年建立后金政权 1635 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女真、诸申等旧称,正式定族名为“满洲” ,辛亥革命以后通称为满族这时的满族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吸收并融合汉、蒙古及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在中国历史上满族及其先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建立了地方政权 ― 渤海国,长达 290 年,经济文化发达,领土辽阔,影响远及朝鲜、日本,被誉为“海东盛国” 金代,女真人与两宋分庭抗礼,统治秦淮河以北的中国半壁江山达百余年之久清代,满族不仅统一了本民族,而且实现了全国大统一,立国近 300 年满族及其先民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二、 主要习俗住俗:满族居住指群居与户居两个方面,包括村庄与个户院落居舍它也有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17 世纪 30 年代当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所有成员都已被编入八旗之中在八旗制下,他们“出则为兵,人则为民” ,所以他们的居地多按旗划分满族民居主要是草房其墙壁有土筑、堡瓮、泥堆等不同的垒筑方法草屋顶起脊,架木板或木棍,其上苫铺房草房草一般厚达 2 尺, “草屋一苫可二十年” 草屋结构多为三间或五间,居室是最具满族特色的“口袋房” ,即一般三间房多在东端一间处开门,五间房多在东属第二间处开门,这样西侧或二间或三间,形如口袋。

满族以西屋为重,其南、西、北三面有火炕,俗称“万字炕” 西炕较窄,不住人也不坐人,因墙上供奉有祖宗板子南北炕宽约 6 市尺,住人一般尊长者睡南炕,卑幼者睡北炕烟囱高过屋檐数尺,屋南南开窗,窗户宽大,分上下两扇满族民居一般一家一户一处院落房屋周围有不高的围墙,用泥土垒成立木栅院门或用木栅、木条编织,或以木板钉成殷实人家则有一间或三间门房门皆高大,可通车,门内院落可容车马除正房外,东西各有厢房厢房或可住人,或为仓房、碾房,或为牛马房正房与东西厢房连同门房,通称为四合院正房之后为小菜园另外在居家的大院中,还有两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设置-“影壁”墙,这些习俗与民俗传说有着很大的关连婚俗: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女年龄到 16 一 17 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要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语“成不成,三瓶酒” 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钱、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作为姑娘的财产结婚时,迎娶新娘多用轿,但轿不是用人抬的,而是马拉的花轿是在马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红绸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绸拴成翼状轿顶,轿门有红绸挡帘。

在轿顶上悬有木刻的“麒麟送子” 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轿内要有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压轿的孩子一般是 8 — 9 岁的男孩,娶亲婆是夫妻双全、儿女齐全的土命人迎亲的人们是在原定日子的前一天就动身打旗的、打灯笼的以及吹鼓手走前面,后面跟着的是 12 匹对子马,马上坐着年轻的伴郎在伴郎的后面是披红戴花的新郎再后面就是接新娘用的花轿了娶亲的队伍沿途每到一个亲友家,亲友都要给新郎送礼披红到新娘家之后,新郎不能立刻下马,要等小舅子来给新郎牵马,岳父上前给新郎揣压腰钱之后,新郎才能下马新娘上轿时不能自己走,而要由娘家哥哥抱上轿没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轿在新娘离开娘家之前,新郎要给岳父、岳母留下“离娘肉” , 然后才能动身当娶亲的队伍回来后,新娘蒙着红盖头,由两个伴娘从轿中搀出,新娘的脚不能踏在泥土上,要在地面铺上红毡拜完天地再搀人洞房在洞房门口放一马鞍,上面放两串铜钱,新郎先跨过去,新娘随之再跨过去接着伴娘便把两串铜钱,给新娘两个肩头各搭一串一进门,一个小女孩手拿两面镜子,对着新郎新娘照,然后把镜子也搭在新娘身上,胸前一面,背后一面再往前走几步,一个女孩手拿宝瓶壶,壶中装着粮食,壶口用红布扎着,这时伴娘接过宝瓶壶,给新娘子一个腋窝夹一个,此时还要撒五谷。

新娘被搀到屋里后,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被称之为“坐福” 坐福时不能下地,到了晚上由伴娘和亲友们送新娘子人洞房在洞房的炕上插四支无羽箭,点上长明灯有些地方新郎还要求得新娘同意才能人洞房满族婚礼的一个特色习俗是在举行“拜堂”前后,新娘还要经过“上头” 、“开面”及“坐福”等民俗洗礼 “上头” 、 ‘,开面”多在结婚典礼当天早晨太阳没出来接亲人还没到时进门时进行到了男家,经过“射三箭” 、 “拜北斗” 、“拜天地、祖先”及“跨马鞍” 、 “抱宝瓶”等仪式后,新娘被搀进洞房,接着新娘须盘腿上炕、面向炕里“坐福”又俗称“坐帐” 、 “闷性儿” ,以此试试新娘的耐性、看看新娘的福分晚间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齐” ,意思是说祝福新郎新娘和和气气幸福一辈子间或有人用五谷杂粮往新房里撒,欢欢乐乐闹洞房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信仰:满族曾信仰萨满教,本属一种巫文化体系它主要相信天神与灵魂的存在认为天主宰一切吉凶祸福,而其他诸神都各司其职,影响着人事的休咎因此,人要听神的安排,奉天行事但人不能直接同神接触,而沟通人神联系的则是萨满。

萨满是由人来充当的,是一定条件下神化了的人,这种神化了的人并不属于全社会,而只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为某一族姓,往往是萨满所在的族姓服务当他沟通人神联系时,他便以神的面貌出现,与哪个神抵联系,便以哪个神抵的面貌出现于是他宣布神话、神训,传达神抵的意志,这就是俗称的“下神”除此之外,一般萨满还能解梦、占卜、医病,预言吉凶祸福,以及排难解纷,指点人们行动所以萨满多由某一族姓中具有广博知识,多方面本领,有权威,有组织才能,能说会道的人来充当萨满祭祀中主要内容是家祭,即祭祖先而全族之祭也选定于一家之内进行另外,萨满的活动在民间往往还与治病有关萨满治病并非以通常的诊疗手法,而是跳神治病,这时的萨满便是名副其实的巫医丧俗:满族的丧葬也很有特点,不准许在西炕和北炕死人门是活人进出的地方,因此,死人人棺后,只能从窗户抬出人死后,在院子西边立杆,高一丈五尺左右,上面挂蟠,蟠长九尺,用红布和黑布做成蟠的头和尾是黑布,中间四条是红布出殡时,亲友们要抢蟠上的布,给自己孩子做衣服,认为可以避邪,不做恶梦等三、其它习俗(一)着装满族的民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个性特点除了男子的马褂、坎肩、发辫的独特服饰外,女子的旗袍,也是别具特色的。

旗袍,满语称做“衣介” 早年不分男女均有此类服装其样式是圆领、捻楔、窄袖、束腰、四面开楔,有扣绊这种衣着便于满族先人早年的马上骑射生活据历史记载,辽金时期,穿着皮制长袍是普遍时尚在袍子袖口处,还装有一个半圆形袖头,称“箭袖” ,既可防冻,又可护住手背以利射箭因样子像马蹄,又俗称做“马蹄袖” 后来,男式袍子演变成宽襟大袖的直筒长袍;女式的旗袍则款式越发新颖、讲究,成为立领、紧胸、束腰、窄袖、裹臀、侧开楔、下端回收,充分显示东方女性线条美的民族服饰加上领口、袖口、襟口等处十分讲究的“十八镶”修饰,更加表现出妇女的文静、端庄、典雅、秀丽的风资满族妇女的发式十分讲究婚前女子多蓄辫发,婚后则给髻、束发已婚妇女的发式最流行的是“两把头” ,即把头发束到头顶后分面两络,头顶的一络缩在“扁方”止梳成横长式的扁髻;后面的一给则给成燕尾式的发髻 “两把头”发式典雅、秀丽,再加上头替、耳环的修饰,更显出满族妇女的风姿绰约,仪态万端二)饮食满族的“白肉血肠”是十分普遍的传统年节肉食品这一传统的饮食习惯与满族早年的祭祀习俗有着密切关系清代的历史文献曾记载,满族重大的祭祀活动中要杀一头毛色纯黑的腌猪,然后将其供奉在神案前。

举行庄严的领牲礼后,用鲜血灌制成血肠,将猪肉切块后清水炖煮再向神灵祭供后,祭祀的人一起领受“福肉” 大家围坐在一起用刀一片片切食白肉,肥瘦兼有,清淡嫩美血肠则用刀切段后蘸酱食用,别具风味早在金代,满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抱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抱肉片随煮随食,这或许就是火锅的发端吧清代的时候,吃火锅已是满族典型的饮食习俗满族人素有爱吃粘食的习惯满族的赫食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吃法春天耕地的时候,将黄米面包人小豆馅,放在锅里烙成饼吃,俗称 ”,香脆可口夏天铲地时为了送饭方便,用“苏子”叶包成豁米悖悖,放锅里蒸食,味道清香,别具特色秋天时用大黄米、小黄米上屉蒸熟后淋上清水,然后放在石垫上用木榔头捶打成面团,撒拌熟黄豆面,蘸糖或蜂蜜食用,俗称“打糕” 冬天则用粘米面包豆馅做成“赫团子” ,放在室外或仓房冻贮起来,随吃随蒸,既方便又好吃三)相关文化 1 .语言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十六世纪末仓删的满文词汇比较丰富,在我国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满文已经废弃不用了,但满文的研究工作仍受到重视,黑龙江省已经成立了满语研究所,广泛深人地研究满文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富裕县三家子村,孙吴县四季屯,黑河市的黄旗营子、大五家子,还完好地保存着满语“活化石” 一些中、老年人的满语生活用语,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完好流畅在全省不但留下了众多的满语地名,而且在汉语中还留有大量的满语词汇,如称勇敢为“拉察”,遇事疏忽为“喇忽” ,不践约言为“秃鲁” ,墙角为“音晃” ,主意为“顾咚” 膝盖为“波罗盖” ,腋下为“嘎啾窝” ,小船为“威虎” … … 等等满族文学除用满文和汉文撰写的外,还有大量的口碑式的民间文学满族老人爱在灯前月下,特别是冬季农闲的时候,坐在火炕上,围着火盆给孩子们讲“瞎话” (即民间故事) 一讲就是半宿,这些“瞎话”描写了满族历史发展中的片断2 .伦理道德俗语说, “旗人规矩多 ”满族人确实崇尚礼节, “敬老”之俗尤为突出过去,满族对老人 3 天请小安, 5 天请大安,违者视为不孝请安礼俗,有部安、打千儿、磕头的礼节相风礼俗,除问好,还有请安、打千儿、半蹲礼、抚鬓礼、抱见礼等,真可谓礼仪繁杂,礼法尊严问安为请小安,打千儿则为请大安满族新请安则磕头平时相见,妇女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礼” 满族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 满族最古老而隆重的礼节,谓之抱接面大礼,俗称“抱见礼” 。

以尽忠效命为光荣,为最高的荣誉,而以背叛二心为羞耻满族正是基于这个认识,而对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怀有极其特殊的感情当清兵入关后不久,就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帝君,树为忠义的最高典范,奉为清朝的护国之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