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4575191 上传时间:2017-12-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为实现省委提出的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伟大目标,前不久,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带领市委办公厅、市经贸委、市建委、市外经贸委、市规划局、市统计局等单位同志赴长沙进行了学习考察。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梅克保等市领导亲自介绍了近年来长沙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开放型经济及国企改革等方面的情况。并安排参观了长沙城市重点市政建设项目、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级星沙工业开发区等单位。通过对长沙经济发展的考察,我们感到长沙在发展经济方面理念新、起步早,很好地运用了市场规律,有许多经验和作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一、长沙经济发展概况长沙市土地面积 1.18

2、 万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180 平方公里,20*年年末人口 595.50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88 万人,辖五区三县一市。近五年来,长沙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态势,经济总量增势强劲。GDP 由1997年的475.87亿元增加到 20*年的812.85 亿元,年均增长11.8,比我市 10.3的增速高1.5 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157.05亿元增加到 20*年的238.75 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997年的39.68 亿元增加到20*年的7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 1997 年的 123.98 亿元增加到20*年的362.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1997

3、年的 205.03 亿元增加到20*年的401.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由1997年的2.91亿美元增加到20*年的3.28亿美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由 1997 年- 2 -的 379.24 亿元增加到20*年的1207.42 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97 年的 6232 元增加到 20*年的 902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997 年的 2649 元增加到 20*年的 3462 元。二、长沙发展经济的经验及做法1发展经济,规划先行一是高起点、高标准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为长沙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把城市做大长沙市将城市规划区范围由原来的 966平方公里,调整扩大为

4、1245平方公里。长沙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长沙建设成一个人口达300万,城市规模达350 平方公里,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规划成以现有城区为主体,以同西、捞霞为次中心的“一主、二副、四组团”的整体布局,使城市的发展以组团式、跳跃式、卫星城镇的方式迅速向外拉开框架,形成一个内部结构合理,发展空间广阔,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二是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突出城市形象建设。以五一路改扩工程为契机,重塑长沙中央商务区。重点规划了湘江两岸,桔子洲头,使之成为长沙的“门厅”。做好火车站东广场,中心绿化广场,五一绿化广场等规划设计,美化了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同时,引

5、进竞争机制,优化规划方案,做好主要公共建筑,如体育城、美术馆的规划设计招标工作,提高了城市设计水平和品味。三是突出基础设施和道路网络建设。体现“先地下、后地上”- 3 -的原则,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所有的管网均埋入地下,一般地下管网的投入占道路总投入的60以上。城市快速干道以及沿湘江、济阳河两岸的景观道路按 80 米以上控制道路路幅,城市主干道原则按60 米控制,道路的绿地率达到 30以上,体现了基础设施的超前性。同时,提出了建成以长沙为中心半径 100公里范围内,实现“1小时”都市圈的目标。按此目标不断完善了绕城道路网和环城路网,环城高速公路三环基本建成,二环明年能全部完工。四是突出绿地规划,改

6、善城市生态环境。长沙现有人均绿地面积 7平方米,比我市多2 平方米,按每年增加10万平方米的目标推算,到 20*年长沙将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即人均绿地 9平方米,为此长沙提出了规划区内的环境以湘江风光带为主轴,以河道为绿化带副轴,结合绿色通道,森林公园、风景园林地的建设,构筑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主城区外围以环形、楔形绿地及组团生态隔离带区形成生态骨架。五是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长沙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把过去环绕城区四周的郊区拆并,把郊区的土地分别划入各城区,为城区的发展在地域上打开了缺口,改变了过去城区不带乡的做法,扩展了各城区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调动了县区政府的工作积极性,长沙的建成区面积也

7、增加到 180平方公里。2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城市建设近几年,长沙通过采取多渠道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方式,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建设投资 20*年为 64 亿- 4 -元,20*年为70亿元,20*年达 84 亿元。分析20*年 84 亿元城建资金来源,其组成为:市本级财政投入5 亿元;土地收益2.5 亿元;由于土地经营的间接回报及融资25亿元;银行贷款 15 亿元;城投公司融资15亿元;利用外资、区级资金以及争取国家、省级资金 20 多亿元。三年来,市财政投入不到20亿元,但通过多方筹集的资金却达 200多亿元。其通过多渠道筹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几点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城投

8、公司真正起到了融资作用。政府为支持城投公司进行融资,给了城投公司如下倾斜政策和措施:1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房产、地产全部划归城投公司所有;2 城市维护费每年增值部分的 15作为公司的投资风险金;3支持城投公司超前投资,通过预先收购规划道路两侧的土地,在道路建成后,土地出让增值以及道路两侧的广告权均归城投公司所有。二是敢于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0*年长沙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07亿元,存贷差仅为26亿元(我市去年存贷差高达312 亿元)。长沙通过成立城投公司、环路公司作融资主体,融资用于城市外环道路建设,通过取得收费权来偿还银行的贷款,从而形成城市建设资金来源的良性循环。早在 1996 年

9、长沙就提出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部分稀缺资源,如水业、城市公交、教育、卫生等行业通过合资、招标、拍卖等途径走上产业化道路,这样不但减轻了财政压力,还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了资金。如其通过合资、独资以及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早实现了日产 50 万吨的大型水厂由民营方式成功- 5 -运作,以合作经营方式建设了湘江上 2座大桥,以贷款方式融资建成城市外环、二环线,还有效经营了城市广告资源,政府采取对广告媒体高度垄断的办法进行管理,新修建的道路两侧的广告权由政府垄断,对老路实行统一整治、规划和管理,由市里统一拍卖。仅20*年广告拍卖收入就达20*多万元,为尽快扩大城市骨架,还专门成立了城市

10、外环公司,修建城市三环(约 84 公里长),并争取省里的政策,取得收费权等。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招商引资质量长沙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均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列入“一把手”工程,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解放思想的程度决定开放的程度,招商引资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程度”的观念,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了:抓经济就是抓项目,抓开发区就是抓招商引资。各县(区)、部、委、办、局的主要领导每人抓一个 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铁的目标、铁的考核、铁的奖罚。20*年长沙实际引进外资3.28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52.1;实际引进内资129 亿元,其中省外资金58亿元。长沙在招商引资方面十分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招

11、商引资着力抓大、抓强。世界 500强中已有34家落户长沙,有 15 家已经投资,15 家设立了办事处,4家设立了分支机构。近期将落户长沙的“日本三菱轿车生产”项目,年产轿车15万辆,这不仅能加大长沙工业经济总量,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对外开放的品牌,提高了招商引资的质量。二是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不断加大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年高新区就投入 8亿- 6 -元搞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的规模迅速扩大,功能不断完善,使其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退出城区的战略构局。长沙工业园不仅布局合理,而且十分注重特色,其工业园区分为“二区六园” ,其中每个园区都有明确的定

12、位和自身的产业特色。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长沙也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海关出口总额。20*年长沙出口创汇 3.4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额近2 亿美元,这些数据均是我市的23 倍。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长沙的外向型经济基础较好,近年来招商引资大项目较多外,还与长沙较好地解决出口退税和本地产品出口补贴等问题有直接关系。4.加快工业企业改制,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企业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始终把工业摆在经济工作的主导位置,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工业十大标志性工程的实施意见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意见等,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企改制的顺利进行。长沙市委、市

13、政府对国企改制支持力度较大,主要措施有:(1)每年市财政列支 3000 万元支持国企改制。(2)工业国企改制所出让的资产(含土地)包括土地出让金全部留给国资公司用于企业改制。(3)市委一位副书记和工业副市长亲自领导和主抓国企改制工作。20*年全市有30户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置换了3.03万名职工身份。20*年计划再改制 30 户,20*年改制26户,国企改制后年将全面完成。- 7 -另外,长沙工业突出三新,1 路子新。打造园区工业,不重走过去乡镇企业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路,避免无序竞争,工业向园区集中,着力建设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同时发展5 个县级特色工业园区。

14、2机制新。在加大对国有企业大力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个私民营经济,混合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3 产业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电子信息促进先进制造业。围绕兴工强市的战略目标,依托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烟草食品、新型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并结合长沙实际,长沙市委、市政府确定了高档卷烟、电子信息等十大标志性工程,每年财政拿出1 亿元作为标志性工程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引导资金,竭力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企业。 “八五”时期,长沙就开始着手培育起一批大企业、大集团,1998年长沙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1家,1999年有43家,20*年有52家,20*年有57家,到 2O02 年已达75家,其中:产值上50

15、亿元的企业 l家、上 10 亿元的企业4 家。长沙工业以企业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融通资金,进行企业技术改造,20*年长沙制造业完成技改投资 32.27亿元,比我市多19.47亿元。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 “九五”末期开始,长沙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调整,粮食产量占种植业的比重由20*年的40下降到20*年的32。长沙农业结构调整是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提升为目标的,首先突出建设农业园区,如黄兴农业科技示范园、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其中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8 -于 20*年9 月获得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设立,为全国第一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是

16、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其次着力开发 107国道和长永高速公路两线;再次,提升茶叶、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品,并以龙头企业带动、大户带动、机制创新带动和招商引资带动为手段,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三、粗浅的体会及建议通过这次粗浅的学习考察,使我们感觉到南昌要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把经济总量做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个率先”必须明确我们前方的目标,懂得真正意义上的怎么向高的攀,与强的比,同勇的争,这就需要以虚心的态度,开放的理念,务实的作风,在别人走过的路子上总结出适合我们发展的方式、方法作出快速反映。市委、市政府已经制定了“富民强市” 、“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以及“三个率先”的总目标,也明确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大开放的总思路。我们必须把这些正确的发展大目标和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同时还要进一步大胆创新,着重在操作层面上去务实、去具体、去深入,以达到目标的实现。(一)坚持资源配置市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