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55747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高州市石鼓中学 卢锦波【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学情分析】:以前,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

2、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体会文化的作用 (2) 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进入文化生活的学习。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2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 ,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就如钱钟书说过的一段话“ 你不问

3、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那究竟什么是文化,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一框的学习,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讲授新课教学步骤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教师点拨讲授新课一、文化“万花筒”感受文化的魅力探究活动一:在课堂的一开头,我要求学生当堂表演几个“小品” ,展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象” ,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街头文化和网络文化等,在活泼热闹之余,启发学生思考文化生活具有哪些特点?课堂伊始,设计几个“小品”让学生表演,一方面可以展现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

4、能够迅速有效地把学生拉人到教师想要创设的情景中。对于文化生活的特点,教材总结为为两点:(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 (2) “文化生活呈现各自特有的色彩” 。笔者根据课文内容增加了一点:“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同时,对文化的这三个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提炼,即文化生活具有“普遍性” 、“多样性” 和“区域性” 。这样的总结概括可以使理论更加完善和清晰,也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3深入学习二、文化是什么揭开“文化”神秘的面纱探究活动二:启发学生思考:(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

5、看法?澄清误区一:文化等于艺术。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澄清误区二:文化指知识积累的多少。通过展示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插图)。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显然,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 。 这里的“文化”指的是“文化素养” 。澄清误区四:文化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向学生展示一些书籍、艺术品和文物。你认为这些文化产品给人类带来怎么的精神享受?结论:书籍、艺术品、历史文物是展现文化的物质载体。(1)对“文化”这个概念,学生并不陌生,但是未必真正理解其内涵,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有的学

6、生认为文化是知识;有的学生认为文化是艺术。因此,在正式讲解文化这个定义时,我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澄清这些误区。(3)及时对探究活动做出总结归纳,使探究活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例如通过开展“探究活动一” 得出结论:文化艺术;通过开展“探究活动二”得出结论:文化知识积累。三、引导学生理解领会“文化”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从课本里概括归纳出文化的三个特点。并准备了一道基础型的选择题来考察学生的领会能力。练习巩固: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而不是自然具有的:文化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创造的,纯粹“自然”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7、。(2)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理解:(静态)彤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把握文化的定义,必须要从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理解。教材对文化概念的外延的阐述虽然较为全面但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显得有点“凌乱” ,学生不容易掌握和记忆。对此我的做法是对课文内容的前后顺序进行适当调整,遵循了从4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某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科学、文学、艺术等。(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等。(3)文

8、化素养是后天培养的而不是先天具备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四、文化的力量体会文化的作用过渡:看电视不可以当饭吃但为何每每看到一段感人的节目,阅读到一段奋进的文字,都会泪流满面或者血液澎湃?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结合课本的探究活动: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举例:如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努力创造出灿烂的现代文明对个人成长历程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把人引向歧途。(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

9、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注意两点区别: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民族和国家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民族和国家产生阻碍作用。课后巩固练习主题:校园周边的文化要求:自己去调查,搜集、整理校园周边存在的积极和消极的文化现象,并写出宣传积极文化,改革消极文化的方案。通过活动使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落实到行动。从而规范自己5的行为。【板书设计】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文化。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的力量【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从学生身处的文化氛围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万花筒”,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剖析和理解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去“体味文化”,而不是“灌输文化”。本框题教学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