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

上传人:bub****888 文档编号:24498685 上传时间:2017-1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 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导学号 549500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墨竹画的源流析尹 石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据今资料显示, 唐代墨竹已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已: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已极形似”,二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 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 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 ,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凡

2、此说, 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至于北宋,文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两人均为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因文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 人称“文湖州”, 被誉为 “竹圣” 。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 之说。苏东坡称其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 在技法上创“ 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文、苏二人为挚友,“文竹苏题”, 皆得益彰。文与可的墨竹理论文字亦尚不见闻, 反而,从苏东坡“表扬” 文与可画

3、竹的诗文却透露出一些“堂奥” 来。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减料 ”。于是虽然有“文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竹法占主导地位。但是到了元代,赵孟兆页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文人画家。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尤其李衍(息斋),效法文同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 卷)传世。为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 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而赵孟兆页因兼书、画家于一身,故在他的墨竹中明显地体现出书法的运笔法

4、, 而赵妻管道昇翰墨词章均擅长,墨竹未必不如其夫。明代的墨竹画基本承袭前贤,画风稍有突破。代表人物有宋克、王绂、文征明、夏昶、唐寅、徐渭和项元汴、项德新、项圣谟祖孙三代等。其中王绂和夏昶均因为墨竹名天下,“萧散自在”为王绂面目,而夏昶则竹师王绂,后变其法,时推第一,拥有“夏卿一个竹, 西凉十锭金”之誉。墨竹画到了清代,高峰叠起,意境大开。前朝遗民“靖江后人” 朱若极(石涛) 和其同代 “八大山人”朱耷均为书画旷世奇才, 所作墨竹,气势磅礴,淋漓洒脱,不拘一格,别开天地。清中期的 “扬州八怪”几乎每人都擅墨竹,且各具特色,如汪士慎的清平淡雅、金冬心的古拙平和、李复堂的繁浓简秀、李晴江的狂放恣肆、

5、罗两峰的坚挺傲岸、郑板桥的清瘦劲健“八怪” 之中,独板桥“删繁就简”“ 标新立异”,其“六分半书”和“震电惊雷之学” 与“掀天揭地”之文、之诗以“三绝诗书画”著称。有相悖于“胸有成竹” 为“胸无成竹”之论,把“意在笔先”升华为“趣在法外” 之道,集李夫人之影、文与可之墨、石涛之笔为大成, 并以专事墨竹而独树一帜于画坛。近现代画竹高手也不乏其人,各时期各地域都产生一些代表人物, 对墨竹传统的继承、创新、光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墨竹一科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球上凡有华人处, 皆能意会墨竹之精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吾辈画家要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之理,又要有“天将降大

6、任于是人” 之责, 创新与发展,使中国墨竹画再度拔峰而起。1.下列关于原文第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文同和苏轼的共同努力,使墨竹画发展到一个高峰 ,占据了竹画的主流地位。B.因文同任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墨竹画艺高超, 所以被誉为“ 竹圣”。C.文同画竹必定成竹在胸之后一气呵成,技法上首创竹叶法, 讲究意在笔先。D.文同创立“湖州竹派”,形成了完整的墨竹画理论体系,后学者甚多。解析 A 项,“占据主流”不对;B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D 项, 文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墨竹画理论体系”。答案 C2.根据原文内容,对墨竹画发展过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初年已有墨竹

7、画问世,但无传世作品,直到晚唐五代才有作品流传。B.宋代文同及其影响下的“湖州竹派”为墨竹画的第一座高峰, 此时有了初步的技法。C.元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竹谱,其中赵孟兆页及夫人管道昇影响最大,他们的技法为后世蓝本。D.明代墨竹画风并无大的突破,到了清代才有大的发展, 甚至出现以专事墨竹的画家。解析 C 项,成为后世蓝本的是李衍的竹谱详录 。答案 C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探寻墨竹画的源流,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美德的一种展现 ,更是华人意会墨竹精神的必然结果。B.宋代的宫廷画师为了迎合皇帝,不会效仿文同 “竹叶法”这种“ 偷工减料”的画法。C.元代李衍为了让学生便于模仿而

8、画竹,所以和苏轼相比, 他的竹画虽然真实,但缺少灵气。D.近现代画家要明晓墨竹精神,肩负起创新与发展的责任, 墨竹画就能再次走向高峰。解析 A 项,后半句与前面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不成立。答案 A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导学号 549500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47 题。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 论语 。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 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

9、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事失宜正 ,过勿惮改。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 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 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省财用,实府藏;二曰修礼制,绥眉寿; 三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 ”奏闻, 即弃官去。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献帝即位 ,董卓辅政,复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因从迁都长安。爽见董卓

10、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论曰:董卓当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 未十旬而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观其逊言迁都之议, 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选自后汉书荀爽传,有删改)注大致:致,思想的趋归;大致,意即重大选择。陵夷:衰颓, 衰落。濡迹:驻足,喻出仕。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爽欲遁命/吏持之/ 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 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

11、日/进拜司空/B.爽欲遁命/吏持之/ 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奎宛隆/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 /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毒/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就本题而言,梳理人物、事件是解答问题的有效方法。 “荀爽想逃避任命”“来使催迫得很紧”“(荀爽)没法离开 ”“(荀爽)被任命为平原相 ”“(荀爽)走到宛陵”“(荀爽)又被追回任为光禄勋”“(荀爽)到任办事刚三天 ”“(荀爽)又被升任为司空”,据此分析便可轻易断句。答案 C5.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B.私谥:古时人死后由亲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凡隐士之谥皆为私谥,如晋陶渊明谥为“靖节”,宋林逋谥为“和靖” 。C.社稷:“ 社” 指土神,“稷 ”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 “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除“社稷” 外,“宗庙” 也可以用来代表国家。D.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为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来指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即用此意。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

13、的识记与理解能力。B 项, 以偏概全,“凡隐士之谥皆为私谥”说法绝对;林逋的谥号“ 和靖”就是皇帝颁赐的。答案 B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荀爽勤奋好学。他十二岁时就能读懂春秋 论语,遭党锢之祸后,隐居十几年,专心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大儒。B.荀爽倡导孝道。他认为公卿百官是老百姓的榜样,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家居丧尽孝的错误,要带头施行仁义。C.荀爽关心民生。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宫女,让她们结婚成家, 认为这样做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利于国家。D.荀爽忧心国事。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 而是暗中谋划迁都长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重振

14、国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D 项,从原文看,迁都长安的是董卓(“董卓辅政因从迁都长安”), 荀爽在此事上不愿参与意见(“逊言迁都之议”), 荀爽暗中图谋是要对付董卓(“及后潜图董氏”)。答案 D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 征命不应。(2)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耽思”,专心致志, 深入研究;“ 庆吊”, 喜庆丧吊活动;“征命”, 征召、任命。(2)“乖”,违背;“趣舍”,亦作“取舍”“趋舍”,进取或退止,这里指“志向”;“出处”,出仕,

15、隐退。参考答案(1)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儒家经典,有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2)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 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为人的重大选择。参考译文荀爽字慈明。他从小好学,十二岁就读懂了春秋 论语 。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经书, 有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颍川流行这样一句话:“ 荀家八条龙,慈明世无双。 ”(桓帝) 延熹九年 ,太常赵典以 “至孝” 推举荀爽,荀爽被任命为郎中。他回答策问,陈述了他认为国家应办的事宜,说:“汉朝的制度要天下的人都诵读孝经,选官吏也是

16、推举孝廉。现在公卿百官都是政治与教化的榜样,而父母逝世了却不能回去居丧尽孝。仁义之行, 要从上面开始做起;敦实淳朴的风俗,才能传到下面响应。事情做错了就应该改正,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听说后宫宫女有五六千人,冬夏的衣服, 早晚的粮食,耗费着丝绸布帛,使国家府库空虚,(以致)白白地向无罪百姓征收赋税,用来供养无用的宫女。我认为那些不是以礼聘娶的且又没宠幸过的宫女,一概都遣散出去,使她们能够婚配。一是可以节省财用,充实府库;二是可以完善礼制,获得长寿;三是可以减省赋役 ,安定百姓。这实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天人的伟大幸福啊!” 奏章呈上之后,他就弃官离开了。后来,遭到党锢之祸,荀爽隐居于东海边,又南逃到汉水边 ,这样过了十多年,在家专门从事写作,于是被称为大儒。时人多不为妻子服丧,即使在父母丧期仍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给其长辈及一些名士死后赠谥号。(对于这些做法) 荀爽都引经据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教育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