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继电器行业发展现状

上传人:xinq****976 文档编号:24497756 上传时间:2017-1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继电器行业发展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汽车继电器行业发展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汽车继电器行业发展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汽车继电器行业发展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汽车继电器行业发展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继电器行业发展现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继电器是汽车零部件中一种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它广泛应用于控制汽车启动、预热、空调、灯光、雨刮、电喷、油泵、防盗、音响、通讯、导航、电动风扇、冷却风扇、电动门窗、安全气囊、防抱死制动、悬架控制以及汽车电子仪表和故障诊断等系统中,是仅次于汽车电子传感器在汽车产品上应用最多的汽车电子元器件之一。随着人们对汽车人性化、舒适化要求的提高,近年来汽车继电器的用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汽车业已经成为继通讯业之后的继电器第二大应用领域市场,目前全球汽车继电器的销售额约占继电器总销售额的20%。一、全球汽车继电器市场需求情况随着近年来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的发展,汽车继电器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世界汽车继电器的生产和销

2、售正呈逐步上升趋势。根据风险发展公司(VDC)2005 年初对全球继电器市场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汽车继电器的销售额约占继电器总销售额的 20%,汽车业已经成为继通讯业之后的继电器第二大应用领域。统计数据显示,2006 年全球继电器销售额为 42.2 亿美元,其中汽车继电器销售额为 8.5 亿美元。预计 2007 年全球继电器销售额将达 44 亿美元,其中汽车继电器销售额为 8.9 亿美元,增幅 4.71%。调查显示,2010 年世界汽车保有量将达到 10 亿辆,年产量为 7500 万辆,如以每辆汽车上继电器平均用量为 20 只、每辆汽车每年维修用继电器平均用量为 10 只、汽车修配量按保有量的

3、 10%计算,则 2010年世界汽车继电器市场需求量将突破 25 亿只。由此可见,汽车继电器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二、中国汽车继电器市场需求情况受到高速发展的汽车产业、急速发展的 IT 业以及正在复苏的元件行业的推动,中国大陆已成为世界主要的继电器供应基地之一。2006 年继电器生产总量初步估计可达到 35 亿只,约占全球继电器总产量的25.3%。预计到 201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继电器生产国家,年产量 45 亿只以上,其中汽车继电器年产量将达到 6.5 亿只。1、中国汽车工业产销情况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 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 727.97 万辆和 721.6

4、0 万辆,同比增长 27.32%和 25.13%,远远超过年初预期,已超过德国,在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同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其中乘用车(含轿车、MPV、SUV 等)产销达523.31 万辆和 517.60 万辆,同比增长 32.76%和 30.02%;商用车(含客车、货车等)产销达 204.66 万辆和 204 万辆,同比增长 15.25%和 14.23%。预计 2007 年中国汽车消费量仍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汽车产销量同比将增长 15%,超过 830万辆,其中轿车增幅仍将高于整体增长幅度。预计到 2010 年中国汽车总产量将达 1100 万辆,超

5、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乃至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2、中国汽车继电器总用量情况 就中国汽车产业现状来看,据调查,汽车继电器用量最多的是乘用车(含轿车、MPV、SUV 等),一般每辆乘用车(含轿车、MPV、SUV 等)平均用 15 只继电器(一些高级轿车可用到 25 只左右的继电器);每辆商用车(含货车、客车等)平均用 13 只继电器(其中每辆货车平均用 7 只继电器、每辆客车平均用 20只继电器)。汽车社会保有量增加也给汽车继电器维修市场的需要带来新的市场,商用车(含货车、客车等)平均每年每辆维修用继电器 5 只,乘用车(含轿车、MPV、SUV 等)用 3 只。2007 年我国汽车生产量预计达

6、837 万辆,则所需汽车继电器为 12085 万只;加上 4140 万辆保有量汽车维修用的 1656 万只继电器,2007 年中国汽车市场所需汽车继电器总量预计可达 13741 万只,较 2006年的 11950 万只增长了 15%。预计到 2010 年,中国汽车市场所需汽车继电器总量将达到 2 亿只。三、中国汽车继电器市场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1、中国汽车继电器行业的供给特点就中国汽车继电器生产来看,目前国内汽车继电器生产厂商达 100 余家,并且大都仍以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格局为主。在众多企业中,除厦门宏发等少数企业逐步实现规模化、自动化生产外,其他企业仍然是整体规模较孝专业化程度较低,尚未达

7、到规模化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差距较校可以说是大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并行不悖,竞相发展。此外,据统计,目前国内进口汽车继电器产品比例相对较高,约占汽车继电器总需求的 50%左右。但随着各汽车厂商国产化步伐的加快,及国内主要汽车继电器厂商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比例正在迅速下降。以下是中国汽车继电器供给的主要特点:(1)配套市场以大汽车集团为主的引进轿车和轻型客车国产化配套为重点,大都分布在各大汽车生产集团、公司周围,实现就地配套生产; (2)汽车维修用继电器市场具有较为明显地域性;(3)营销模式以直销为主,没有建立完善的分销体系;(4)生产方式以销定产、以销扩产为主。2、民族品牌实力不断提升,逐步形

8、成与国际品牌相抗衡的趋势近年来,汽车继电器中民族品牌得到快速发展、数量剧增。表现出明显的成长力和竞争力,不但已逐步成为售后市场汽车继电器供应的主力和出口主力,而且正在创造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继电器企业。目前国内汽车继电器民族品牌主要包括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贵州天义电工厂等。 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创建于 1984 年,继电器年生产能力 7 亿只,是中国最大的继电器生产基地,连续 12 届跻身“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行列,目前排名第 19 位。宏发拥有一整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国内首批通过 ISO/TS16949、ISO900l 认证的厂家之一。在产品研发方面,

9、全部采用三维 CAD 技术,模具、零件制造和成品装配工艺与设备等方面均位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宏发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检测中心,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美国 ULCUR 及德国 TUV 和 VDE 的认可,是中国唯一一家获 VDE 认可的 TDAP 实验室。汽车继电器是宏发公司的重点发展项目,2006 年产量在国内位居首位,一直稳定地为GM、Ford、FIAT、Delphi、Hella、奇瑞、江铃、哈飞、长城等公司配套供货,并与之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于 1997 年成立,主要投资方为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除汽车继电器外,还同时生产汽车开关、汽车

10、控制器和执行器等。产品广泛用于轿车、卡车、小客车和轻型车。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现有员工 1880 人,其下属子公司贵州天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继电器,1987 年成为首批桑塔纳轿车配套单位。3、进口汽车继电器的国产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全球主要汽车厂商均已在中国投资建厂。并且迫于成本压力,大多数汽车厂商正在逐步推进进口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这给中国汽车继电器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得竞争形势变得日益严峻:(1)整车厂采购成本的日益降低使得继电器厂商利润空间越来越少由于整车销售利润率的不断降低(由 2003 年的

11、9.11%降至 2005 年的 4%)及持续的价格战,降低成本,特别是降低采购成本成为国内所有汽车厂家的首要选择。目前国内众多汽车厂商已在尽全力降低成本,并计划逐步替换进口汽车继电器产品。这给国内汽车继电器生产商带来机会的同时,也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2)国际汽车继电器厂商来中国争取市场和利润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众多跨国汽车继电器厂商看中中国巨大的市场前景,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通过压缩生产成本来降低市场价格,同时他们还将国外运作成熟、技术先进的配套体系带到了中国。以“国际品牌”加“中国价格”来应对国内继电器厂家。这些都给国内汽车继电器市场带来了无形的压力。(3)国内继电器厂商的不规范

12、竞争使得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由于汽车继电器门槛较低、利润水平又高出传统继电器产品,近年来国内众多继电器制造商纷纷转向汽车继电器生产。目前国内汽车继电器生产厂商已超过 100 家,在这些厂家中,除厦门宏发等少数企业外,其他众多企业仍然规模参差不齐,生产格局以多品种、小批量为主,尚未达到规模化生产水平。另外,由于国产汽车降价严重,采购成本不断降低,使得众多国内汽车继电器生产厂商为了生存,在营销策略上纷纷以低价格手段抢占市常这给国内汽车继电器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全球、特别是中国汽车继电器市场容量非常可观,发展前景巨大,这些都给中国民族汽车继电器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与此同时,汽车国产化趋势以及日益增加的内外竞争压力也使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得不可避免。因此,中国民族汽车继电器企业迫切需要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降低间接成本,迅速积累和提高在汽车行业的经验,努力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在内乱外强的形势下创建汽车继电器行业的民族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