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历史文化睢县位于黄淮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植被丰富,降水适中,十分适于人类生存早在史前时期,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息繁衍之地目前在睢县境内发现的史前古文化遗址以河南龙山文化类型为主,如位于蓼堤镇周龙岗村的周龙岗遗址、位于周堂镇乔寨村的乔寨遗址和位于县城北 5 公里处的王庄遗址等河南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文化,其年代据 C-14 法测定约为公元前 2800 年至公元前 2300 年从周龙岗等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可以推断,当时居住在睢县一带的古人类尚处在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生活用具则主要为陶器和骨器制陶业已相当发达,陶器多为轮制,故较精致,种类也较多在周龙岗遗址中并发现烧制陶器的陶窑遗迹学术界一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我国古史中所说的夏代殷商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睢县发现多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平岗镇岗下坡村和犁岗村之间的犁岗遗址该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厚,内涵丰富,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也有少量青铜器两周秦汉时期的墓葬、遗址亦多有发现,出土文物更加丰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睢县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大都具有时间跨度长、不同时期和类型的古文化遗址累积叠加的特点。
如在周龙岗遗址中发现有年代更早的属于仰韶文化(距今 5000~7000 年)的彩陶陶片在乔寨遗址中既有河南龙山文化遗存,又有殷商文化遗存和汉代墓葬在犁岗遗址,殷商文化遗存和两周文化遗存及汉代墓葬并存这一特征显示出睢县境内各个时期的古文化有着很强的连续性,也表明睢县一带自远古以来,人类活动从未中断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睢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西周初年封商族后裔微子启于宋(今商丘市睢阳区南),睢县一带属于宋国由于这里地处宋国西部边陲,与齐、鲁、郑、卫、曹、许诸国邻近,因而成为春秋时期诸侯间盟会征伐的场所春秋五霸”中的首位中原霸主齐桓公先后在首止(在今睢县城东南 5 公里处)、葵丘(今睢县北部)大会诸侯,主持订立盟约,史称“葵丘之盟”盟约规定:各国之间不可堵塞水源,不能阻碍粮食流通;各国君主不得更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各国要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原来相互龃龉的诸侯国自盟约订立后言归于好等葵丘之盟”对于促进中原地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继起,试图称霸中原而其时崛起于江汉之间的南方大国楚,亦有北进问鼎的野心,于是形成宋楚争霸的局面宋国是弱小国,宋襄公虽欲称霸,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便打出“仁义”的旗号,以图笼络中原诸国共同抗楚。
公元前 638 年,宋楚两国的军队战于泓水(今睢县东南与柘城县交界一带),宋襄公讲究所谓“仁义”,坐失良机,一定要待楚军渡河列阵就绪,才下令进攻,结果被强大的楚军击败,宋襄公本人也身负重伤,翌年不治而死,其霸业随之灰飞烟灭宋襄公死后,葬于襄陵(一称襄台,在今睢县城湖湖心岛东北隅)睢县一带遂成为宋国西部的重镇,“襄陵”之名,屡见于先秦古籍中泓水之战后,宋国日渐衰弱,四周土地为强邻不断蚕食鲸吞,到战国初期,西部襄陵一带被并入魏国,成为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市)东部的重要屏障《史记•魏世家》:惠王十九年(公元前 351 年)“诸侯围我襄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古本竹书纪年》系此事于惠成王十七年)又,襄王十二年(公元前 307 年)“楚败我襄陵”,皆指今睢县县城一带从襄邑到睢县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大兴郡县之制,初于承匡置县(承匡一名承筐,即今睢县匡城村),后以承匡“卑湿”,乃东移县治所于襄陵,并改县名为襄邑故睢县建置历史为 2200 多年,是河南省最古老的县之一西汉沿袭秦制,仍称襄邑西汉末外戚王莽“改制”,改襄邑为“襄平”,东汉初仍称襄邑自西汉以来,襄邑以其文化发达、丝织业极盛而闻名于天下。
两汉襄邑北有睢水,南有涣水(二水宋金以后因黄河南泛湮为平陆)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引《陈留风俗传》谓:“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供焉又旧志引《绘水述异记》云:“睢涣二水波纹皆成五色,其人多文章这里“文章”用其本义,即花鸟虫鱼的图形丝织品上织出花鸟虫鱼五色图案者称为“锦”东汉著名学者许慎作《说文解字》释“锦”字曰:“锦,襄邑织文也清代段玉裁在此条下注引《汉书•地理志》云“(襄邑)县有服官”,又引司马彪《舆服志》云“襄邑岁献织成虎文”,指出许慎是“以汉法释古,谓若今之襄邑织文,即经典之锦文也”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要比 20 世纪温暖湿润,非常有利桑树的成长,使丝织业的繁荣成为可能据史书记载,两汉时期朝廷在齐郡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陈留郡襄邑县(今睢县)设置名为“服官”的官署,即管理织造宫廷服饰的机构,其主管官员称为“长”和“丞”临淄的产品为缯帛,襄邑的产品则主要是锦绣,故许慎以“襄邑织文”来解释“锦”字,而扬雄《魏都赋》中有“锦绣襄邑”之句今睢县城湖西北隅有汉代濯锦池遗迹,旧志谓:“盖(汉)邑之善锦者环池而居,故得名焉以上所引可证明汉代襄邑丝织业盛况。
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亚洲大陆气候由温暖转为寒冷,黄河流域为战乱所残破,曾经极盛一时的襄邑丝织业也随之凋零隋统一南北后,开凿大运河通济渠来沟通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流域,此后数百年通济渠(也称汴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襄邑适当通济渠中段,因而再度繁荣起来北宋以汴京(今开封)为京师,以开国皇帝赵匡胤发迹之地宋州为应天府(称为南京,今商丘市睢阳区),襄邑地处两京之间,引起一些文人墨客的流连著名诗人陈与义(号简斋)在乘船途径襄邑时写下脍炙人口的《襄邑道中》一诗苏轼更与襄邑结下不解之缘他曾把“襄邑抹猪”推崇为天下美食之最,今日传世名菜“东坡肉”即由“襄邑抹猪”演变而来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年),打着“新党”招牌的章惇拜相执政,持“旧党”立场的苏轼受到打击,被贬为英州(今广东英德市,在当时属偏远荒僻之地)知州,乘船南下赴任途中遇大雨留宿襄邑,住在县城西北隅乾明寺,应当地人士之请,手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并作后记述其原委后襄邑人特将其手迹刻石建亭,名曰“宝墨亭”两赋书法被后世推崇备至,视作“东坡书法之冠”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 年),鉴于崛起于北方的女真人政权——金显示出南侵的野心,朝廷感到有必要加强京师周围的防务,于是在汴京四周设置四个“辅郡”:颖昌府(今许昌市)为南辅,郑州(今郑州市)为西辅,澶州(今濮阳市)为北辅,升襄邑县为拱州称东辅。
四辅郡各派重兵驻守,以拱卫汴京拱州下辖考城(今民权县西北一带)、柘城、太康、宁陵、楚丘(今山东省曹县)五县由县升州,表明北宋时襄邑的经济繁荣和战略地位已非寻常的县可比汴京为金人攻陷后,宋室南渡江南,金改拱州为睢州,以境内旧有睢水,故名睢州以襄邑为附廓(州治所在地),下辖考城、柘城金代名医张子和(名从正),史书称其为“睢州考城人”,或径称其为“睢州人”,即是因金代考城县本为睢州所辖之地元袭金制,仍设睢州,辖襄邑、考城、柘城三县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升归德州(今商丘市)为府,睢州及其所辖二县改属归德府清沿明制,睢州为不辖县的平州,是河南省九州之一中华民国二年睢州改称睢县红色睢县近现代睢县和全中国一样,经历了内忧外患交织、天灾人祸并行、社会动荡不安、民生极度凋敝的艰难岁月,并最终走上复兴之路在反抗内外敌人侵略压迫的长期斗争中,睢县人民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睢县的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民族独立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睢县既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又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大革命时期,睢县是中国共产党在豫东地区开展活动较早的县份之一1923 年,睢县人姜朗山在上海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数不多的中共早期党员之一。
1925 年秋,共产党员、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肖人鹄以广州国民政府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尚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睢县开展革命活动,并和睢县的共产党员郭景尧(在杞县读中学时入党)取得联系,很快发展了睢县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1926 年春,肖、郭在睢杞边界睢县一侧的郭河村建立了睢县第一个中共支部肖人鹄等人在县西部、南部地区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举办农民夜校、读书会,并进一步组织起农民协会当年五月,睢县民间结社红枪会会众发起攻打驻睢军阀部队营长牛朋的大暴动,由于缺乏正确领导和精心组织,暴动在军阀部队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但这一事件显示了睢县人民不甘受压迫的决心和力量,也引起了党组织的重视一些村的红枪会被改造成农民自卫团,成了农民协会所属的武装组织到 1926 年下半年,睢县的农民自卫团总数达 3000 多人当年 12 月,中共河南省委派于秀民来睢工作,此时全县的共产党员已发展到 40 多人,共建立起 5 个党支部和 8个党的工作点1927 年 3 月,中共睢县委员会在李康河村宣告成立,于秀民为书记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反对军阀统治、废除苛捐杂税的口号不久,武汉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所向披靡,豫东一带的军阀部队闻风丧胆,革命形势空前高涨。
豫东地区的中共领导机关决定在各县发起武装暴动,以策应北伐进军中共睢县县委按照上级指示,把农民自卫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别动队睢县支队”,于 1927 年 5 月 26 日举行起义驻守县城的军阀部队闻讯弃城逃走,农民军兵不血刃占领县城,成立“睢县治安委员会”作为临时革命政权,开明绅士杜如珩被推举为委员会主任,共产党员于秀民、苗泽生、马集勋等人作为重要成员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治安委员会”成立后,迅速安定了全县的局势,并采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动,如处决了北洋军阀政府任命的临时县知事马振淇和平时欺压人民的劣绅、县衙班役等 10 余人;查抄了一些劣绅的家产;释放了被无辜拘押的百姓;发布告示取消苛捐杂税,豁免农民积欠的田赋等等,受到全县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十余天后,新投降北伐军的原北洋军阀军队某师开进睢县,迫令农民武装退出县城,“睢县治安委员会”宣告解散不久,河南省当局开始,下令取缔工农运动,并通缉马集勋等睢县著名共产党员党的活动被迫中止大革命虽然失败,但中国共产党在睢县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1930 年,从上海返回家乡的姜朗山在老家县城西刘庄村办起平民学校,并以此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当年秋,杞县的共产党员吴芝圃来到睢县和姜取得了联系,重建了中共睢县县委,苗泽生为县委书记。
县委在白色恐怖中艰难地开展活动,到 1932 年,由于县委负责人苗泽生、姜朗山二人在开封被捕,党组织再次遭到破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睢县中心县委于 1938 年 1 月成立,统一领导睢县、宁陵、柘城、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党的工作,书记张辑五中心县委利用睢县国民党当局“抗敌后援委员会”的合法名义,在县城黉学大成殿开办了抗日青年训练班,为抗日游击战争培养了一批骨干5 月下旬,睢县沦陷在即,中心县委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武装建立为抗日游击队5 月 31 日,日寇陷睢,县委遂率领这支队伍撤至睢杞(县)太(康)边,和来自杞县的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会合,成立了“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后来,“第三支队”编入由彭雪枫将军率领的游击支队,成为威震敌胆的第四师的前身在中共领导下,睢(县)杞(县)太(康)抗日游击区得到巩固和发展抗日武装斗争冲破敌伪顽的封锁围攻,开展得如火如荼睢县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1939 年夏秋,仅在游击区中心长岗村一带,被日伪屠杀的抗日志士、抗日军人家属就有 50 余人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但没有被吓倒、被消灭,反而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愈战愈勇,不断壮大到 1944 年夏,日伪设在睢县境内的大多数据点都被拔除,敌人被迫龟缩在县城周围,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控制了全县 2/3 以上的土地。
一度被敌伪吹嘘为“强化治安模范县”的睢县,变成了埋葬侵略者的坟墓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睢县抗日联合政府在县西南部的闫庄村宣告成立,抗日游击区转变为较为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原来的敌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