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458170 上传时间:2017-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 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 1999 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 2015 年 1 月 9 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人物事迹:于敏 1944 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 年底,开

2、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 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从 60 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

3、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 30 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 1999 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 2015 年 1 月 9 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2】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 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 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 9 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颁奖辞: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

4、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人物事迹: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 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 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

5、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 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 20 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 10 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

6、脑教室。在支教 9 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3】赵久富:心有清泉赵久富,男,60 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0 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 80 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 61 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颁奖辞: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抹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人物事迹:2010 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

7、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 80 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 61 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2014 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50 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0 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 61 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 172 米以

8、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 80 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村支书带头外迁,61 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 年的 4 月 30 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 26 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 5 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2013 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4】张纪清:大爱深沉张纪清,7

9、4 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2014 年 11 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 27 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 年以后的 27 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 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颁奖辞: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人物事迹:2014 年 11 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

10、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 27 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 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 1000 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 27 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 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2014 年 11 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

11、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 500 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 27 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5】陶艳波:同桌妈妈48 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

12、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 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颁奖辞:“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人物事迹:48 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

13、一家人很大的打击。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14、6】木拉提西日甫江: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 14 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颁奖辞: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

15、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人物事迹: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 14 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2014 年 4 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

16、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 200 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7】肖卿福:不惧麻风肖卿福,男,66 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党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自 1974 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 300 多人,矫正康复手术 100 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颁奖辞: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