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学生的哲学教学

上传人:k*** 文档编号:24456698 上传时间:2017-1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中学生的哲学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讨中学生的哲学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讨中学生的哲学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探讨中学生的哲学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讨中学生的哲学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中学生的哲学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讨中学生的哲学教学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做好中学生的哲学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有利于纠正学生的片面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会有积极的心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其实,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现成素材供我们应用,这里,我以中学古文中的哲学思想为例,作一个探索。治学之道谈治学之道,论述得最精辟的首推孔子,孔子的论语十则(论语十则,初中第一册 P127),可谓句句名言、言言蕴含哲理。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此言道出做学问首先要具有好学与谦虚的品德,不然心已满,何以为容。又如:三人行,

2、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言告诉大家要善于从别人那里学习好的,并从别人犯错误的行径中纠正自己的错误。当然,要做好学问,必须能经受磨练之苦。正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高中阅读课本第三册 P48)。这里,可结合王国维的治学三境进行补充。以上为第三境界。其第一境界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的探索、追求阶段;这一境界说明要做好学问,首先要经受得起孤独和寂寞,而且思想境界要高,如此才站得高,看得远,方能有独到的见解。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的废寝忘食的刻苦钻研阶段;此境道出,在选定目标之后,要不懈

3、地追求,要不怕吃苦,吃得起苦。第三境界即努力奋斗,取得成果阶段。只有经过不懈努力的人,才会登上成功的彼岸!决择之道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中,要经历无数次的选择。学会选择尤为重要。正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初中课本第六册 P170)。可见,早在二千多年的孟子就教会我们学会选择。那么正确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要就事论事,分清何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即学会分析事情的轻重缓急。比如:恋爱是美好的。但是,在中学阶段,是读书人的流金年华。学习便成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所以涉足恋爱的同学,若想学有所成,必须先放弃阻碍学习的不利因素,全身心地

4、投入学习,才能作出更辉煌的成绩。由此可见选择放弃往往是痛苦的事情,但很多时候我们必须作出决择。因此,一个人不但要学会得到,更重要的是学会放弃!创业之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初中第一册 P146)。此言告诉人们,天下之事,事在人为的道理,只要大胆地去做,勇敢地去做,难事都变成了易事,不去做,将一事无成。又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初中第二册 P119)这与创业的过程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让人看到了希望;然后是初极狭,才通人表明创业的艰辛;最后是复行数十步

5、,豁然开朗体现了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对于创业,还应具有雄心壮志,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写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正体现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治国之道要安邦治国,首先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初中第五册 P156)的思想境界,作为安邦治国的引领人物应具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大肚胸襟。为天下兴衰而忧,为人民康乐而乐!其次,治国要不断改变国家政策,适合时代的发展。正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高中第一册 P86)。可见,治国应因势而变,因事而导,不然,阻碍社会前进的方式只有走向失败。再次 ,

6、治国应不断总结,从别人或别国那里吸取教训。恰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高中第二册 P184)此言说得极为精辟。告诫人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弗兰西斯培根也说过历史使人明智。我们要善于总结经念,吸取教训,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娱乐之道我们要让学生在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吴均与朱元思书,初中第四册 P158)的美好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洗涤心灵,感受生活,也让他们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中去体验高远的艺术总之,让学生从身边的一些哲理中懂得学习之法、为人之道、治国之理。培养他们事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的积极性格与健康心态。以上仅为我的个人初探,其实书中包含更多的哲理,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将会获取更多更好的素材。于中学生的哲学教育将会更有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