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最牛集体的体会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4451976 上传时间:2017-12-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最牛集体的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谈最牛集体的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最牛集体的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最牛集体的体会(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2 页谈最牛集体的体会近期在全国各地,这样的“最牛集体”层出不穷:这边一班 30人中有 27 人读研,成为“最牛班级” ,那边一班 6 位班委集体高分考上公务员,造就“最牛班委” ,还有悉数被北大清华录取的 “最牛寝室” 。笔者不禁想问:“牛”的标准是什么?而且这边一个最 “牛”,那边一个最“牛” ,哪个才是最最“牛”的呢?这着实让人疑惑。其实,早在我们的观念中,考上公务员、考上研究生意味着拥有万人之上的荣耀。就是在这样的传统观念下,媒体热衷于对高分学生、对所谓的“尖子生”进行热捧,见诸报端的“ 牛”集体都是以考分、录取名校或单位论英雄。这无疑会加重社会的“分数情结”和“名校情

2、结” ,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和个性成长。也许有些最“牛”集体并不是书呆子而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是在报道中,他们分明被包装成了一群“考试能手” 。当然,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无可非议,把考公务员、考研究生作为自己大学目标的这些年轻人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们也不可能苛求每个人都去支援西部、深入基层或者去做创新研究。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下,想要社会平等对待每个行业、职业并不容易,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地位高、收入好、舒服安逸的职业。但媒体和社会不应该对于最“牛”的概念如此颠覆,把最“牛”的标准如此单一化。当社会反复对着这样的集体称“牛”的时候,应该承认更多年轻人的努力,他们也许没走我们观念里的那条“康庄大道” ,而选择了一条更加特别而且崎岖的道路,第 2 页 共 2 页但他们不是“炮灰” ,他们的每一点努力也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的社会并不需要人人都考公务员、人人都当研究生,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一种“牛” ,对于最“牛”集体的追捧也应该适可而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