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的视觉接受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444929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的视觉接受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的视觉接受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的视觉接受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的视觉接受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的视觉接受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的视觉接受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的视觉接受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的视觉接受分析Analysis on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its Decoration华中科技大学 冷先平 LENG Xian ping摘要 :从传播接受的视角来看,通过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视觉形式的发生、接受的分析,阐释了在以视觉经验为主导的视觉接受中,源于自觉的直观和形象化的理解方式,对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的意义诠释、审美认知、消费应用以及价值的接受过程,从而认识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视觉接受的本质。关键词 : 中国传统民居 装饰 视觉接受ABSTRACT: In

2、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nalyze the sprout and spr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its decoration. Thus explain the comprehension method of self-conscious perceiving and visualizing in the strand of visualizing experience;interpret the meaning, aesthetic acceptance, consumption an

3、d value accep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its decoration. consequently understand of internal essence of the percep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its decoration.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dwelling, Decoration, Visual communication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是诉诸受众视觉感受视觉形式,是视觉语言。作为非语言的视觉传播,它

4、有自己特有的、能被人们理解的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人类发展历史上, “图形”是最为核心、最为悠久且最为重要的传递和留存信息的手段。尤其是在人类创造出成熟的文字之前。传统民居装饰图形也不例外,它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图形化的表现,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视觉形式的发生在学术研究上,随着学术研究对象和文化视野以及价值观的拓展,从视觉艺术形式发生的角度来看装饰,存在着多种认识,其中劳动、实践说最为经典。劳动、实践说认为:从根本上讲,装饰图形视觉形式的发生和接受植根于人类早期的物质和精神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装饰的基础还在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

5、然后求丽。 ”(墨子 )也就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因此,劳动实践就成为一种基础。在此基础上,装饰涉及到生产、生活、信仰、祭祀、礼仪、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对视觉形式的认识提出了“心理积淀说” 。他认为人的本体是历史性、心理性、建构性的结构存在。人的审美和接受不是一种先天自在。一成不变

6、的生理和心理的本能,而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积淀、形成的。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基于此,他得出结论:形式既不是完全先验的,也并非完全后天形成的,而是人的心理形式和外在行为以及文化经验相互构建的结果。实践是形式构建的途径,也是形式得以发生的根本源泉。“心理积淀说”的观点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有着较深的理论渊源。尽管皮亚杰的理论没有明确地表明实践说的逻辑基点,但其理论对接受主体心理图式建构与发展的研究还是产生着极为有效的理论影响。 “发生认识论”把认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即认识结

7、构 )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2知识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人类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每一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他反对传统的单向活动模式(刺激反应,即 S R 公式) ,提出了认识的双向建构(刺激反应,即 S R 公式) 的理论。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 S (AT) R 公式。意指一定刺激(S) 被个体同化(A) 与认识结构(T) 之中,才能对刺激(S) 做出反应(R)。他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途中,因而同时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 也就是说:认识并非客体所决定,也不判断主体所先天具有,而是源自于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

8、果。在这个结构中, “图式” 、 “同化” 、 “顺应” 、 “平衡”这四个基本概念保持着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二、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视觉形式的接受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视觉形式的接受不囿于传统的讯息传播线性过程模式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研究,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的视觉接受分析,接受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一个或另一个媒介渠道、这一类或那一类媒介内容或表演的读者、听众或观众。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的视觉接受都是伴随着理性精神的、主动的、能动接受。从视觉形式发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尽管人们对视觉形式的发生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将人作为接受的主体和重艺术作品向接受主体体验研究的视角转向是共同的

9、。因而,视觉形式的发生研究为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接受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1、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视觉形式接受的基本结构视觉形式的发生研究表明,任何一位接受者在面对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进行审美对话和交流时,接受者的大脑不可能是一片空白,必定预先存在着接受主体的图式和确证艺术对象的框架包括主体的生活境遇、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人生经验、文化修养、审美惯例等等。从“发生认识论”预先存在的前理解的的角度来看装饰图形的审美接受 ,接受的发射源存在着两种形式,其一是接受主体图式;其二是作为对象形式的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的组织结构方式。 先验的原始意向审美接受主体图式视觉经验的积累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 蕴涵中

10、国传统文化及其相关意义的客观事物能指 (底层结构)+(上层结构)所指 (指向视觉表层形式的意义)(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视觉形式接受结构图)3从上面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视觉接受体现为人的心理形式与作为对象形式的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受众的接受主体图式,既要受到先验的生物遗传的“原始意向”因素的影响,又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兼顾主体视觉经验的积累;同时还要涉及到作为对象形式的装饰图形独立的对象化意识,和所呈现出符号学的诠释特征。也就是说,只有在审美接受主体与对象形式产生一致时,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审美接受才能实现。2、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视觉接受的过程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视觉接受

11、作为人的一种行为,是要受到文化心理结构的支配和调节的。其中,审美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审美接受过程中,审美接受主体在面对装饰图形时,审美接受首先表现为直觉感知的过程。即,在经验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对视觉对象的装饰图形进行判断和评价。感知作为艺术接受的初始阶段,从表面上看,是人的直觉本能,但任何直觉都不仅仅是一种本能,文化心理结构研究表明,在表层的无意识行为下隐含着丰富的人类实践的成果,这些成果沉积在人的心理层面中,以不自觉的方式参与或构成人们的感觉。虽然说审美接受的感知是源自主体个体的本能,但这种个体性、本能性又是经过人类集体实践(认识的、意识的、审美的 )的陶冶与规范,是“集体

12、的无意识”或者“原始意向” ,内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信息。因而,当审美对象吻合于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时,便出现“同化” 、的心理现象,审美的对象这个时候很容易被纳入审美接受主体图式之中,在其已有的经验文化心理结构中获得经验的解释和说明。相反,当审美对象迥异于人经验的文化心理结构时,审美的接受则需要进一步的理解。理解是较感知更为深层一种的接受行为。理解的基础是“前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存在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存在,而超越自己历史环境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我们理解任何东西,都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而是用活动的意识去积极参与;并将其解释基点建立在先有、先见与

13、先概念之上。因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不是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出文本的所谓意义,理解的本质在于其先验的结构以及现实存在作为解释者的偏见才使得理解成为可能。基于审美接受理解的结果,大抵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否定、抵制和不接受。阿恩海姆认为“当一个刺激式样的内在结构与一个先前熟悉的图式的结构发生尖锐的矛盾时,即使先前认识的这个图形在记忆中痕迹很深,也不能对眼前的认知发生影响。 ” 这种不被接受的现象,在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发展的历史中不乏实例。例如,北周时期, “忍冬草”作为佛教艺术中常用的图案,由于该时期北周武帝灭佛的原因,作为装饰的忍冬草随着大量的佛像被毁以及佛教的被罢斥,造成当时人们对装饰中采用忍冬

14、草的普遍抵制和拒绝,造成了接受的困难。当然,在历史的发展、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 “忍冬草”图案还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这一点正如心理学研究证明的一样,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个体面对外部刺激所作的反应都不单纯是这个刺激的结果,而是此前发生的一系列刺激的结果。 ” 这表明,个体对某一刺激的反应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在此之前,由无数外部刺激造就的整体文化心理结构对该刺激的反应。从忍冬草图案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最初,忍冬草图案的特征为三瓣叶或者四瓣叶造型,以富有节奏的变化组织形式组成单独纹样、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后来又常与仙鹤、狮子等祥禽瑞兽等一起进行组合,通常用于建筑壁画的

15、边饰,藻井的边饰以及佛像底座石雕、门饰、龛楣等不同部位的装饰。至唐代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纹样之“唐草” 。从而得到最为广泛的接受和发展。这个例子说明,只有当频繁的刺激形成了新4的知识和经验影响到人心理经验中的“知觉定势”时,加深的理解才使曾经被拒接的刺激式样被成为认知的可能。其二是“顺应” 、 “调节” 。就是在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审美接受过程中,受物质条件限制或者审美对象特殊意义的作用,审美接受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与之无法达成一致,但又无法回避。也就是说,源于“前理解”的“审美期待”不能被满足。审美对象不被已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所接纳。从而迫使接受主体已有心理结构对装饰图形对象的妥协,表现

16、出积极的调节。通过扬弃,在不超越中国传统文化阈限的尺度范围内,与审美对象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进行积极双向的审美调节,使得“同化”与“顺应”彼此交替更迭,实现审美接受由旧的平衡向新的平衡的不断建构。总的来说,这两种结果充分显示了在审美接受中,审美接受主体的能动自觉。这种能动的审美接受,对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的建构与发展,无疑意义重大。3、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视觉接受的本质文化心理结构在艺术中的基础地位表明,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艺术接受与个人的视知觉活动相关。其视觉形式的接受是一种直观、感性体验世界的方式。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指向的视觉活动中,通过观看来获得对于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整体意义的把握。众所周知,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直接的整体反映,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间接反映。那么,人的视觉活动就一定是带有普遍精神价值倾向的行为。通常“人们生活的现实,都是存在于动态的时间空间连续体之中的,然而被刻画出来的图像却只有两个维度的静态平面,把动态的生活世界处理成两个维度,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变革就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