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变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427295 上传时间:2017-12-05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变迁(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讲 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变迁一、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及其理论意义 组织理论关于组织结构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战略导向问题,即一个组织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中,怎样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并由此形成其战略目标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形式;二是协调与一体化问题,即组织定向后如何协调其各种类型以及各部门的活动以达到组织战略目标,并由此形成特定的组织内各部门的权力、义务和控制关系。例如,组织边界的确定,建立共同的哲学以及授权等;三是变迁问题,即随着组织环境的改变,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进行相应改革和调整。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组织结构的动态性,并由此决定了组织的学习性、灵活性、适应性和自组

2、织性。,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研究同样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然而,跨国公司组织仅是一般企业组织的特例,只不过是复杂程度和多样性的不同呢?还是一种与一般企业组织完全不同的组织形式呢 Ghoshal和Westney(1993)指出:现有组织理论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别,并把国家或文化的差异作为跨国公司组织的主要特征,然而即使考虑到了跨国业务所带来的环境与组织的更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的理论意义仍然不甚明显,现有理论研究并没有将其看成是发展新理论的契机。,跨国公司面临着一种独特的经营环境,其组织结构在复杂多样、甚至是矛盾的环境中,显现出复杂的特征。 ABB(Asea Brown Boveri)公司

3、总裁Barnevik曾经指出跨国公司组织问题的矛盾性,他认为:“ABB公司是一个具有三重内部矛盾的组织,我们既要全球化又要当地化;既要大又要小;既要彻底分权又要集中控制。,1全球化与当地化:跨国公司一方面要以全球范围内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此要进行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追求规模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与公司内各实体共享管理、技术、知识和信息资源;而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又必须在其经营的市场上实现当地化。为此,跨国公司应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开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利用当地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适应当地文化并与当地政府部门打交道。如果一个公司能够形成一种既全球化又当地化的组织,便会真正建立竞争优势,但这在实践中很难做到

4、最好。Barnevik等人认为解决全球化与当地化矛盾不可能有一种确定的答案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2大与小:跨国公司,特别是经营有年的跨国公司,往往已是规模巨大、层级分明。然而,在公司组织中工作的人们却是处在不同的小单位中。从高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公司是巨大而又复杂的,以致于通用汽车公司的前任董事长艾尔弗雷德斯隆曾说:“通用公司这么大,惰性也这么大,我们要当好领导是不可能的。”4然而从基层角度来看,每一种工作都应该是落实的、清晰的。一方面,经理人员应有明确的责任,清晰的义务,以及相应最大限度的自由管理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应知道怎样才能对公司整体利益有利,甚至牺牲自己的业务业绩,来保证公司整体利益。

5、而这在很多情况下是模糊不清的,只有上层管理人员才能把握好。“大公司”与“小单位”的矛盾,同样构成了跨国公司组织的一个突出特征。,3集权与分权:霍华德佩尔马特(Perlmutter, H., 1969)按照集权与分权程度将跨国公司分成三种类型:一是本国中心型(Ethnocentric),这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控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母公司集中决策,统一指挥,对分、子公司实施严格的控制,国外分子公司少有决策自主权。二是多元中心型(Polycentric),这是一种相对分权的控制模式。母公司控制较少,决策权相对分散,重大问题子公司基本可自行决策。三是全球中心型(Geocenttic),这是一种集权与分权

6、程度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模式。Perlmutter的分类,虽然不能说过时,但毕竟是30年前的研究。实际上现代跨国公司在多样化的要求中,面临的集权与分权的矛盾比任何时候都突出,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上述三种模式统一在一个公司之中。,二、跨国公司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一) 对跨国公司组织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有了突破Doz和Prahalad (1994)指出,组织理论很少把跨国公司作为明确的研究对象6。研究者们经常涉及到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的主题,但却从来不考虑跨国公司组织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在跨国公司研究和组织理论之间还没有建起一座桥梁。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理论往往选择比跨国公司更为简单的

7、组织作为研究对象,用传统的和普通的思维考虑问题(Donaldson, 1995),而跨国公司研究,却又过于考虑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长期则重于描述性分析,更多的应用实证数据和管理经验来理解跨国公司,并由此形成概念和框架。结果二者的沟通非常困难。 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是,跨国公司已经提出了超出传统组织理论解释力的问题,而跨国公司现象如果从发展机制角度,从组织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可能会得到更好的解释。,(二) 对跨国公司组织特征认识的深入,Simon Grand, 1997,把跨国公司组织特征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多维性(Multidimensionality),它们在多个国家市场上经营,具有多角化的产品

8、线,进行多职能的活动,如营销、研究与开发、生产和服务等。多维性意味着对跨国公司而言将不存在任何简单的单维层级组织形式可以适用。异质性(Heterogeneity),跨国公司所从事的活动因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职能和不同的任务而不同。以不同国家为背景的活动,其经济政治特征也不一样,并且对单个业务的影响千差万别。内在联系性,跨国公司这些不同而又多样的活动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内在联系,并且只有通过这些联系,才能使跨国公司达到经营业绩目标。连续动态性(Seriality),上述三组特性之间的联系,只有依据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动态依赖关系,才能理解和解释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行动必须被看成是对环境和

9、特定要求的反应而形成的有形模式,这种模式是上述特性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三)关于网络组织与模糊边界的研究,传统理论把企业定义为边界清晰的层级(hierarchy)组织,经济交易要么通过市场进行,要么通过企业组织实现。这也是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Doz和Prahalad早在1984年就批评传统理论过于强调层级性 Ghoshal(1986)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组织创新过程的分析,强调公司总部与子公司之间有多种关系模式。这些研究导致了跨国公司作为差别化的网络组织以及网络理论研究的出现。 Gilroy(1993)指出,不同国家的企业及其员工之间,结成全球性战略联盟或网络,这本身就使跨国公司拥有一

10、种长远的竞争优势 Contractor和Lorange(1988)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跨国公司的概念也许需要改变。传统上,它可以被看成跨国性的,企业自身“内部化”的控制链。而在当今,盘根错节且充满竞争的世界上,跨国公司更应该被看作一个联合体,它由彼此套牢的准市场交易关系所组成 .,(四)对跨国公司组织各种研究的综合,Aslley和Van de Ven (1983)等人运用两个指标把现有理论分成4类(如图)。其中,一是组织研究的水平,二是对组织本质的假定,两个极端是宿命论导向和唯意志论导向。在图中,系统结构论把组织行为看成是受外部环境制约的非人的力量左右的结果。管理者的作用在于,减小获取有关环境变

11、量的成本,变迁是组织适应环境的结果。战略选择论认为,在单个组织中,人的作用突出,组织应依据组织者对环境的定义进行构建、发展和变迁。自然选择论的宿命论导向很强,认为环境资源是以合理的构成而存在,其在社会中的配置是已预先确定的,组织的功能在于适应其需要,群体组织的存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集体行动论把组织看成是相对自主而又相互依赖的合作网络。它强调集体生存和集体行动的重要性,而这可以通过组织与组织之间,单个组织内部有意识地建立合作关系来实现。,三、战略适应与组织结构变迁,多角化战略与组织结构变迁拉马尔特(Rumelt,1974)用三项指标对多角化进行分类。一是专业化比率(SR),即公司的产业中最大产业

12、的销售份额。二是相关比率(RR),即公司在销售渠道、制造技术等方面有紧密联系的产业销售额之和在公司销售总额中的比率。三是垂直化比率(VR),指公司垂直相关产业的销售额之和在总销售额中的比率。其结果把多角化分成5大类。豪斯更逊(Hoskisson,1987)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把多角化分成三大类15: (1) 垂直多角化,战略目标使公司垂直化比率达70%以上,即VR0.7。(2) 相关型多角化,即专业化比率在0.7到0.95之间(0.7 SR0.95)且相关比率大于0.7(RR 0.7)。(3) 非相关型多角化,即专业化比率在0.7到0.95之间(0.7 SR0.95)但相关比率小于0.7(RR0

13、.7)。,Williamson在1970和1975年的研究工作中指出,随着企业规模和多角化程度的增加,在以集中管理为主的企业(F-form)中,管理者将达到控制的极限,从而影响效率和盈利能力。而多部门结构(M-form)的实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M-form结构要求企业重新按产品、地区或混合设立事业部门,而大部分业务决策和一些战略决策权可下放到这些部门,从而对提高决策和管理效率有利。因此随着企业发展和多角化程度的增加,企业必然会由F型组织变迁到M型结构。Caves(1982)指出,M型结构的应用在于企业发现它们能够从多角化活动中获利。,六十至七十年代是美国企业多角化经营兴起和蓬勃发展的时代。

14、在这一时期,美国企业间的混合兼并(形成相关或不相关多角化)达到了高潮。据雷文斯卡夫斯和谢勒(Ravenscrafth and Scherer,1987)的研究,1956年至1963年,混合兼并仅占制造业企业合并的18.4%,而在1964年到1972年间,这一比例达到36%。从1973-1977年,这一比例为32%。16相应的美国企业组织结构重组也达到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表4.1列出了美国大公司多角化战略类型及从F型组织结构重组到M型结构的年份。从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联系。,2 斯塔福得(Stopford)和威尔士(Wells)模型,topford和Wells(1972)的研究,是关于战略与组织

15、结构的早期代表性研究。他们基于对美国187家跨国公司的调查,分析了跨国公司组织战略、组织结构以及国外业务的所有权安排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企业卷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增加,其组织结构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迁 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跨国公司对于最初建立的几个外国子公司往往采用职能型(F-form)组织结构,并且给予很大的自主权 。随着海外业务程度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国际部效率降低,而被全球结构所取代。Stopford和Wells主要分析了三种全球性结构,即产品、地区和混合结构,每种结构都可以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控制和协调的利益。,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变迁模型,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变迁模型,Stopford和Well

16、s模型中,把矩阵组织看成是一种新的结构形式。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矩阵结构所具有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这种结构首先使人们认识到从传统的重点强调组织内部层级关系的观念演进到现代企业组织观念的可能性。矩阵组织为网络组织的一种,其结构内各部门的边界可以变得模糊,组织可以从层级关系为主变成契约关系为主的复杂的合作关系网络。Stopford和Wells指出,象矩阵组织之类的网络组织,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矛盾系统,它能在管理者之间创造一种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作氛围,继Stopford和Wells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跨国公司的战略和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Daniels, Pitts and Trether,

17、1984以256家美国跨国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公司组织结构与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国际战略以几个重要的指标来体现,如生产多角化,国外业务量,R&D的重要性,市场和资本密度以及海外业务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等。Daniels等人的研究结果虽然从整体上支持Stopford和Wells模型,但也有重要的差别。例如,Stopford和Wells认为产品多样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随着海外业务的增加,将会由国际部演进到全球产品结构。而Daniels等人的研究则发现,产品多样化程度较高企业的组织模式的选择并不取决于海外业务的增加,而是取决于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如果多样化的扩展是通过兼并进行的,则企业倾向于选择全球产品结构。而当企业虽然多样化但R&D密度较高时,则会采用国际部的结构。他们甚至发现,采用国际部的企业比采用全球产品结构的企业具有更多的海外业务。同时职能结构(F-form)也并非随着企业海外业务的增加而失去意义。根据Daniels等人的分析,当海外业务较少时,大多数企业会选择职能结构或产品结构,而这两种结构之间的选择,却取决于其产品多角化程度。多角化程度较低的企业,会选择全球职能结构(WF),多角程度较高的企业会选择全球产品结构(WP)。然而随着企业海外业务的增加,最终会导致从WP向ID的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