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市场调查报告

上传人:oq****t 文档编号:2432590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灯具市场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灯具市场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灯具市场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灯具市场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灯具市场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灯具市场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灯具市场调查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灯具设计调查报告一、历史追溯“灯”字来源 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战国以前都还没发现名为灯的实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见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烛”应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西周时“烛“应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为?,故可以抱?,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置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 徐铉曰:今俗别作灯,

2、非是,晋郭璞云:礼器也。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二、认识过程灯具设计是艺术、技术、理想与生活经验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由于灯具的结构、工作原理相对不够复杂,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故其间的创造乐趣与弹性空间无比巨大。与其它产品、家具不同的显著特点是,灯具并不受一般工程原理的严格限制。一张桌子可以是透明的、折叠的或滚动的,但又必须是坚固的;一把椅子是硬质的、柔软的或做多向移动的,则又必须是安全地坐着一位老人或是小学生;而灯具却可以是瞬间的、短暂的,甚至是一次性。它可以非常昂贵,亦可以是物超所值的,或是系列化、短、平、快的产品,这是认识的第一步。 灯具,依据我们在生活中获得

3、的经验与对其所涉市场的调研,我们觉察到灯具的形态与人们习以为常或正在接受着的使用方式是多么的多变和千姿百态。并且不同类型、功能和环境中存在的灯具均体现着人们的广泛需求与理想。灯具有趣味型、装饰型、工作型(而工作型灯具也并非一幅刻板的面容) 、陈设型以及行业设备、设施附设或专用型的等等。这样,我们便可以把诸多的因素转化、嫁接、引伸、隐喻至多样的设计作品中。千百年以来,在黑暗中点燃火种并照亮世界,不过那是原始先民们的创造。在人们用电不过是一又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已经在创造与金钱的挣扎中体验了期间的痛苦与快乐,亦饱偿了对环境、生态损坏所付出的昂贵代价,这是认识的第二步。灯具设计所涉材料与功能的可能性,

4、在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到后来的荧光灯、电子节能灯、卤素灯以及变压器等都为灯具设计提供了可塑性与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亦显现了有限的制约。据国际有关资料、法规表明,由于 500W 的灯丝被证明过热,会引起失火,而 300W 卤素灯丝虽可利用,法律仍限制其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影响了设计师对灯具造型形态的把握。此外,如何延长灯泡的寿命再存 10 年的问题,至今仍无良方。不过,这仅仅是设计师必备的理性常识。重要的是如何依据其原理,量其其材,创其形态,给出一个新生活所需要的品质。荷兰设计家巴克(Gijs Bakker)曾言:灯泡制造商已经完成了最困难的工作,给设计师留下的工作只是想出将灯泡隐藏起来的

5、方法。将灯泡所散射的光延伸、扩展到其可以扩展的任何物质形态与环境中,让其变为光的艺术、光的生活。虽然,艺术不包含所有问题,但它的出发点与重要性却在古今中外的“造物 ”活动中一再证明。被时代和急速变化的生活特征所证明。一套时装,无论其材料、工艺、尺寸再好,如果未有时尚品味的设计因素将会怎样?如若没有恰当与固有的文化习俗、文脉因素蕴示其中又会怎样,更何谈促销与经济繁荣。 对于技术、工艺而言,毫无疑问,我们在不遗余力地追逐现代理念设计。即用现代材料、工艺及人机学的知识与技能去研发产品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中间环节,即用现代的工艺术、技术、材料等去研发,综合那些原生的自然材料和传统的工艺性物品,如果真实现

6、了其间地跨越与融合,那将是壮观的、有前途的和可持续的。三、实例调查1、花鼓灯的历史关于花鼓灯的源流,民间传说始于夏代祭祀大禹的风俗。至今安徽怀远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仍然到禹王庙祭祀大禹。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从宋代就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凤台、怀远一带。一些专家认为:花鼓灯具有明显的唐、宋交替时期的文化印迹。根据实证材料推断,至少在明代花鼓灯活动已经很繁盛,到了清代淮河两岸号称有“千班锣鼓、百班灯” 。鉴于花鼓灯历史源远流长,说法不一,此处仅列举几个与之相应的材料。花鼓灯与汉代淮南舞在风格上的相近性。约 2000 年前,东汉太使令张衡舞赋中对淮南舞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连翩骆驿,乍续乍绝。裙似飞燕

7、,袖如回雪。徘徊相伴,提若霆震,闪若电火。大意是:轻快优美的舞姿时断时续,旋转的舞裙好似起舞的飞鸟, 来回往返地舞蹈,跳起来像疾雷般迅猛,避开时像闪电般消失。起伏的舞步在回荡,细碎的小步又突然停止。 (殷昭亚汉代乐舞探索 )前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吴晓邦同志对花鼓灯舞蹈的评价是:“风格浓郁,绚丽多彩,有时豪放、奔腾,有时细腻动人。 ”当代著名戏剧家吴祖光看过花鼓灯歌舞剧后说:“受了两千多年儒家封建礼教统治的中国,尽管还是保存下来颇为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的表演艺术,但从总的倾向来说,似乎偏重于持重、雍容这一方面。但是请你看看花鼓灯吧!这个聪明的、伶俐的、灵巧的、跳跃的玩灯人的婚礼 ,在舞台上洋溢着一

8、片春光。 ”淮南舞那轻盈、灵巧、迅速、奔放的舞风传统,至今仍是花鼓灯艺人极力追求的。如艺人非常讲究下身功夫(尤其是脚)的轻、溜、脆、稳,舞动时要求似风吹杨柳,鸟儿翻飞。同时还讲究在急速的运动中的动作变化,常常突然出人意料地煞住动作亮相造型,追求刹那间的“脆劲” 或运动中的 “哽劲”、 “哏劲”。2、花鼓灯与宋代的“队舞” 的相似处。宋代的上元灯节中的“队舞” ,一种演出程序是:先由 “竹竿子”(领舞)出场唱一段歌,然后引出几位舞者在音乐伴奏下起舞;舞毕,“竹竿子”与其他演员对歌,然后再舞;最后“竹竿子”唱段歌,领着群舞演员在音乐中跳舞出场。这几乎与今日花鼓灯大花场的表演程式一模一样。 “队舞”

9、演员分工: “杖子头”是歌舞的领头人,站在舞队的前面,由演员中技术最高者担任。 “竹竿子” 类似指挥、导演、舞台监督,演员上下场由他指挥,又担任报幕问答。 “后行” 是担任伴奏的乐队。 “拉花”也称“花心”,担任歌舞表演,大都有五六个人,中间的演员是主演,经常担任独舞表演、双人舞、或与“竹竿子” 问答,是演出的主体。这些与花鼓灯演员分工基本相同,有的名称叫法也一样。 “杖子头”相当于花鼓灯中的“ 伞把子”, “竹竿子”相当于“鼓架子”, “后行”相当于锣鼓班子, “拉花”即是花鼓灯的主要演员 “兰花”。“拉花”的称谓对我们研究花鼓灯的起源提供一个重要佐证。花鼓灯女主角,在颍上、凤台等地区至今仍

10、叫“拉花” ,有的地方叫“腊花”、 “兰花”,主要是因方言不同造成的差异。另外,宋代“队舞”中的女角普遍在头上戴花冠,现在的“兰花” 依然保留着这种装饰。2、PH 灯PH,著名的丹麦灯光设计师。丹麦设计师保罗海宁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 ,艺名PH,在他设计生涯的早期就已专门从事灯光设计领域的工作,因此他成为世界上早期灯光设计师之一,是灯光设计领域的先行者。灯光设计只是在近年来才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PH 一生作为一名灯光设计师,从事着灯光设计、照明工程和著书立说。按照他的照明理论,PH 认为照明应当遮住直接从光源发射的强光,这种遮盖面积要相对大一

11、些,以创造出一种美丽、柔和的阴影效果,覆盖在室内的大小物体上,还应利用一种相对向下的光线分布,产生一种闭合建筑空间的效果。在他关于建筑空间照明的理论中,公共线和整体意识的观点贯穿始终,这个观点公式化了他的照明理论,形成了他的整个照明建设和灯光设计的理论基础。PH 进行了无数灯光设计,其中 PH 灯,PH 系统(1926) ,这两种灯光设计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室内照明理论的宗旨。PH-系统是一种包括三种不同尺寸,表面进行过不同处理的灯伞,这几个灯伞可以与具有不同用途、型号各异的灯配套使用。PH还依据在PH 灯 中使用过的多灯伞原理,设计了许多种照明灯具,在许多照明工程中,他将PH 灯 作为独立的灯具

12、单个使用,或与大型的枝型吊灯结合使用。根据相同的原理,他还设计了特殊用途的照明灯具。PH 灯具被路易斯保罗森公司作为标准灯具生产和销售,直至今日,该公司的产品目录中仍列有各种各样的 PH 灯。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按订单生产 PH 灯具的仿形产品,这些仿形产品已不再作为标准灯具在市场上销售。PH 是一位天才而又个性很强的人,作为灯光设计师,他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都对丹麦灯具设计有着超乎寻常的影响。我国灯具灯饰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编者按:有人将照明行业形象地比喻成“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产业”,而且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生变化。近年来,国内灯具生产企业的规模和产品档次有了明显

13、提高,行业也在酝酿着变革。因此,了解国内灯具行业的发展历程,分析行业的现状,对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积极的作用。1 国内灯具灯饰行业的历史回顾1.1 国内灯具行业发展回顾灯具行业的发展与电光源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也与国力及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年中国亚浦耳灯泡厂的成立,预示着中国照明行业的起步,随之第一只国产家用灯具、第一只国产路灯得到使用;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霓虹灯生产企业上海远东化学制造厂,国产的第一只霓虹灯广告招牌在上海中央大旅社得到使用,标志着中国装饰照明的诞生。我国的照明行业虽然从 20 世纪 20 年代就已起步,但直到解放前中国一直处于连年的战乱中,照明行业并没有得到大

14、的发展,灯具只在一些大城市的道路、政府机构、洋行和达官贵人的家中得到使用。中国灯具行业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是在建国十周年前夕。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公私合营的过程中,上海、北京等部分城市成立了为数不多的灯具生产企业,如北京照明器材厂、上海灯具公司的前身等。当时中国刚刚取得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果,各地为迎接建国后的第一个大庆,集中建设了一批建筑向国庆献礼,特别是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中的灯具就是采用了这些国内企业的产品。在建国三十五周年前夕,有关部门曾经对这些建筑中的灯具进行改造,我们有幸见识到了用在这些建筑中的灯具,并与当年参与灯具制造的老师傅们进行了交流。据老师傅们介绍,当年在制造这些灯具时

15、,多数产品是与建筑本身的特点相结合,每款灯具的数量很少,有时甚至只有一只,没有模具,完全是通过手工制作完成,而这些手工制造的灯具产品设计之独特、工艺之精细、制造之完美,充分体现了当时手工制作的工艺水平,令人叹为观止。目前,在天安门广场及东、西长安街所使用的华灯灯具也是当年的产品之一,尽管已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仍在使用,形成了独有的景观照明,并已成为天安门周边的标志之一。不夸张地说,国庆十周年的建设为我国灯具行业的最初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这二十年当中,由于国内政治运动不断,国内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照明行业也不例外。受“左”的思潮影响,整个

16、国民经济在二十年当中发展缓慢,国力很弱,人民生活水平低,温饱都成为问题,所以人们对照明的要求处于最低水平。当时大部分家庭是一室一灯,照明普遍采用的是一根电线吊一只灯泡,好点的加一个搪瓷罩或塑料罩进行控光,使用一个简易的荧光灯支架就已经很奢侈,没有装饰功能,只是停留在“照亮”的基本需求上,充分体现了“照明”的基本功能。室内的装饰类灯具主要使用在诸如政府机构、商场、酒店等场所。户外公共场所的照明基本也不存在装饰效果,多数道路采用以汞灯为光源加搪瓷罩控光的路灯照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对灯具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家庭照明除满足基本照明需要外,对外观造型也有了一定的要求,灯具的使用也由一室一灯改为一室多灯,灯具的类型增加了吊灯、壁灯、吸顶灯、台灯、落地灯等。从改革开放之初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灯具的生产与销售,主要以分布在全国几大省市的国营照明公司或工厂为主,如上海、北京、天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