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刚专栏批评文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423956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志刚专栏批评文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郑志刚专栏批评文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郑志刚专栏批评文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郑志刚专栏批评文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郑志刚专栏批评文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志刚专栏批评文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志刚专栏批评文章(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事独钓郑志刚1,鲍贤伦的“软肋”据“新华网浙江频道”等多家网媒报道,2010 年 11月 28日,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省书协新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鲍贤伦当选为主席。陈振濂、王冬龄、祝遂之、赵雁君等当选为副主席,赵雁君兼任秘书长。汪永江、戴家妙等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大会选举朱关田为名誉主席。朱关田 1944年生,现年 66岁。鲍贤伦 1955年生,现年 55岁。陈振濂 1956年生,现年 54岁。按国内现行干部任用体制,朱关田已经到了必须要退的年龄。自 1994年 6月起至今,在浙江省书协主席这个位置上,朱已经波澜不惊地稳坐了 16年。并且,自 2000年

2、以来,他还连任了整 10年的中 国 书 协 副 主 席 。 如 果 将 上 世 纪 80 年 代 初 中 国 书 协 成 立 以 来 的 中国 书 坛 比 作 一 段 丰 盈 的 甘 蔗 的 话 , 那 么 , 朱 关 田 当 属 饱 饮 甜 汁 者 之 一 。 所 以 如 此 , 取 决于 其 性 格 中 固 有 的 理 性 与 低 调 。 务 实 聚 敛 、 笃 实 温 厚 而 又 骨 力 内 含 , 是 朱 氏 予 人 的 一 贯印 象 。 即 便 任 职 于 群 团 组 织 如 书 协 者 , 若 无 深 水 潜 鳄 般 的 人 际 定 力 , 欲 要 驶 得 长 年 船 ,也 是 难

3、 以 想 象 的 。 不 张 扬 而 具 实 力 , 是 朱 关 田 的 行 世 哲 学 与 立 身 风 格 。 不 讳 言 地 说 , 在当 下 躁 乱 无 序 的 书 界 , 如 朱 氏 这 般 沉 静 朴 质 、 学 术 与 创 作 并 张 、 并 且 确 有 实 绩 者 , 不 啻为 凤 毛 麟 角 。 尽 管 从 书 法 业 务 本 体 来 看 , 他 的 书 法 史 论 尤 其 是 对 唐 代 书 法 史 论 的 爬梳 考 索 学 术 方 面 的 成 就 , 可 能 要 远 胜 于 其 书 法 篆 刻 创 作 。 在 朱 关 田 考 辩 精 审 、 逻 辑缜 密 、 行 文 朴 实

4、 、 观 点 鲜 亮 的 史 论 文 章 面 前 , 少 有 不 油 然 而 生 敬 意 者 。 相 对 而 言 , 其 书 、印 创 作 就 要 寡 淡 得 多 了 。 他 的 书 法 深 受 沙 孟 海 影 响 , 但 沙 书 纵 横 排 奡 、 苍 辣 奋 迅 的 个 性气 质 , 却 被 朱 氏 演 绎 为 构 件 萎 缩 、 体 貌 支 离 、 笔 墨 拘 讷 、 状 如 速 写 符 号 的 一 己 面 目 。 说朱 关 田 的 行 草 书 “局 趣 如 辕 下 驹 ”, 可 能 有 失 刻 薄 。 但 从 其 甚 至 连 书 界 中 人 辨 识 起 来 都有 难 度 的 墨 迹 中

5、 , 还 是 可 以 觉 察 出 一 种 艺 术 家 所 特 有 的 “感 性 因 子 ”的 先 天 缺 失 。 故而 在 我 看 来 , 朱 关 田 的 主 要 价 值 , 可 能 还 是 书 法 学 术 方 面 的 深 掘 与 密 织 。 这 般 寂 寞 功 夫 ,实 为 国 内 书 坛 寻 常 以 学 术 见 称 者 所 难 匹 。朱关田解甲之后,能与鲍贤伦雁行而争“主席”者,首推陈振濂。事实上,为了这个主席,陈振濂有计划、有步骤地作了不少努力。2009 年,在十多年未办个展之后,陈相继推出“心游万物”、“线条之舞”和“意义追寻”三次殊具规模的展览。尤其是 12月 3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

6、“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更是隆盛有加。此中深意,明眼人当一望而知。陈振濂聪灵光鲜、八面玲珑,理论、创作齐头并进,频频出镜,蜚声书坛,从某种程度上说,远较朱、鲍有“眼球效应”。但“内敛稳实”自有“眼球效应”所不能替代的沉甸甸的“内涵份量”,陈振濂给人的感觉,或许就是由太聪明而导致的轻飘、由太“眼球”而招引的浮华。如果扯得离谱一点,陈氏在有意无意间违反了傅山“宁拙毋巧”的艺术兼处世方略,脚步太快了一点,表情太丰富了一点,口齿太伶俐了一点,身影太匆匆了一点。仅仅如是表象,便能使公众心理上的“信任度、可靠值”有所降低,更何况验以“实物”,陈振濂还真存在“学术不如朱深入严谨、书法不如鲍古厚深沉”的双

7、重短板。所以,于陈而言,“主席”之失,当咎由自取,怨不得厚土苍天的。在公众看来,鲍贤伦的文化官员身份浙江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或许助力了他的“主席”之旅。扪心静想,在现实中国,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但鲍氏的综合实力,又绝非一个“文化官员”所能轻易概括。他自幼爱好并习练书画,有着较扎实的童子功,及长,由绍兴师专、文联而入仕,身上有着挥之不去的浓郁文人气息。儒雅而谦谨,温厚而不乏激情,可以说既“朱关田”,又“陈振濂”。在学术著述方面,鲍尽管有诸如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从 书 法 艺 术 对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隔 膜 看 它 的 特 质 与文 化 品 位 等 多

8、 篇 论 文 的 发 表 , 但 与 朱 关 田 的 “质 ”、 陈 振 濂 的 “量 ”, 尚 远 不 能 相 提并 论 。 但 他 利 用 主 管 文 物 局 、 博 物 院 的 职 业 敏 感 与 职 务 之 便 , 长 年 浸 淫 于 古 代 书 法 实 物资 料 之 中 , 眼 界 胸 次 , 自 非 泛 泛 。 他 早 年 主 习 褚遂良楷书、孙过庭草书等“二王”帖系一路经典,书风清雅俊逸,多江南文人气息。近年则笔路突变,究法汉魏以上,由汉碑、汉简帛书入,转而上追秦简古隶墨迹,以“天水放马滩”、“云梦睡虎地”及“里耶”等秦简法书为主要取法对象,同时辅以汉碑朴茂古厚气格,朝勤夕惕,挥

9、写不辍,终得朴肆高浑面貌,在国内书坛放一异彩。鲍贤伦近年来在书法创作上的“变法”,可谓改弦更张,与早岁书风判若两人。这样的现象,在清贤赵之谦与近人赵冷月身上都曾出现过。此般大跨度的变革,会使短时间内个性风标极端鲜辣惹眼,但也必然会留下因“极意造作”而导致的技法单调、面目生硬、内蕴粗疏等一系列麻烦。设若积淀不厚、学养不丰、功力不深、悟性不高,则很有可能在短暂疯狂之后,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地,甚至最终难免遭遇变法滑铁卢。在鲍贤伦的作品中,不讳言地说,业已出现上述令人不安的迹象,或许鲍氏心下亦焉惴惴。当上主席,表面上看是好事,但也很不一定。风口浪尖的位置,往往可能使一位有想法、有作法但没心态、没时间

10、的潜力书家,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数年而泯然凡庸。鲍贤伦能否抗得住诱惑、守得住身心,既做好主席,又精进艺术,真的很难说。因为造化常常弄人。2,范曾的“流水线”据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网媒报道,2010 年 10月,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的一纸传票,摆在了大连收藏家郭庆祥面前。起诉他的是画家范曾。事由是当年 5月份,他在文汇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的文章,就目前国内某些画家“流水线作业”、不讲求艺术品质、大量复制作品的现象进行了不具名批评。范曾阅后大为不悦,遂以侵害名誉权之罪将郭告上法庭,并索赔 500万元。多家网媒具文说,关于范曾及其创作,郭庆祥的评价有:“他和真正的国学没有任何关系”、“

11、买他的画就像买布料一样,一尺一尺地往外扯”、“他的国画人物画,不过是连环画的放大。他画来画去的老子、屈原、钟馗等几个古人,都有如复印式的东西,人物造型大同小异。他的人物画虽然是写实的,但其中不少连人体比例、结构都有毛病。他的书法是有书无法,不足为式,装腔作势,颇为俗气。他的诗不但韵律平仄有毛病,而且在内容上不少是为了自我吹嘘而故作姿态,不足挂齿”、“因为一篇文艺批评文章把我告上法庭,他的反应也太激烈了。容不得别人的批评,自己对号入座,这说明他承认了我所说的现象在他身上是存在的,也说明了我的批评意见是对的”、“我到过范曾在北京的画室,结果一看,很多 3平方尺的宣纸都用吸铁石整齐地吸在画墙上,都是

12、老子出关、钟馗、达摩等几个人物造型来回组合”、“范曾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制作过程既不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也不如一个美术工作者的水平,简直就是画匠的商品画,是一个工匠的简单劳动。工作现场就像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没有什么区别,根本就没有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情感,和艺术也就没有任何关系。这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谈不上是真正的艺术”等等。在国内书画界,“范曾现象”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标本话题。范曾是一位声名广播而又饱受争议的画家,其作品“票房”之高,对如过江之鲫的寻常书画家来说,不啻天文数字。单凭这一点,我们便可得出结论:范氏其实首先是一位深谙国民心态与市场规律的杰出心

13、理学家与传播学专家。不客气地说,范曾对时事世态的洞彻程度,方之国内书画界衮衮诸公,罕有出其右者。我个人相信,郭庆祥对范曾作画方式的描述,都是亲眼目睹的真情实景,对范曾国学、画、书、诗的评价,也并无过分之处。实际上,这早已是业界心知肚明的事情,私底下也多有喁喁微词,但像郭庆祥这般不管不顾地跳将起来、非要当众撕碎皇帝新衣的作法,毕竟太少太少见了。尽管他有在被告后怒而为之的客观动因。在国内,所谓的文艺批评家们早已习惯了“吹捧换红包”式的执业法则,谁会愿意去对一个于己无损的豪达画家干费唾沫!再换一个角度讲,如果自己的画作都像范曾一样好卖,也许没有哪个书画家能够按捺得住膨胀的私欲,坚决不去“流水线”式创

14、作。拿这个假设问问郭庆祥,他敢断然说“不”吗?所以,这就是国内书画界甚而文艺界的现实,剥开了晒出来,似乎很没有温情,但事实如此,无非愿不愿意承认罢了。范曾承认了,努力去利用、把握了,并立即而巨大地尝到了甜头,但骂声也随之奔涌。越骂声名越盛,画价越高,在适当的时候来点看似“激烈”的回应,正是为了维持这把“骂火”能够熊熊不熄。这是范曾的智慧,也是他的愚蠢。范曾的智慧在于,他获得了在世这几十年极高的物质水准与虚荣满足,在大多数人看来,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我们不做梵高和八大山人,永远不做,尽管他们是范曾的口头偶像。范曾的愚蠢在于,自己所毕生从事、赖以寄身立命的书画艺术,在物欲与浮名左右之下,竟然从未被

15、真诚对待过、倾心爱慕过、忘情投入过,只是被日复一日地冷落在“流水线”之中。这样的艺术,事实上是被恣意捉弄的艺术,是被无情阉割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及艺术家,怎么可能像八大山人一样辉耀美术史、万世不磨?别说如范氏所愿天假其寿30年,即便 300年,八大山人能从“流水线”里培养出来吗?清醒而又糊涂着、狡黠而又愚蠢着的画家范曾,就这样被收藏家郭庆祥撕开了一个口子。有没有血液鲜艳地流出来,天知道。3,王岳川的“文化书法”据书法江湖、中国书法网等多家网媒报道,2010 年 9月 16日,由国际书法家协会、淄博市委、淄博市文联共同主办的“涌泉国际书法论坛”在山东淄博市博物馆开幕。在该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6、、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宣读了题为当代书法流派与文化症候的自作论文。与会文化学者李廷华当场向论文提出 4点质疑。会后未久,李又撰文评王岳川教授的“文化书法”论刊于书法报,旋被美术报等媒体转发。在李文中,有诸如“文化书法作为一个概念,或者作为一个口号,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 “可笑复可悲的是,在文化理念书法理念乃至在语文修养方面都捉襟见肘的王教授,居然就能将其荒谬借北京大学之招牌四处宣扬,这里,已经全然没有学术的尊严,只见立名目占山头的欲望” 、 “北京大学没有多少书法家,并不算十分掉份,因为其它很多名牌大学也未必有多少书法家;但北京大学因为王教授的文化书法必然掉份,因为其它大学还不曾生产如此无文化的荒诞” 、 “作为一家名牌大学的教授,提出这样乖谬的口号,虽然是其个人行为,却也表现出当下大学里文风的不正。 文化书法以文化为招晃,恰恰偏离了文化”等激烈言词,北大教授王岳川由是斯文扫地。李廷华以其自由文化人身份,在此事件中充分展示了“骨鲠之士”的风采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