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山西之二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23786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魂系山西之二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魂系山西之二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魂系山西之二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魂系山西之二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魂系山西之二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魂系山西之二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魂系山西之二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魂系山西之二: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天体运行,地火升腾,千万年的造山运动铸就了三晋大地的奇山峻岭,雄关险隘,华夏文明伊始,山西便成为天下“第一军事要地” ,在中国的几千年社会周而而复始的不断裂变与重新组合中,山西地位举足轻重:当中央王权强盛一统之时,凭借山西,外可拒侵,内可治乱;当中央王权削弱崩溃之时,谁拥有山西。谁便可以纵横四方,称雄天下。是故,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云:“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 一、远古的回声:视山西而定天下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三千年间,中国历史便已确定了这样一个基调:天下视山西而定,兵家为争压这块军事要地,杀得天昏地暗,拼得你死我活,一场场政权王朝更这交替、兴

2、衰起伏的历史活剧不可避免地在山西频频演出:从发生在解州的涿鹿大战,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被商汤在鸣条冈所灭;从晋国作为周的主要诸侯国而担当屏蔽王室之大任,到“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 ,开创东周,使周王朝得以延续;从春秋之际晋国图强称霸中原百余年,到由晋国分裂而成的三晋魏、赵、韩在战国诸强的激烈角逐中,各领风骚,欲与强秦试比高历史往往青睐那些得到山西的人们,远古如此,后世亦然二、长平之战定乾坤“六王毕,四海一” ,秦始皇翦灭诸强,统一中华,筑起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第一块里程碑秦朝。而秦王朝这块里程碑的奠基之礼,是发生在山西上党地区、战国时期规模最在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3、 中国历史在群雄纷争的战国末期,走到了一个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当时,号称“战国七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相互侵吞,彼此鏖战, 谁都企图吞灭其它六国,统一中原。对于雄心勃勃的秦国来说,楚、齐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但一个居南,一个位东,在地理位置与军事实力上都不足以构成威胁。而秦国要出函谷关,夺取天下,迎面而来的便是三晋的赵、韩、魏。特别是赵国,在山东各国屡遭强秦进攻,疆土渐失之际,却由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等一系列军事改革而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唯一有力量与秦抗衡的国家。秦赵两国相互对峙,虎视眈眈,战事一触即发而秦赵不论谁赢谁输,其结果都将会直接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向。这时,秦国举兵

4、犯韩,占领今河南沁阳之地,切断了韩国属地山西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秦国之意,昭然若揭。上党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称,而上党郡的长平地区又是“古冀之襟地,两淮之咽喉” ,如占领此地,秦军进攻赵国便是轻而易举之事。韩上党郡守冯亭感到孤城难守,索性率上党郡所辖十七城归顺赵国,赵国立即派老将军廉颇驻守长平。眼看到嘴的肥肉人被赵国抢走,秦国岂肯善罢甘休,而且对于秦国来说,长平势在必夺,因为打赢此仗,便是打赢赵国;而打赢赵国,就是打赢六国。于是,秦倾全国之力,进击长平。秦赵两国在长平摆开战场,展开了一场决定彼此命运,乃至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决战40 万赵军人头落地,头颅堆积如山唐玄宗来到长增古战场,唏嘘不

5、已,将 40 万赵军被坑杀的“死谷”改名为“省冤谷” 当 40 万赵军人头落地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第一顶皇冠就已稳稳地戴在了秦始皇头上面对秦军山呼海啸般的强大攻势,廉颇泰然处之,高筑营垒,以逸待劳,与秦军打起了“持久战” 。孰不知,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秦国见强攻无效,转而施用反间计,诱使赵王撤回廉颇,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长平前线主将。这一撤一派, 赵国便注定失败的命运了。赵括一到长平,就改变了廉颇的战略,反守为攻,主动出击。结果被秦军团团围住,相持了 40 多天,赵军弹尽粮绝,主将赵括中箭身亡,全军 40 万人被迫投降。虽然只是 40 万手无寸铁的降兵,但毕竟数量庞大,如发生兵变,

6、秦军有可能转胜为败。因此,秦将白起下令,除将其中年幼的 240 人放还外,其余的全部坑杀。白起还命令士兵按杀掉赵军首级的多少,来领功请赏。一时间,赵军头颅堆积如山,“血流淙淙有声” 。据古书上说,附近“杨谷之水皆变为丹” , 从此这条河被人们称为“丹河” 。这场悲惨的战争给后世留下的创痕实在太深了。长平之战距今已2200 多年了,然而有关它的山川地名依然随处可见:这条流淌着 40 万赵军鲜血的丹河,那个耕地时常可拴到两军交战箭头残骸的箭头村,还有当潞王时唐玄宗命人在骷髅山上建起的骷髅庙,千百年来,静静流淌,默默伫立,时时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悲惨的故事。山河有情,历史却无情,它的发展往往要付出令人难

7、以承受的惨重代价。尽管至今当地百姓一提起白起,恨不能吃其肉,喝其血,但如若 40 万赵军不被全歼,秦军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根本性胜利吗?正是由于秦国的决定性胜利, 中国历史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尽管秦国在长平之战 41 年之后才消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但秦统一华夏之势在长平之战后便成定局。所以说,当40 万赵军人头落地的时候,秦昭王就已经将中国历史上第一顶皇冠稳稳地戴在重孙秦始皇的头上三、汉时之关在山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被人们吟唱传诵,诗中的“关”与“阴山” ,就是指山西北部以

8、及与山西相连的内蒙古一带;“万里长征”说的是汉王朝凭借山西抗击匈奴的故事就在刘邦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脾睨群雄,几乎得意忘形的时候,却又十分忧虑地感叹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面对着自己前无古人的伟大功绩,昏昏然而飘飘然,自以为大地皆在他脚下,只要守好国门,从此便可高枕无忧。于是,发七十万人建造骊山陵寝,以备后事;又发三十万人修筑长城,以御匈奴。然而他却忘了一点,经过战乱的百姓急需休养生息,秦始皇如此大兴土木,惹得民怨沸腾,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结果,长城没被哭倒,秦王朝的大厦却被哭塌了。整个中原又笼罩在一片硝烟战火之中几年之后,在秦末群雄四起中崛

9、起的刘邦,削平诸乱,一清寰宇,断秦之后重建了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朝,从而直升九五,君临天下。就在他荣归故里,衣锦还乡,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睥睨群雄,得意忘形的时候,却十分忧虑地感叹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四方”何指?当时关中已是京畿之地,牢牢在他控制之下;东方齐鲁、南方荆楚,自项羽乌江自刎之后业已俯首称臣;只有北方塞外茫茫大漠之中的匈奴,却桀骜不驯,控制了今山西、河北、陕西以北的大片土地,企图占领山西,从而进攻中原,最终夺取天下。汉高祖刘邦率三十万大军御架亲征,被匈奴围于平城白登山,生命岌岌可危远嫁的公主,伴着雁门关外惨淡的月光,大漠深处叮咚的驼铃,越走越远初

10、初领略了帝王之尊贵的刘邦,绝不会允许刚刚得到的皇位让匈奴人抢走。他亲率大军三十万前往山西北部征讨匈奴,却不料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 ,达七天七夜。如若不是采用谋士陈平之计,贿赂匈奴单于之妻,这位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早成为匈奴人的阶下囚,刀下鬼了。 (太原道注:详细史实见本站太原沧桑之龙潜太原 )惊魂未定的刘邦更加看重山西边防,封其兄刘喜为代王迎战匈奴。谁知刘喜枉为皇兄,却是无能之辈,到山西的第二年,就抵挡不住匈奴的进攻,逃回了洛阳。刘邦不愧为一代英主,接二连三的失败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过分的穷兵黩武极有可能导致秦王朝灭亡的悲剧在汉朝重演。他果断地采纳娄敬建议,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自

11、己的血亲骨肉换取边境的安全,以求得暂时的安全。远嫁的公主,伴着雁门关外惨淡的月光,大漠深处叮咚的驼铃,越走越远从此,汉匈之间尽管和和打打,打打和和,但“和亲”成为彼此关系的主旋律。不过,既然委屈求全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那么他就绝不会对山西边防等闲视之,继“白登之围”之后,刘邦再一次冒性命之危,前往山西北部平息叛乱,然后,又封儿子刘恒为代王,驻守晋阳。刘邦此招不可谓不灵,以致于后来许多王朝都争相效仿,将皇子派往山西为王,例如隋文帝的儿子杨广、明太祖的儿子朱(木冈)等。而那些被派往山西的皇子们,安分者,则忠心耿耿保卫皇父、皇兄的江山;不安分者,便凭借山西的有利条件,谋取皇位,成为万乘之君。当然,这

12、一切都需在守稳山西的前提下,才能如愿以偿。雁门关内外,几番征战,几多白骨汉文帝、汉景帝时,山西北部依然是几度桑田,几度牧场。在太原做过代王的汉文帝十分熟悉这里的山川地理,更清楚太原对于汉帝国意味着什么:太原自古即有中原之门之称,太原一旦失守,中原如囊中取物。于是他不断在太原加筑工事,派重兵把守,并多次亲临太原部署军队,指挥作战。汉王朝传到武帝手中,已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了。今非昔比的汉王朝自然不甘再忍辱负重,委屈求全,于是汉匈关系的主旋律由“和亲”转为战争。极尽山河之胜的山西无可替代地当起国之大任:一方面,经由这里的弛道从代郡出击匈奴,是一条重要的进军路线;另一方面,河东、上党、太原三郡盛产良

13、马,可供出征运输和骑乘之需;同时,山西的地形之险又为防御和出击匈奴提供了便利条件,汉武帝“发率万人治雁门关险阻” ,在代州雁门山谷道中修筑雁门关。雁门关进可攻,退可守,是大漠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汉朝要出击征战匈奴,须以此为根据地,方可长驱直入,直捣漠北;而匈奴要想南下,也须在此站稳脚跟才可马踏中原。于是,雁门关内外,几番征战,几多白骨从今天雁门关附近昔日汉代古战场上那一堆堆长满蒿草的大土冢,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战斗场面是多么悲壮,多么惨烈。安息在这里的汉朝将士们,曾以血肉和生命同敌人搏斗过,以顽强的意志同敌人较量过。那英勇拼搏的身影,那愤怒的喊杀声,似黄河咆哮,不可阻挡;似太行巍峨,不可屈服

14、经历了无数悲壮、惨烈的战争,匈奴终于被逐往漠北,此后半个世纪,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刘秀一只眼盯着娇柔妩媚的宫娥嫔妃,另一只却死死盯着山西一场外戚干政的宫廷内乱与刘秀的复国战争之后,西汉国运衰落,登基为皇的刘秀将国都迁往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东汉。对于帝王后妃们来说,中都洛阳是他们安逸享乐的温柔富贵之乡,但它同时又是一个“四战之地” ,其自身根本无法自守。为确保北方门户,东汉王朝从一开始便在山西苦心经营:先是从河北蔚县山西大同堆土布石,修筑起三百余里的亭障,后又从太原至河北井陉、定县、临漳修筑堡壁、烽燧,一里十侯。这些亭障烽侯,是拱卫京师的第一道防线,山西更成为

15、名副其实的“京城安危之所系”了。就在中原战火尚未完全平息之时,沉寂既久的匈奴再次南下,乃至侵掠到河东郡、上党郡。河东、上党二郡就在今山西南部,距东汉京都洛阳已经很近。这时,东汉王朝的安危可想而知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匈奴内部发生内讧,分裂为南北二部,纷纷向东汉请求亲附。东汉乘机收复了北方被侵吞的八个边郡,避免了一场国破山河历史灾难。如此千载难逢的机遇,不免会使人相信东汉有神人相助的传说。否则,失掉山西边镇的东汉,何以有如此回天之术,绝处逢生? 四、晋王朝成也山西败也山西得山西者胜,失山西者亡。这几乎是历代统治者能否坐稳天下的关键所在。正是这一失一得,使得晋王朝饱尝了酸甜苦辣: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山西

16、灭掉西晋,而东晋又利用山西晋阳牵制刘渊军,政权得以幸存下来,真可谓成也山西,败也山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刘渊趁乱起兵反晋群雄逐鹿,天下三分。乱了几十年之后的中国,终于还是没有摆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轮回,司马炎收拾起破碎的山河,又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王朝西晋。这个历史上并不起眼的西晋,在当时却也引得王朝内部人等垂涎三尺。然而,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趁着朝廷内讧,南匈奴贵族刘渊在今山西离石自立汉王,起兵反晋。犹如秋风扫落叶来一般,刘渊军很快控制了山西南部和中部地区,进而又占据壶关,直逼洛阳。形势发展如此之快,连身在其中的刘渊都有些始料不及。欣欣然在平阳称帝接受群臣三拜九叩大礼的刘渊,对山西这块赖以成功的宝地也三拜九叩,感激万分失去洛阳后,晋人又在长安拥立晋愍帝。然而这时的西晋已是个到了山穷水尽的弱小朝廷,不久便寿终正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