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朱丽解读达吉亚娜形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21567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透过朱丽解读达吉亚娜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透过朱丽解读达吉亚娜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透过朱丽解读达吉亚娜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透过朱丽解读达吉亚娜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透过朱丽解读达吉亚娜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透过朱丽解读达吉亚娜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过朱丽解读达吉亚娜形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透过朱丽解读达吉亚娜形象摘要:卢梭笔下的朱丽是个理想的人物,她渴望并追求爱情。作为文学史上的典型女性形象,朱丽成功传达了作者对人性的高贵与美好的肯定。达吉亚娜作为普希金塑造的俄罗斯灵魂,她体现了诗人对当时的女性地位的立场和男权主义的反思。本文试图通过抓住达吉亚娜阅读新爱洛伊丝这一细节,借助朱丽形象的内涵,来更深刻地对达吉亚娜形象做出解读。关键词:朱丽;达吉亚娜;女性;解读别林斯基曾如此定义普希金的最大功绩“他首先第一个以达吉亚娜为代表,诗意地再现了俄国的妇女” 1。普希金作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和俄罗斯文学之父,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莫过于诗体长篇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 ,这里暂且不论该作品在诗体

2、形式上的独创意义,先就其作品内容展现的内涵来看,它就已经将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当之无愧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而达吉亚娜作为普希金在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着力塑造的女性形象,她通过自身的性别立场凝聚了诗人普希金对俄罗斯民族的深刻理解和特有的社会背景的现实思考。纵观普希金的诸多作品,厚重的历史感从未退出过他的写作风格,当然这也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家最基本的素养和职责。在叶普盖尼奥涅金中,普希金将历史的大环境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在主人公的性格中倾注了社会和历史的必然性,所以使得作品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真实而形象地描绘出了俄国社会。19 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正处于风云变幻的转型期,一方面欧

3、洲社会的变革风云早已席卷了广袤的大地,另一方面保守的俄国民族却仍旧在封建农奴制的桎梏里寸步难行。当时,普希金跟着一大批有思想的进步人士一起四处奔走,为拯救落后的德国而不断摇旗呐喊,如果说奥涅金是诗人在奋斗过程中时而矛盾、时而失望的创作产物,那么达吉亚娜无疑则是诗人思想探索精神的结晶。受欧洲思潮的影响,在叶普盖尼奥涅金中,普希金写到达吉亚娜最喜欢阅读的是理查逊和卢梭的作品,这里尤其提到了卢梭的新爱洛伊丝 。 “普希金描写达吉亚娜在花园里读新爱洛伊丝这本危险的书的情节,与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花园里读西厢记的情节如出一辙,有其曲同功之妙。不过应该指出,诗人仅仅在道德的范畴中特别是在个性解放这一点上表现了

4、这种影响。 ”2因此,对于全面透彻地理解达吉亚娜的形象,新爱洛伊丝中的朱丽或许能给予读者这个机会。为了能透过朱丽形象听到达吉亚娜内心深处的声音,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新爱洛伊丝对朱丽做个简要的剖析。新爱洛伊丝是一部描写人类最纯真感情的作品,不过卢梭在其中也留下了不少时代的烙痕。他笔下的爱情虽然发自肺腑、真挚感人,却仍旧逃不过社会偏见和等级观念的限制。 “从爱情的角度看,朱丽和圣普乐的故事是争取爱情自由而不可得、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爱情理想的悲歌,阶级地位的不同,注定了爱情的悲剧性。 ”3。朱丽出生高贵,是个娴静善良、聪慧丽质的贵族小姐。但是命运却和她开起了玩笑,使她疯狂地倾慕于出身并不优越的平民音乐

5、教师圣普乐。两个年轻人品尝着爱情的甜蜜,全然不顾阶级地位悬殊,这惹怒了朱丽的父亲。在他的严加干涉下,朱丽起初并没有妥协,但是经不住父亲的命令乃至后期的恳求,最后善良受礼的朱丽只能听从父命嫁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对于圣普乐,“尽管朱丽把心交给了他,但是在感情与责任的冲突中,她试图接受责任。 ”4朱丽作为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遭受着当时女性普遍存在的想爱却不得的苦楚,朱丽用她的美德抑制着情欲来保持荣誉。虽然得不到理想中的爱人,朱丽与丈夫沃尔玛的婚后却并不如我们预想的不幸。在给圣普乐的信中,她如此描述自己与沃尔玛的生活:“我们两个人,每个人对对方都做得恰到好处;他启发我的思想,我活跃他的心情,我们互相

6、帮助,相处得很严密。 ”5可见朱丽夫妇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家庭生活充满了幸福。朱丽对自己的家庭充满了责任、热情和感激,她至死都维护着家庭生活的和谐。沃尔玛更是真诚地爱着朱丽,宽容了她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所以对于朱丽而言,她的爱情始终都是两厢情愿并且美好安详的,虽说卢梭是从肯定自然纯洁的爱情写起,却最终描写了一个理想的贤妻良母。前文提到新爱洛伊丝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我想这里的悲剧是作者想要通过朱丽和圣普乐最终并没能结成眷属而对封建等级制度泯灭自由爱情的控诉与批判,然后文章中却生动表现了青年男女主人公不可抑止的爱之激情,对出自本性的爱情加以美化, “肯定了人的自然纯真之天性的美好与高贵。 ”6这也

7、使得新爱洛伊丝 始终传递出一种爱情的圆满,哪怕男女主人公最终仍旧留下了遗憾。至于达吉亚娜阅读新爱洛伊丝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由于她也曾经像朱丽初恋时一样的爱过。尽管那时候的奥涅金孤傲、狂妄,并没有接受达吉亚娜的爱意,但是达吉亚娜对奥涅金的热情却并不比朱丽对圣普乐的少。在写给奥涅金的情书中,达吉亚娜内心的感情暴露无疑,在仍未知晓奥涅金是否对她有情之前,她就大胆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意:“从此把命运向你托付” 。此时的达吉亚娜是如此期盼能够获得奥涅金的爱,希望他便是那个使她一辈子幸福的人。别林斯基曾经这样评价达吉亚娜“她是一个特殊的造物,有着深刻的、善于爱的、热情的天性。爱情在她会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也

8、会是最大的灾难,毫无任何调和的折衷可言。 ”7少女时期的达吉亚娜曾因爱恋而感到甜蜜不已,她将自己的梦想托付给奥涅金,希求他能成全她此生最大的幸福,然而不同于曾发出感叹认为人间君王即使拥有爱情也在他之下的圣普乐,奥涅金本身就是一个被狂躁填满心房的“多余人” ,一事无成、终日碌碌无为的他又怎能给向往安宁传统生活的达吉亚娜一份美满的家庭生活?因此,达吉亚娜爱情梦想的破灭是读者们意料之中的。而笔者之所以认为达吉亚娜与朱丽相似的不过是她们出于纯朴的本性而都那般热切地爱过,是因为婚后的达吉亚娜与朱丽走上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在爱情受挫后,达吉亚娜的内心仍旧燃烧着对奥涅金的爱情之火,却无奈被母亲带到“嫁人的市

9、场”上进行交易,成为了一名将军夫人。不久,达吉亚娜就在上流社会中用雍容华贵的气质和落落大方的风度博得了高贵、典雅的美誉,只是这些虚无的东西根本无法磨灭达吉亚娜内心对朴素的乡村生活的向往,这也注定了该人物的悲剧性。成为了贵妇人的达吉亚娜凭借自己的高贵、隐忍和自我牺牲,成全了一个社交场上贞洁、受尊重的女性形象,而她内心无处诉说的忧郁和渴望则慢慢流向了道德的河流。相对比朱丽婚后与丈夫相敬如宾的生活,达吉亚娜在这方面明显呈现出更多的悲剧性。不过这种隐忍的生活方式反而塑造出了“俄罗斯的灵魂” ,因为达吉亚娜完成了在精神上的升华,甚至可以说是完成了“肉”与“灵”的转变。 “在她身上, 欲已不复存在,她已不

10、再是一个现实的女人,而是一个女神 。 ”8或许可以将达吉亚娜的这种超脱认为成她在婚姻生活不尽如人意之后的情感迁移。时隔两年,当在外飘泊的奥涅金回到家乡见到了如此沉静、稳重的达吉亚娜,他立马就深深地爱上了达吉亚娜。而此时的女子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天真的少女,她的心里装载着家庭的责任和道德的使命。纵使奥涅金对她怀有像迷途羔羊对圣母的依恋,达吉亚娜却摆出一副道德训诫的架势,她称奥涅金的爱情为令人羞辱的激情,这俨然是一副道德说教者的形象。不过,就像朱丽死前对圣普勒的表白“我们的爱情,我们最初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爱情,永远不会从我的心中排除出去。我的生命之花永远不会在我的记忆中凋谢。 ”9达吉亚娜最后的心迹表白

11、也袒露了最深处的自己“我爱您(何必对您说谎?) ,但是现在我已经嫁给了别人;我将要一辈子对他忠贞。 ”10简单而又坦率的语句,道出了当时无数像朱丽、达吉亚娜这样的妇女的无奈,她们可以有爱情,但是必须贞洁,以求得道德上的圆满。但这或许便是普希金之所以塑造这个形象的意图所在,他想借达吉亚娜的形象来传递他对理想女性的理解。尽管普希金为达吉亚娜自始至终“保留”了心中的爱人,却在后期为她戴上了道德的“枷锁” 。达吉亚娜近乎圣母的形象和拒绝奥涅金的求爱、始终忠于丈夫的行为是当时封建俄国的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道德诉求。 “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达吉亚娜是代表男权文化的普希金为女性树立的一种人生范例,它是飘扬在男

12、性心中的女性的旗帜。而真正女性的声音则被淹没在父权制文明的禁锢之下。 ”11达吉亚娜真实再现了男权文化规范出的理想的“模范” ,相较于朱丽,人物形象更加充满道德意味的达吉亚娜是映射普希金乃至整个 19 世纪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参考文献:17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叶普盖尼 奥涅金M.满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2郑克鲁等.外国文学史.上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325.3范晖.爱的悲歌与颂歌新爱洛伊丝主题再解读J. 开封教育学报 ,2008,28(3).4王学翠.论新爱洛伊丝的爱情主题及其影响J. 社科纵横 ,2006,21(2).59卢梭.新爱洛伊丝M.北京: 译林出版社,1993.6蒋承勇.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11孙金美.解读达吉亚娜的形象重读叶普盖尼 奥涅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1,30(4).10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M.智量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