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之乡(陕西省韩城市)的家训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21394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士之乡(陕西省韩城市)的家训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进士之乡(陕西省韩城市)的家训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进士之乡(陕西省韩城市)的家训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进士之乡(陕西省韩城市)的家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士之乡(陕西省韩城市)的家训(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韩城市素称“文史之乡” 。历朝历代、名人辈出:汉太史司马迁、明朝丞相薛国观、户部尚书张士佩、宣化巡抚刘永祚、清代状元王杰、刑部尚书张廷枢、贵州巡抚刘荫枢等。宋、元、明、清四代,韩城有进士 115 人,状元 2 人,明、清两代是韩城历史上文化教育发展的鼎盛之时,科举取仕者达 800 余众,其中进士 90 多人,解元 11 人,举人 544 人,故有“士风醇茂” 、 “解状盛区”之誉。民间更是流传着:“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的说法。古时有“一门三进士” 、 “祖孙父子三代翰林” 、 “父子御史”等佳话,即使今天依然有“一门四子三清华” 。足见,韩城文脉鼎盛。在韩城,你随处可见门楼木刻或砖雕

2、的“登科” 、 “科第” 、 “世科第” 、 “明经第” 、 “进士第” 、“司马第” 、 “中宪第” 、 “国宾第” 、 “思隐第” 、 “外翰地” 、 “父子御史” 、 “十马高轩”等字样。一般大门为中门者,是官宦世家,门额多为“诗书第” 、 “诗书生香” 、 “二经传家”等。即使是那些最穷的人家也不忘要在门楼上题上“耕读第” 、 “耕读传家”等。以韩城党家村为例。整个党家村共计有四合院 100 多座,几乎家家门楹之上都高挂着木制或石制的匾额,匾额之上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有的刻着“和致祥” 、有的则是“慎和谦” 、有的是“孝弟慈” 、有的是“耕读” 、有的是“笃静”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读书

3、第” 、 “耕读第” 、 “外翰第” 、 “耕读传家” 、 “居仁由义” 、 “忠厚” 、 “庆有余” 、 “登科” 、 “安详恭敬” 、“光裕第”等内容。不仅如此,整个党家村还用他们一致推崇和认可的共同家训,其内容共七条,分别如下:1、事能知足心长惬,人到无求品自高;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3、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4、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顺有存;5、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6、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7、无益之事无为,无益之人勿见,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摘自快览韩

4、城家训:中国人的精神门楣史飞翔2015 年 11 月 4 日渤海早报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关中平原东北隅,东临黄河、北靠宜川、南接合阳,是伟大文学家、史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作为全国保存完整的六座古城之一,韩城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世人誉为“龙门胜地” 。韩城古迹荟萃、文物遍地。据不完全统计,韩城有古遗址 28 处,古墓葬 7 处,石窟 7处,碑碣 120 余通,古建筑 152 处,馆藏文物 10529 件。古建筑星罗棋布,堪称“陕西之最” 。其中著名的有:晋建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唐建弥陀寺,宋建法王庙,金建赳赳寨古塔,元建

5、大禹庙、普照寺、城隍庙,明建文庙,清建毓秀桥等。这些古建筑选址科学、布局合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充分展示了古代传统的建筑风貌。明、清两代形成的韩城民居四合院,幽雅别致、装饰考究,其格局、特色酷似北京的四合院,因而韩城素有“小北京”之称。 韩城古城距今有 1500 多年历史,依塬环山,东西南北分别设有“黄河东带” 、 “梁奕西襟” 、 “溥彼韩城” 、 “龙门胜地”四面城墙。城内寺、观、庙宇、祠、坊,五街七十二巷,古风汉韵、诗意流淌。位于韩城市东北方向九公里处的党家村距今约 680 年历史。村中建有 100 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楼等建筑以及祖谱、家训

6、、村史等,被中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韩城古城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艺术思潮的变迁,堪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社会经济、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一个缩影,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犹如一部“石头的史书” 、一曲“凝固的音乐” 、一座“人类文化的纪念碑” 。韩城素称“文史之乡” 。历朝历代、名人辈出:汉太史司马迁、宋代诗人张昪、明朝丞相薛国观、户部尚书张士佩、宣化巡抚刘永祚、清代状元王杰、刑部尚书张廷枢、贵州巡抚刘荫枢等。宋、元、明、清四代,韩城有进士 115 人,状元 2 人,明、清两代是韩城历史上文化教育发展的鼎盛之时,科举取仕者达 800 余众,其中进士 90 多人

7、,解元 11 人,举人 544 人,故有“士风醇茂” 、 “解状盛区”之誉。民间更是流传着:“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的说法。古时有“一门三进士” 、 “祖孙父子三代翰林” 、 “父子御史”等佳话,即使今天依然有“一门四子三清华” 。足见,韩城文脉鼎盛。在中国古代影响一个人主要有三个因素:地域文化、家族文化、释道文化,其中尤以家族文化影响剧烈。正是基于此,中国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家训是指用以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一种教诲。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堪称是中国人的“精神门楣” 。在韩城,你随处可见门楼木刻或砖雕的“登科” 、 “科第”

8、、 “世科第” 、 “明经第” 、 “进士第” 、 “司马第” 、 “中宪第” 、 “国宾第” 、 “思隐第” 、 “外翰地” 、 “父子御史” 、 “十马高轩”等字样。一般大门为中门者,是官宦世家,门额多为“诗书第” 、 “诗书生香” 、 “二经传家”等。即使是那些最穷的人家也不忘要在门楼上题上“耕读第” 、 “耕读传家”等。韩城的这些家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示着家世显赫,以鼓励后代子孙;一类则是寄托着一种理想和精神的追求。但不管是哪一类,它透漏出的都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情怀和追求。在“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的今天,这些绵延数千年,精深宏富的家训文化,依然有它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价

9、值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熠熠生辉。 原标题:说说家训文化史飞翔 一般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一个人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地域文化、家族文化和释道文化,其中尤以家族文化的影响剧烈。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以道德传家为最,耕读次之,诗书再次之,最后才是富贵,而富贵传家富不过三代。正是基于此,中国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家训是指用以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一种教诲。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家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家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标示着家世显赫,以鼓励后代子孙;一类则是寄托着一种理想

10、和精神的追求。但不管是哪一类,它透露出的都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情怀和追求,堪称是中国人的“精神门楣”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广为人知的有:周公诫伯禽书 、司马谈命子迁 、诸葛亮诫子书 、颜之推颜氏家训 、唐太宗诫皇属 、包拯家训、欧阳修诲学说 、 袁氏世范 、 朱子家训 、 弟子规等。陕西省韩城市素称“文史之乡” 。历朝历代名人辈出:汉太史司马迁、宋代诗人张昪、明朝丞相薛国观、户部尚书张士佩、宣化巡抚刘永祚、清代状元王杰、刑部尚书张廷枢等。宋、元、明、清四朝,韩城有进士 115 人,状元 2 人,明、清两代是韩城历史上文化教育发展的鼎盛之时,科举取仕者达 800

11、 余众,其中进士 90 多人,解元 11 人,举人 544 人,故有“士风醇茂” “解状盛区”之誉。民间则流传着:“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的说法。古时更有“一门三进士” “祖孙父子三代翰林” “父子御史”等佳话,即使今天依然有“一门四子三清华”的佳话流传。足见,韩城文脉的鼎盛。在韩城,你随处可见门楼上的木刻或砖雕,一般大门为中门者,是官宦世家,门额多为“诗书第” “诗书生香” “二经传家”等。即使是那些穷苦人家也不忘在门楼上题上“耕读传家”等。以韩城党家村为例,整个党家村有四合院 100 多座,几乎家家门楹之上都高挂着木制或石制的匾额,匾额上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刻着“和致祥” 、有的是“慎和

12、谦” 、有的是“孝弟慈” 、有的则是“耕读” “笃静”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读书第” “耕读第”“外翰第” “耕读传家” “居仁由义” “忠厚” “庆有余” “登科” “安详恭敬” “光裕第”等内容。不仅如此,整个党家村还有他们一致推崇和认可的共同家训,其内容共七条,一、事能知足心长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二、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三、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四、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顺有存;五、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六、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七、无益之事无为,无益之人勿见,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对这些内容细细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党家村的这些四合院门楹上的文字并非随意选择,而是与各自家族的价值追求以及精神期许有关,是家风传承的突出表现。在“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的今天,这些绵延数千年、精深宏富的家训文化,依然有它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价值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熠熠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