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19692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园林既是人类满足某种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现实物质生活环境,又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艺术作品。因此,园林的本质是人类对美的自然和在自然中美的生活的情感追求与物质表达相统一的、自然化的游憩境域。园林美的特征,即艺术地再现自然美和自然里的生活美。在园林中,既有自然美和人化的自然美,也有艺术化的生活美。 园林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市容,增添城市景观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充分的表现出其美学特征。因此,对园林美的鉴赏与创造显得十分重要。 1 园林美的鉴赏园林都是由山水建筑和树木等构成,但在时间上就有古典和现代之分,在形式上有东方和西方之别,各民族的园林建筑格

2、调也显然不同。对园林美的鉴赏也随着游人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知识积累,游赏经验的不同而不同。1.1 园林在意境上的美中国园林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由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因此其景象的意境也随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称“季象”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象”变化;阴晴雨雪、风霜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草木枯荣的植物生命变化,称“龄象”变化;还有春燕、夏蝉、秋虫的“物侯”变化等等。这些都使产生园林意境的客观条件随之不断变化。所以,在园林艺术创作中,要以

3、一定出现频率的最佳情景状态作为意境主题,即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例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瘦西湖的“四桥烟雨”,承德避暑山庄的“槌峰落照”等名景。这些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却受到千秋赞赏,因为它发挥了园林景象的最佳感染力,达到了景题与景趣的高度统一。1.1.1 禅宗思想对园林意境的影响禅宗是东方文化的奇葩,综合了中国的儒家、道家和印度的佛家之精华。在中国山水园林发展历史进程中,儒、道、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的发展,文化思想的交织。禅宗思想在哲学观念上对中国山水园林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这一观念上。山水艺术是自然与人合

4、一的体现,自然与人合一就是人的精神、思想、认识与自然的法则、形象统一在一起。中唐以来,意境美的追求成为山水园林艺术的主要旨趣。在禅的精神和方式影响下成熟起来的园林意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为“悦形”,纯粹以人的感官系统被动欣赏自然天成的景物。二为“逸情”,主体在“悦形”基础,将获取的风景信息进行处理,给予景观人性,达到“物我相亲,情景交融”境界。三为“畅神”,人景交融,不分彼此,达到“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是以天地为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所以,对禅的领悟,不仅需要用眼,更为重要的是用心,要透过层层的幻象达到本质既为神与象通。园林也要包含意境的传达,要讲究意境美和思想内涵,使游人对园林

5、的欣赏从目的感官到心的飞跃。园林意境其实就是欣赏者在特定景观环境中体悟到的一种人生境界,它与禅境一样都是心灵的宁静恬和为理想人生的立足之本,超越了具象形态和有所为、有所求的具体思虑,而成为一种无所羁绊、适意而为的心灵体验。与早期园林那种“模山范水”的自然美不同,成熟时期的园林所追求的自然是虚实相生的“妙造自然”即在禅的理趣的影响下,“自然境界”从老庄那种回归大自然的方式中走向了人们的心中,就是所谓“心造其境”,这是人们心意中的自然,情感体味中的自然,即是作为“意境”中的自然。在禅境濡染下,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园林美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创造,更重要的是注重由景观引发的情思神韵。王维辋川园、白居

6、易履道里宅院、庐山草堂、苏轼雪堂、狮子林、沧浪亭皆与其有关。四大园林之狮子林融进了大量的儒道文化信息,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如其额匾“指柏轩”前加上了“揖峰”二字,取宋朱熹游百丈山记中的“前揖庐山,一峰独秀”之意。将山石人化,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山石的热爱尊崇之情,在一个小小的匾额中体现了禅道两种文化精神。禅需要用心去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破除表象而见到本心。造园同样也是需要体悟,要有思想内涵,因而设计中要有含蓄美、意境美。1.1.2 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匾额与楹联作为一种点景的方法,应用极为广泛,他既是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

7、的内容。中国古代造园家大都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人生追求寄情于山水园林之中,并以匾额与楹联为媒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所以,园林中的匾额与楹联往往成了园林气氛渲染和意境营造的点睛之笔。匾额与楹联直接参与园林美学构成。在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寺庙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匾额与楹联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美学角度看,制作精良的匾额与楹联因其大小、材质、形状等的丰富变化,本身就为古典园林平添一景。而且,匾额与楹联所表达的内容大多以书法或篆刻出现,其本身就是艺术品,起到提纲挈领、增加游赏内容的作用,使古典园林的意蕴更为深厚,给游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匾额与楹联可以表现园林植物的生态意境。中国古典中国古

8、典园林中,植物常被作为园林构景的主题,借植物间接地表达某种感情和意境,而园林中的以植物为主题的匾额与楹联也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思想感情,如松、竹、梅、莲、桂、兰花、玉兰、山茶、芍药、梧桐、杨、柳等。园林中的不少题名多借植物名称命题,通过借物喻意,催人细细品味,之后方能理解题名背后内涵。匾额与楹联能体现园林中的人文意境。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和生活经历等就可以直接通过园林表达传递给游人,由此产生共鸣,表现出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拙政园是明代弘治进士王献臣,在朝中受诬陷,被降职罢官后回乡所建。他自比西晋潘岳,借闲居赋意:“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

9、政之为政也”,他自认为官场斡旋之技拙劣,取拙政为园名而自嘲,以平衡受笞遭贬的羞愧。园中“雪香云蔚亭”中的一副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抓住了现实生活中寂时有声更觉静的体验。该亭四面遍植梅花,且有枫、柳、松、竹交相争荣,以“香雪”咏梅,以“云蔚”喻树木茂密,以动来反衬静,蝉噪、鸟鸣更现示出林静山幽。雪香云蔚亭居池岛最高处,伫立俯看,可见嘉树玉竹,绿池鸣禽,颇有野山旷湖之意和虚幻不实,更加烘托出设计者的内心情感。1.1.3 中国传统风水美学思想对园林意境的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其他建筑类型一样,从选址、规划、设计、营造、无不受到传统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除去风水迷信的外

10、衣,它具备科学的环境观和美学思想与传统的造园学互为表里,相辅作用,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产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远在春秋时期,古代文人就产生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寄情山水的审美思想,历代文人雅士青睐风水,在他们的造园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将风水美学思想渗透到园林的营造中。风水美学中的自然美。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其最初的形态囿,就是为了不破坏自然环境而在特定的地方筑垣形成了专门供人狩猎、采樵、游赏的场所,发展到后来自然山水式的园林十分强调自然的野趣和变化,喜欢有山有水,在布局中几乎是离不开山石,池沼,林木、花卉、鸟兽、虫鱼等自然景物。其选址最好是山林、湖沼、平原三者均有,即使

11、在没有自然山水的地方也多采取挖湖堆山的办法来改造环境,如拙政园、留院的水池假山等。风水美学中的曲线美。中国古典园林处处体现了风水美学曲线美的特征。造园理论中的“水必曲,园必隔”、“不妨偏经,顿置婉转”等都是对园林曲奥布局的经验总结,使得“曲”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园林建筑为了和自然风景的“曲”相协调,常常以曲代直。布局不讲轴线,因观赏的方便及赏景需要灵活自由地散布在园林之中。其屋顶造型、屋角起翘以及梁架部件也都呈现出一种很协调的弧曲线。如留园冠云台是卷棚歇山顶方亭;冠云楼中间三间为卷棚歇山屋顶,两侧为卷棚硬山顶,造型狭长而轻巧;伫云庵是三间卷棚歇山顶轩屋。为方便赏景而将栏杆改制成可

12、坐的美人靠,也全部用柔缓的曲木制作,使建筑更加轻巧。风水美学中的均衡美。中国古典园林的情趣和构图多是师法自然,宛自天开,因此,绝对对称是很少见的,多呈均衡之势。这种不对称的均衡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随处可见,如明十三陵神道蜿蜒于山峦环抱的盘地中,略偏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以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风水美学中的象征美。风水象征美常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来表达人类追求吉宅的美好愿望。如北京天坛和地坛的建筑平面象征天园地方,中国民居的山墙仿效“五星形体”的山峦形象建造,还有古人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以“四神”的各自特点象征吉地的自然环境等都是象征美的运用。

13、象征美的运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多见,如西汉上林苑的太液池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岛,象征海上神山,这种池中掇山“一池三山”布局格式成为后代宫苑中处理水的一种模式,并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造园手法。风水美学中的阴阳美。阴阳的概念,萌发于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的经验理知。最初以见日为阳,反之为阴。阴阳一词典出,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之公刘章“既景乃冈,相其阴阳”一句,此章描绘了夏末时公刘率周民族由邰迁,勤勉勘察山川地势与水土之宜,辩方正位,进而规划营宅,使周民得以安居生息的种种活动细节。这一辩方正位的职业活动为历代风水家传承。后来古代哲人发现,天地于人世万物都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两面,恰如“阴”“阳”之理,老

14、子肯定了阴阳是万物所普遍具有的属性,庄子则更进一步把阴阳视为万物本原,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于是阴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并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各个领域中,尤其是风水学。中国古代无论城市乡村、宫殿民宅、陵寝园林等,都经常表现出一种阴阳和谐之美,其关键在于风水理论汲取了传统哲学的智慧,特别是它科学和美学的成分,并认真细致地贯彻于各种选址、规划和营造实践中而产生的,他们大多都是选在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阴阳和谐的高爽地段。中国古典园林从整体上来说,是一座“阴阳园”,它包含着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因素。欲扬先抑、藏露结合、以少胜多、小中见大、虚实衬托它以远近、虚实、静动、藏露等手法

15、引人由近思远,由实思虚,由静思动,由露思藏,感受自然的淳朴和天真。江南园林的占地通常较小,“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增加空间层次,避免“一览无遗”。拙政园腰门及其外的黄山石,屏障在园的前部,给人景深莫测的感觉。留院入口以虚实变幻、收放自如、明暗交替的手法,形成曲折巧妙的空间序列,引人步步深入,具有欲扬先抑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向来以含蓄为美,利用障景、框景、漏景等藏露结合的手法划分园林空间,表达了虚实相济、隐约含混、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静坐亭中观看行云流水、鸟飞花落、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境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往往以小见大,从小空间创造出大空间,使室内外相通、相

16、透、相补,整个空间布局与同一中有变化的意境营造出一种阴阳美。二、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的奇巧美 在顺应和模拟自然形胜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变形、创造,使园林美既不同于天然的自然美,又有别于人工的建筑美,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园林里假中见真的山,当然不单是表现了主观情趣而美,也不单是以行传神而美,它自身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特征,才有可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我国古典园林的假山,一般有湖石山和黄石山两种。前者由湖石(是一种经水溶蚀的石灰岩)堆叠而成,由于特定的化学作用,这种岩石往往显得玲珑剔透,窍穴相连,有起伏多变的外形。古人曾以瘦、皱、漏、透作为鉴赏湖石的标准。所谓瘦,就是指它的形态挺拔秀丽;皱,就是它的外表要求凹凸多变;漏,就是指多孔穴,并且上下左右尽量相通;透,就是指玲珑多孔,光线能够穿透其中。苏州的环秀山庄算得上用湖石掇山的杰出代表。这里的假山是由清代嘉靖年间常州叠山名家戈裕良精心构建的。假山体大腹空,其间洞壑、涧谷众多。山体以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