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19256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他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让他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让他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让他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让他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他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他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高效课堂导学系列 撰稿编辑:凌勐第- 1 - 页(共 12 页)让他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课本文言传记中的作文素材运用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梗概:赵国得楚和氏璧,秦提出以十五城诈取璧, 赵国面 临强权外交,进退两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蔺 相如以其机智、勇敢完璧 归赵 。后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蔺相如又一次以大智大勇战胜秦王,捍 卫了赵国的尊严。 蔺相如两次 为国立功,得到赵王信任,被破格提升为上卿,“ 位在廉颇 之右”。廉 颇不服, 发誓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处处躲避廉颇。相如的舍人自 觉受了委屈,不愿意 为相如驾车 。相如向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

2、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被相如高 风亮节所感动。最后,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 罪,与相如成 为生死之交。【拓展方向】一、从蔺相如方面着想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诗)蔺相如虽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普通门客,但当国家有难,需要他效力的时候,他义无返顾,慷慨呈辞:“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绝不推脱。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2好马还要伯乐荐蔺相如在缪贤门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智慧。比如,有一次缪贤曾因犯罪,想投奔燕王。蔺相如以他高屋建瓴的分析,成功地劝缪贤放弃了这一想法,最后使缪贤获得了赵王的原谅。好马还要伯乐荐。要不是后来缪贤的荐举,蔺相如这匹

3、好马也许就会一辈子湮没无闻,更谈不上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的成功。3口才也是才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只是动了一下嘴皮子而已。其实,会动嘴皮也是一种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口才。蔺相如正是以其出类拔萃的口才,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地驳斥了秦王的无礼,保全了价值连城的璧玉,捍卫了赵国的尊严。4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当第一次与秦王交锋的时候,蔺相如以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镇定和智慧,从秦王手里巧妙地夺回璧玉,并派人机智地送回赵国。然后,蔺相如又凭借其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向秦王郑重表

4、示,“请就汤镬”。在渑池会上,当秦王不肯为赵王击缶时,蔺相如先是柔中带刚,不卑不亢,“跪请秦王”,遭到秦王拒绝后,又以五步之内“颈血溅大王”的拼命之势逼使秦王乖乖就范。最后,当秦之群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辱赵时,蔺相如棋高一着,智胜一筹,对之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将秦之威风扫得一干二净。在这两场外交斗争中,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助他穿云破雾,翱翔长空。二、从廉颇方面着想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超过他的时候,心里十分不服,发誓一定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每朝时,常称病”,一旦“望见相如”,也是“引车避匿”。同时,还向受了委屈的舍人晓之以理,

5、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终于被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高风亮节所感动。最后,高二语文高效课堂导学系列 撰稿编辑:凌勐第- 2 - 页(共 12 页)他放下大将军的架子,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此段材料还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的道理,如从廉颇的角度论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蔺相如角度论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2不要以出身论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另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依照廉颇的看法,一个人出身卑贱,就应该永远卑贱,一个

6、人以前是贼也就永远是贼了,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都恪守着这一观念不放。比如,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不是一直奉行只有“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才有资格被推荐上大学、招工招聘等这一十分荒谬的“出身论”吗?三、从蔺相如和廉颇两方面同时着想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团结才有力量;家和不被外人欺。当秦王要与赵王会于西河外渑池时,赵王畏惧不去。廉颇与蔺相如一起商量着说对赵王说:“如果大王不去,就表明赵国弱小胆怯了”。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对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使其“终不能加胜于赵”,而此时在军事上“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这里,蔺相如的文(外

7、交)与廉颇的“武”(军事)可谓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强大的秦国最终也“不敢加兵于赵”。否则,“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赵国就会遭致重大损失。此段材料还可论证“军事和外交同样重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四、 从赵王方面着想领导者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要不拘一格,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规矩。当秦提出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国面临强权外交,处境艰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时,赵王并不因为蔺相如只是一介宾客而拒于门外,而是破格录用,委以重任,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当蔺相如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后,又不拘一格,赵王又及时将蔺相如提拔为上大夫。后来,当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以其勇敢和智慧捍卫了赵王和赵国

8、的尊严,凯旋归国后,赵王不顾老将廉颇的面子,再一次破格提拔蔺相如,以至官位都超过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赵王这种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不拘一格的用人观不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吗?五、从缪贤方面着想甘当伯乐,为国荐才。蔺相如在缪贤手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得有胆有识。后来,赵得和氏璧,秦想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因国力弱小陷入给与不给的两难处境,“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这个关键时刻,正是缪贤毫无保留地及时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最终才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为国立功的卓越表现。最值得赞赏的是,缪贤那种心底无私,为国荐才,为国分忧,不计个人安危的可贵品质。缪贤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

9、国,此行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因为此去责任重大,不确定的因素甚多,假如蔺相如不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的”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去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人了事,连缪贤也将会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这些缪贤当时不是没有想过的,然而他并不惧怕,他识才敢用,信任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又怎么能做到呢?反观今天的某些单位部门,当国家需要人的时候,他们不但不积极荐举,相反却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大搞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单位人才实行关、卡、扣、留。比较起高二语文高效课堂导学系列 撰稿编辑:凌勐第- 3 - 页(

10、共 12 页)来,缪贤甘当伯乐、推贤进士的举动,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立意角度】用任人才不能论资排辈 从蔺相如被破格提拔要提倡顾全大局 蔺相如“引车避匿”的启示知错认错真丈夫 赞廉颇“负荆请罪”时势造英雄 蔺相如“完璧归赵”新解大智出大勇 秦王蔺相如强弱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举荐贤才,功不可没合作就是力量 从双方角度发展是个硬道理 从秦赵两国之间关系角度【文段示例】1.蔺相如的忍让之气度,可使我 们佩服。 虽廉颇一再地挑衅,一再地的恶语相加,可是他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的境界,包容了这一切,避开了 这 一切。 这决不是怯弱。试想若没有蔺相如的忍让大度,“ 将相和”又如何会成为佳话美谈

11、,试想 蔺相如若与廉颇争锋相对,寸利必争,国何以得存?适用话题: 2. 我常常怀念先秦,那是一个充 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 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 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 陈词的蔺相如, 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适用话题: 3 . 话题:辽阔的天空(宽容)在我看来,一个真正

12、成功的人心中的天空就应如此辽阔 。战国时期,赵国宰相蔺相如的心中就有着无比辽阔的天空。比起 蔺相如心中无边无际的天空,我心中的天空就显得渺小多了。4. 斯宾若沙 说:“ 人心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爱和大度宽容去征服的。”真正的智者从来都是胸怀宽广,有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魄和度量,所以他们不会对他人有意或无意的过错耿耿于怀,斤斤计较,更不会以牙还牙地去进行所谓的报复,所以他们永远有着亮堂堂的心灵世界,并能照亮身边的人正确的前 进的方向。相如面对廉颇的几次挑衅,他 选择的不是以牙还牙,而是引车避匿,只因为他时刻牢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从而以德报怨赢得流芳百世的将相和。5. 话题:勇气 勇气是

13、人前进的基石,带 着勇气上路,你将所向披靡。蔺相如只身赴秦,安之若素,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导学系列 撰稿编辑:凌勐第- 4 - 页(共 12 页)她,刘和珍, 6. 廉颇和蔺相如的“ 将相和” ,才有赵国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的“南和孙权”,才有“赤壁之战”的辉煌战果;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 ,更成为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指导原则。而“和”的生动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 因为心中有“和”,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才会流传千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才会一直以响亮的声音告 诉我们 它的含义;因为向往和平, 宫女王嫱才会千里迢迢穿过无边的沙漠远嫁匈奴,尽管是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但这些又让“

14、和”的含义上升了一个高度。适用话题: 7. 诚信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蔺相如完璧归赵,想必 这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秦王应允给赵国一座城池做交易,而私下却想白白得到一块美玉。可是,失信于人的人也必将得不到他人的信任。蔺相如看出秦王不是 诚心,便以 “璧有瑕, 请 指示王 ”拿回和氏璧。我们称赞蔺相如的智谋而贬抑秦王的失信,所以,做一个诚信的人,你也可以收获他人的信任。适用话题: 苏武传(一)苏武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试结合苏武传文字,分类整理有关典故。典故:羝乳得归(原文: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送雁)典故:苏武持节(原文:“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交河北望天如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