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故居——笛声化作民族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17526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聂耳故居——笛声化作民族魂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聂耳故居——笛声化作民族魂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聂耳故居——笛声化作民族魂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聂耳故居——笛声化作民族魂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聂耳故居——笛声化作民族魂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聂耳故居——笛声化作民族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聂耳故居——笛声化作民族魂(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周公握发吐哺”说起(人民论坛)谭用发 人民日报 ( 2015年 06月 08日 04 版)西周时期,周公姬旦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在洗头或吃饭时,听说有贤士来见,便把湿漉漉的头发扎起来,将吃进嘴里的饭吐出来,赶忙去接待,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被传为千古佳话。近年来,一些地方竞相以重金招引人才。十万元奖博士,百万元聘院士,引才价码不断攀升,但效果难说尽如人意。探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真心诚意,缺少对人才心愿和需求的了解。大凡人才,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打断骨头还有肉,割掉皮肉还有筋,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去!”当年,延安的生活环境极为艰苦,更谈不上有重金奖

2、赏,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热血青年、仁人志士?是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等一批杰出科学家,毫不贪恋海外金钱和地位,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也正是出于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时下,新一轮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潮正在兴起。一份问卷调查显示:选择“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出力”作为回国主要原因的,分别占海归高层次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的86.5%和 78.7%。有位国家“”专家说:“如果要追问驱使我回国的动力,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源于我对中国梦的信仰,源于我把生命中的一切融入祖国母亲血液中的渴望。”“凤非梧桐不栖。 ”对人才来说,他们最看重的通常并非钱财,而是事业发展的环境

3、和平台。一个在上海浦东创业的香港高管人员坦言:在来内地创业之前,曾对不少地方的人才政策进行了比较。与一些地方给车给房给资金的“大奖”相比,浦东的补助资金只是“毛毛雨” 。自己之所以选择了浦东,主要是这里创业的环境和平台比较好,办事扯皮少。“士为知己者用” 。在人才的眼里,了解和相知、共识与信任,比什么都重要。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对外转让一项微小型燃气轮机生产技术成果,多地竞相上门争取,最后竟出人意料地落在安徽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问及缘由,研究所一位专家说:“巢湖经济开发区的基础条件虽不是很好,但对微小型燃气轮机的生产状况、发展前景及面临的市场机遇和风险,有的甚至比我们了解得还多,这是非常难得

4、的。 ”引才的关键是引心。首在知心。要赢得人才的信任和向往,先得贴近人才,了解人才,懂得人才的心愿与需求,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主动与人才交朋友。这种情感上的投入,往往要胜过千金万银。贵在诚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周公握发吐哺” “刘备三顾茅庐” ,凭的就是诚意和真情。对人才若虚情假意,将敬才爱才仅挂在嘴上,把人才只当作招牌和摆设,真正的人才是不会来的,即使来了也还是要走的。重在用心。成事之道,在于用心。只有用心为人才打造事业发展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发挥出来。也惟有如此,人才才能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文明就是“顾大家” (纵横)李 平 人民日报 ( 2

5、015年 06月 08日 05 版)京版控烟令实施以来,围绕“严”与“难”众说纷纭。有人调侃, “带顶儿”的地儿不准吸, “露天人密”不准吸,看来除了家里,到其他场所吸烟都有可能挨罚。那么家是吸烟者的后花园吗?看起来并不靠谱。调查显示,相比在外,家庭控烟其实更早也更严,一般人家都有不许在家吸烟乃至不许带满身烟味儿回家的“家规” “家法” 。控烟,家庭的约束相当给力。许多吸烟者在酒桌上、办公室甚至学校、医院里都吞云吐雾满不在乎,但在家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少吸、不吸,实在按捺不住的,要么跑到阳台推开窗户、要么躲进厨房打开抽油烟机吸一会儿,更多的则选择推门而出到楼道里去吸烟。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扛不住家人

6、的埋怨和抗议,更不愿乌烟瘴气影响妻儿老小的健康。在家“不敢”吸烟是好事,但这“私”与“公”也不过一门之隔,到楼道里吸烟怎么就心安理得、堂而皇之?顾念“家里人”可以做到自律克己,而对“其他人” ,哪怕是门对门的邻居、桌挨桌的同事,也时不时忽略无视,好像二手烟三手烟的危害不存在了似的,背后的思维方式很耐人寻味。不唯控烟,在社会文明领域, “家法”常常严于国法, “私地”的表现往往好于“公地” ,这似乎已经成为某种规律。街道上、广场上、公园里、小区里,尽管规定白纸黑字写得清楚, “严禁” “请勿”的标识比比皆是,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攀爬涂鸦之人依然屡禁不绝,可他们一旦回到自己的私人空间,诸般令人反

7、感的陋习立马不治而愈。精心料理“私地” ,而任性对待“公地” ,只要求随心所欲的权利和自由,而认为维护公共环境和秩序、尊重和关照他人利益不是我的义务、不干我的事儿,恐怕正是公德时而不彰,不文明行为难止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场所控烟是转变“烟文化”的契机,更是提升全社会公共意识水位的契机。有人说,素质就是不用提醒,那么,文明就是从顾小家扩展到顾大家。费孝通老先生曾以“差序格局”描述乡土中国的社会观念,指出中国人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晕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而规矩法度的执行也会随着这种关系的不同而加以某种程度的伸缩。如今,面对现代社会火热紧密的“新集体生活” ,我们迫切

8、要做的,正是打破“差序” ,构建一种普遍的标准,重塑“人人自觉遵规守矩、人人自然相善其群”的文化土壤。控烟乃民之所愿, “最严”模式从纸上、嘴上落到实处,不仅需要依靠“盯” “管” “跟”“罚” ,更需要一个漫长的文化养成过程。掐灭一支烟到底难不难?问问吸烟者在家怎么办也许就明白了。 (摘编自 6月 5日北京日报 ,原题为控烟, “家法严于国法”? )作为春花的杜鹃(九州风物)漆宇勤 人民日报 ( 2015年 06月 08日 24 版)所有的花都有自己的香,尽管我们不一定感知。但是不管我们是否闻到,那山野的花朵都在用自己独有的芬芳氤氲着这春天之美。映山红正是这样。这种学名杜鹃的山花,很长一段时

9、间以来因为其颜色而被人为地附加上了关于坚贞等等的寓意色彩,至于它作为花朵本身的娇美,反倒被人有意无意地淡忘了。事实上,杜鹃花并不仅仅只有红色一种。如果你到四月的春天深处看看,就可以发现,那柔婉的紫色、娇媚的粉色、无瑕的白色,都可能成为杜鹃的衣裙,绚丽在清晨的山野。如果你愿意,当然也可以将那满山的杜鹃称呼为映山粉、映山紫、映山白。然而,似乎其他所有称呼都会显得别扭,只有“映山红”才贴切地表达了这山野之花的恣意、奔放、热烈,仿佛整片山都是它的舞台。一簇簇,一丛丛,绽放成燃烧着的火焰与红霞,你无法不为它所震撼。有的植物馈赠人类以果实,有的植物馈赠人类以芬芳,而杜鹃馈赠人类以色彩的盛宴!一小片映山红仿

10、佛就可以点燃整座山谷的草木,点燃春雨霏霏里最壮烈的火焰。在最偏僻、最贫瘠、最荒芜的山头,杜鹃花都在盘桓,随时等候一阵春风的召唤,举起他们的火炬,向春天致敬,向山野里最原始的草木致敬。在此之前,整个冬天杜鹃都在杂草灌木中隐匿身形,矮小丛生的身躯让你并不容易注意到它们。但是一到春天,突然,你就会发现满山的绿色中爆出了大团大团的艳丽红云。而杜鹃,其实也并不都是像我们常见的高山杜鹃那么矮小丛生,在深山里你会发现,长成两三米高的杜鹃树非常普遍。1919 年,云南甚至发现了巨人般的大树杜鹃,它身高二十五米,胸径八十七厘米。一个英国人对此非常惊讶,当即想办法将这棵树龄高达两百八十年的“杜鹃巨人”砍倒,将树干

11、锯成了一个类似现在厨房里铁木砧板的圆盘状木材标本带回国,陈列在大英博物馆里展出,一时轰动世界。上好的杜鹃,大都只成片生长在一座山的半山腰以上,以此躲避人群的喧嚣,要亲近它们,你必须付出体力与毅力的代价。当然,在少人打扰的悬崖边、山脚下,你也可以发现成丛成簇的杜鹃在迎风灿烂。甚至,在城市的花圃、绿化带上,你也可以发现被人工繁育改良后四季里凌乱开花的杜鹃但那并不是杜鹃的本真面目。杜鹃花习惯于以团体作战的方式俘虏一个贸然闯入山野的人的心。它们无比浩大、无比张扬,但是却又不失雨后带着水珠的清丽和娇雅。 “万紫千红”这个词语,似乎最适宜形容漫山遍野浩瀚如海的杜鹃花了。作为春花的一种,杜鹃花在最美丽的季节

12、,亮出最精彩的红粉之美。翻开花木典籍,可以看到:杜鹃,雅称“山客” ,与山茶花、仙客来、石腊红、吊钟海棠并称“盆花五姐妹” ,原产于中国南方,喜欢酸性土壤。如果这样的解释还不能满足你的胃口,那么,不妨选一个小雨初晴的清晨,走向山野吧,到草木间去感知和认识真实的杜鹃。有关杜鹃花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书中将“羊踯躅”列为有毒植物。羊踯躅实际就是开黄花的杜鹃,也是现在众多杜鹃园艺品种的母本。尽管这种植物被视为有毒,但是人们对杜鹃的喜爱似乎从未稍减。细腻的懂花人,将杜鹃演绎为爱的快乐、奔放、清白、忠诚,诸如此类有关爱的物语。而更多的人,将杜鹃演绎为繁荣吉祥、坚韧乐观、事业兴旺诸如此类吉祥的祝愿

13、。 草花谱里就说:“映山红若生满山顶,其年丰稳,人竞采之。 ”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江西、安徽、贵州都以杜鹃花为省花,至于将杜鹃作为市花的城市,就更多了。爱美之心,古今如一。杜鹃花的美,让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想将它揽入怀中,更近一点距离观赏。唐代时就已经有人将杜鹃花移栽到家里。据说白居易好像就做过这样的事情,不过他第一次移植杜鹃并未成活,只好写下“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自我解嘲。过了两年后,白居易才终于成功地在自家庭院里移植了杜鹃并“还喜花开依旧数” 。此后历代,都有不少文人亲手到山上采挖杜鹃并移植到自己庭院里观赏。人们爱上杜鹃,实际是爱上它怒放时的绝决与热烈。这么一种不起眼的平常灌木,一

14、年里大多数时候都湮没于满山的草木之中,不张扬,不哗众取宠,也不夸夸其谈,踏实地扎根山野,不声不响汲取大地的营养,壮大自己,直到有一天纵情展示,一鸣惊人。这对人类来说又何尝没有启发意义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杜鹃的开放不是抒情小调,它是摇滚音乐,喊出内心的追求与梦想。它甚至没有技巧,只有努力向前的力量与激情杜鹃是一个最平凡孩子的励志之路,爱上它,就是爱上一种追梦的方式。作为一种亲民的花,杜鹃甚至已经跨越了国度。早在 19世纪末,西方多国就派人到中国采走了大量杜鹃花标本和种苗。其中英国就曾先后七八次到中国采集了三百零九种杜鹃新种,引入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种植。同样,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 ,中

15、国也就已经引进了被称为“洋鹃”的国外杜鹃栽培。杜鹃的叶子是有毒的,但是她的花却并不如此,杜鹃花的花瓣酸里带甜,小时候我和村里的小孩子们经常到山上采摘杜鹃花瓣吃。那时山里的空气和雨水似乎都很干净,我们总是随手摘下杜鹃花的花瓣,甚至都不冲洗一下就直接塞到嘴里,让那种酸甜感刺激着自己的味蕾和咽喉,回味良久。春天来临,在春风深处,杜鹃花又一次开满山野,那么绚丽,那么恣意。这山野间最平凡最卑微的植物,用一年的力量积蓄,向天地间展示着自己团结起来的浩大的美丽,仿佛要用自己的色彩将整片山野都点燃。如果想一睹杜鹃花盛开的情形,就赶紧到山野里去吧,趁着春光正好!若以“初心”待写作(大地漫笔编辑丛谈)周舒艺 人民

16、日报 ( 2015年 06月 08日 24 版)“六一”儿童节期间,读到几首儿童写的诗,印象颇深。譬如这首鸟是大地的嘴巴:“鸟是大地的嘴巴,/它通过鸟与世界沟通,/瞧,这不正和兄弟天说话,/听,现在又和哥哥太阳谈心事,/晚上了,不是又与妹妹月亮聊天吗?”还有这首滑滑梯:“叶子就像一个滑滑梯, /几颗小水珠凑在一起,/去玩滑滑梯, /他们排着队,/ 一颗接一颗地滑下去, /汇入欢乐的河流里。 ”诗很简单,但是当中呈现出来的意象,却让人很是耳目一新,给人以新鲜的阅读体验。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以为,初心是一个人最初始、最本真的心志。孩子们写诗,总是怀揣着一颗“初心”的,所以才写得出如此天真美好的诗歌。试想,如果换做了成年人,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将鸟儿比喻成大地的嘴巴,将树叶比喻成滑滑梯吧这些比喻未见有多么高明、深刻,然而却充满了纯粹的力量。对成年人来说,想要像孩子们那样以“初心”来对待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写作被附着了太多的东西,无功利的写作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