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城村历史文化名村修建性详细规划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15663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武夷山城村历史文化名村修建性详细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武夷山城村历史文化名村修建性详细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武夷山城村历史文化名村修建性详细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武夷山城村历史文化名村修建性详细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武夷山城村历史文化名村修建性详细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武夷山城村历史文化名村修建性详细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武夷山城村历史文化名村修建性详细规划(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武夷山城村历史文化名村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现状分析一 地理位置1、地理位置(区位、区划)城村,又称为“古粤城村” 、 “粤城” 、 “崇文里” ,位于福建武夷山市南的兴田镇境内,地处武夷山南麓的河谷盆地之中,距武夷山市区 38 公里,离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24 公里,紧挨着闽越王城遗址。1999 年,武夷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城村是其有机组成部分。2、地理位置评价村庄坐北朝南,总面积约 40 公顷,建于武夷山脉与崇阳溪水系交汇聚结的平衍之处,“前有锦屏高照,后有青狮托背,左有宝盖桑麻,右有铜闸铁闸” ,三方绕水,四面围山,形成山水交汇、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在以

2、农业为主的古代农业社会时期,这样的村落环境选择是十分适用的,当然这也是劳动群众对于自然环境选择经验的一种科学总结的结晶。北部低丘及西侧的后门山等十分有效阻挡冬季冷空气,南部平原开阔,远山绵延。崇阳溪由村北、东经过水口紧锁,在城村处形成了良好的气候区。崇阳溪两侧的冲积平原腴田百亩,崇阳溪水量充沛,水质优良,为居民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城村以农耕为主,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其并非单一的农业村落。由于村落位于溪流平缓、水面及溪过滩涂开阔、岸线内凹的崇阳溪洪水水位线以上,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江南农业社会中,这是曾为闽北崇安、建阳的重要码头,方圆百里的商品集散中心,这使得城村当时成为一个交通便利

3、、经济形态较为多样的综合性村落。二 自然环境1、地质地貌“古粤城村” 建于武夷山脉与崇阳溪水系交汇聚结的平衍之处,位于崇阳溪中游,是一个典型的冲积盆地,三方绕水,四面围山,2、气候属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热,冬无酷寒,雨量充沛,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0.1C,一年四季皆可旅游。夏季 33C,秋季下雨较为均匀,秋季气温一般在 10 到15C,全年最低气温为零下 5C,3、植被绿地率达 90%以上,森林面积 4 万亩树木种类多为杉木、松木,竹子分布的面积较广,并且种类很多,其中楼后洲约20030m 亩,景屏山下面竹林约 400500,古渡对面空地竹林约 400-500 亩。古渡对面空地竹林为

4、1000 亩,延伸到古墓,沿河 2 公里,品种主要有大毛竹、小箭竹、绿竹、雷竹、苦竹、万寿竹等。古树古木:村尾玛祖庙前,古渡口处有古樟树 2030 棵,沿渠到水电站共有 50 棵,有的树有 600 多年历史,在城村的自然村渡头村有一棵千年罗汉松。4、水文崇阳溪由村北、东经过水口紧锁,在城村处形成了良好的气候区。每年 45 月份涨水,楼后洲基本不会淹,孤洲全淹。5、自然环境评价三社会环境1、历史沿革城村的历史可追溯到 2000 多年前闽越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闽越国” 。西汉时,闽越国曾在城村周边营造大型城池、宫殿、府第,其势力兴盛一时,引起了中央政权的恐慌,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派大军

5、平定闽越国,宫室城池被毁,原闽越居民也被迁徙到江淮一带,城村因此荒芜百年。隋唐时,有中原赵、李、林三姓人家先后迁徙至此,就在古越人的旧址上建村,并以古越居民的族称作为村名,古名“古粤城村” 。宋元时期,城村村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手工业、商业逐渐兴起,明清时期达到最繁盛期,成为中原地区商品进入福建的水陆交通要冲,连接周围百余里数十乡,商客云集,人口稠密,有“潭北名区” 、 “北方重镇”的盛名。据记载,清嘉庆年间,城村居民达到两千余户,万余人口。但到,清末五口通商以后,闽江的航运逐渐衰落,城村的商业与手工业也受波及,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闽江航运受到战乱影响,逐渐没落。2、人口与经济固定人口:260

6、0 左右。总户数:588 户,其中赵姓 200 户,林姓 120130 户李姓 50 多户,人均耕地:2 亩山地:约 4 万全村每年总产值 540 万,平均人均收入 3200 元,其中 15%人口外出务工,80%人口农业生产,3%人口经商、2%人口从事林业生产。在 80%的从事农业生产人口中,有一部分从事种植业,主要种植烟草。每年春节、五一与十一旅游游客较多,年旅游游客人数在 2.5 万多,门票收入约 76万,大3、风俗与文化(一)人文与经济 城村虽建于古越旧址之上,但随着闽越人的北移、中原大族 的入迁,城村在经济文化等 领域亦逐渐中原化,尤其到南宋是,更是深受理学的教 化。南宋后,闽北素有“

7、闽顾邦邹鲁” 、 “理学明邦”之称,朱熹在闽北师道、授业,创立并传播闽学四十载,对促进闽北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与良好社会风尚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推支作用,使 得闽北成为深受理学熏陶的礼仪之邦。城村人也深受理学影响,养成了知书识礼、淳朴忠厚、崇 礼守信、勤劳节俭 的人文性格,他们尤其注重“耕读” 、 “入仕”的思想, “士为民首,读书最高,希贤希圣,作国俊髦” , “诗书处世长,忠孝持家远”等 楹联家训深刻反映了这一思想。城村人因此极注重儒学教育、科举及第,也确实 出过一些 人才。我们仅从 赵氏族谱中就可窥见一二。据记载 ,截至同治年间,赵氏家族在明代出过 1 名进士、 1 名主簿、清代 5 名

8、进士、2 名举人,明代还有一位皇帝钦赐的“圣世人瑞”百岁老人赵西源,对于一个乡野家族而言,这已 是人才 济济了。对于无缘仕途的城村人而言,经商亦为不错的选择。由于 城村在历史上曾是浙、赣的商品出入闽江流域的交通要冲之一,曾经商贾云集, ,繁荣一时。我们从城村现存的一处商会会馆建筑及其残留的一块建立会规目录碑文中获知,城村在明清时期百业俱兴,茶叶、布匹、木材是其经营的大宗商品,另外,由于闽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铜店、铁店、锡店、银店等 也不乏其列,而解决民生问题的米、油、盐、肉、点心、鞋、帽等店铺更是不在话下。这些店铺芸杂交错,发展很快,为了规范市场,诚信经商,他们自发组织商会,订立会规,明确了各

9、行各业的经营规矩,以及 责任和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村商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城村的商会在规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文化生活的提高。会规规定,各家商店依其经济实力应轮流定期地出资清戏班演习,既娱乐乡民,又促进了地方 商业的发展。商会、会规的出现是城村当时商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表现。(二)宗教信仰1、古闽越人的宗教信仰1)图腾崇拜原始社会几乎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意识,集中体现于各自的图腾崇拜,古闽越人也不例外。闽越人崇拜的图腾为蛇,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闽越人生活的环境多雨湿润,树木丛生,溪流纵横,非常适合于蛇的生长繁衍,这对居信在溪边崖畔、往来于水泽山林的闽越人造成了极大的侵扰

10、,在无力解决这一袭扰的情况下,人们转而崇拜、祭祀它们,以期获得它们的庇护,从而安居乐业,因而崇蛇信仰在福建地区,尤其是闽北地区极为普遍,自汉以后仍传沿不断,延至今日,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民俗信仰,还衍化出蛇舞、蛇灯舞等民俗活动,此外,闽越人在崇蛇的同时,亦有崇鸟的习俗。2)祖先崇拜 原始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被闽越人传承衍化为祖先崇拜,亦即对自己祖先的敬仰、崇拜和祭祀,这是闽越人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这种祖先崇拜意识,经过儒家思想的浸润、发扬成为绝大部分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这点在现代的城村人中依然盛行。我们在城村发现除了赵、林、李三家祠堂集中体现祖先崇拜意识外,在许多普通人家中还

11、保留着供奉祖先灵位的神龛。此外,各姓族谱也是祖 先意识的一种集中体现。族谱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叙述昭穆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 。城村现在的赵、林、李三氏分别保留有不同版本的族谱,这些族谱不仅强化了宗教关系,而且起到了对族内子弟鞭策、警戒和激励的作用,充分反映了强烈的同宗、同族意识。2、重巫崇佛信道中原大族入迁后,城村人的宗教信仰也逐渐多元、汉化了。城村人不仅保留了闽越人重巫尚鬼,重卜筮、巫术的传统,而且同时崇尚佛教、相信道教,尤其到南宁后期,城村人的宗教信仰也逐渐走向儒、释、道二教合一。城村现存有许多宙宇,包括华光庙、玉皇庙、妈祖庙、降仙庵、慈云阁、观音堂、镇国庙等。其中玉皇庙、妈祖庙、降仙庵、关

12、帝庙、药王庙、镇 国庙属于道教的庙,而慈云阁、观音堂则供奉的是佛教的神观音。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华光庙,华光庙有三条轴 线,中路供的是道教神祗马王爷,左路供的是佛教中的观音与道教中的祖师爷,而右路供的则是佛教中的弥勒佛与释迦牟尼。佛、道二教中的神祗共处一室,相安无事,体现了城村老百姓多元共容 的宗教信仰观念。同时,城村人也传播并继承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宗教信仰观念,如妈祖信仰。妈祖是水上庇护女神,原是闽南地区盛行的信仰对象,主要保护海上商旅往来的安全。城村是闽江上游重要的水路交通码头,因而水上女神妈祖也深受当好船工、渔民、商旅的敬仰。民国时期,由于闽江流域交通地位的下降,妈祖庙也造贬毁。城村的艰祖庙却

13、因有林氏家族 的保护,一度被改为林孝女祠,如今依然常年香火不断。(三)生活习俗1、食俗闽越人与我国南方的广大居民一样,是以稻米为主食的。此外,闽越人还喜欢食水产、蛇、蛤等食物。这些食俗基本上被沿袭下来,后来又发展出一些当地有名的小吃,如:清明粿 、乌饭、诒子、米塔、麻糍粿 、笋饼、豆渣饼、糖渣饼、灶头腊肉、酒糟腊肉、茶叶、冬笋、笋干、香菇等。另外,城村的“冬酿” (酒)与冬酿米糖也是民间工艺一绝。2 衣俗 从历史文献中看,闽越人基于气候和生产劳动的原因 ,习惯穿着麻、丝或葛布做成的短衣短裤,但是随着中原大族的迁入与对外交流的发展,城村人的衣俗也逐渐中原化。3、住俗在居室建筑中,干栏式建筑为闽越

14、人一大特色,当然,也有非干栏式的建筑。但随着中原文化的入传 ,当地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其风格更趋向于徽派建筑。4、葬俗关于闽越国时期闽越人的葬俗,史书文献无记载。迄今 为止,闽越国墓葬还发现不多,实物资料很有限,仅能确定当时土坑埋葬的葬俗(四)民间习俗城村主要的节庆习俗与中原地区无异,但也有当地特色的一些习俗,现列举一二如下:1、茶俗武夷山盛产岩茶,当地人既善于生产制作贡茶,又精于斗茶品茗,城村人也不例外千余年来还形成许多与茶有关的传统习俗。祀茶 即以茶供佛祀祖。闽北民间流传着供茶于神前、佛前或灵前,以示虔诚的风俗。他们常用“三茶、三酒、三牲”来供佛、祭神、祀祖,期望得到佛主、神灵

15、保佑。 “祀茶”习俗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农家盖屋架房上梁 时,要悬吊盛着茶叶和谷子的小红袋,以祈吉祥;丧礼殡葬后要烧茶、米、盐,以净宅屋,除秽气喊 茶 在城村等地世代流传着一种喊喝擂茶的饮茶风俗。擂茶 一般是用茶叶、大米、桔皮擂制而成,讲究者还加进适量的中药茵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尤其盛夏,具有清凉解暑之效用,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一种可口的饮料。喝擂茶是喜庆的象征。谁家有喜庆,即“喊茶” ,喊村里人喝擂茶。敬茶城村存在着“客来敬茶” 、 “一杯香茗留客”的重情好客的敬茶风尚。大抵家有来客,寒喧问候,邀清入座之后,主人便要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客。敬 茶时,主人要

16、讲究“端、斟、请” ,客人要留意“接、饮、茶水清甜。一道 茶后,主人复斟茶,客人饮毕不能将杯中余泽 倾倒 。主人要待 客人告辞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此外,城村人还流行以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的茶宴、茶会等。2、城村人由于饮茶发展了一系列的民俗,同时在产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习俗,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喊山”的习俗。喊山 这是一种祈求茶神保佑的活动。一年一度的“喊山”活动,也就是祭祀天地、茶神,以求茶业丰收的一种祭祀活动。3、婚嫁礼俗古时,婚嫁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城村旧时婚嫁,多沿用一套丰富多采的古俗。换庚 男女双方家长同意联姻后,用红纸开出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由媒人交会对方,称“换庚” 。然后请算命先生测算。订婚 定聘当日,男方给女方送去“彩礼定金” ,双方各宴请亲朋,将确定婚姻关系公诸于众,表示正式订下婚事。过门 即迎亲结婚。结婚当日,新郎带同执事和花轿 前往女家迎亲;到女家门前,由小舅子接迎,岳父给新郎赠压腰钱,随后请吃太平线面;新娘上轿 前要“哭嫁” ,以示对娘 家恋恋不舍,从此是两家人了;上轿 时要换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