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提问艺术启迪学生思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07133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掌握提问艺术启迪学生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掌握提问艺术启迪学生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掌握提问艺术启迪学生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掌握提问艺术启迪学生思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掌握提问艺术启迪学生思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掌握提问艺术启迪学生思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掌握提问艺术启迪学生思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掌握提问艺术,启迪学生的思维赣榆县金山镇中心小学 郭道贞内容提要: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教师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 “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的巧妙点拨,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主体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被“点燃碰撞放出绚烂的火花” 。关键词:艺术思维 布鲁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

2、生自己提问题” 。要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对此,教师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的发展过程、突发的生成状况外,要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使学生形成敢问、爱问、有疑就问的习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没有创设平等、宽松、自觉的情绪体验状态下学习,在被动、紧张、低落的情绪状态下则思维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以上种种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

3、课堂教学谈一谈自已的认识.案例一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诗。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情境”提问为前提,以“语境”传情为目的,从而实现“美文美读,悟情悟境”的完美统一。师:你能联系诗句,围绕“愁”字,谈一谈体会吗?生:“寒山寺”有冷冷的味道,又说在“姑苏城外”则有孤单的味道,都和诗人的处境相吻合。所以我认为“姑苏城外寒山寺”恰恰反映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愁。师:妙!好一个“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月落乌啼霜满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寒气逼人的图景:月落乌啼,微弱的月光映在水面,反射出淡淡的光线,就像霜一般弥漫在空中,怎不使只身在外地的异乡人倍感孤独寂寞?思乡的惆怅便油

4、然而生了。师:对,由景生情啊!生:老师,我查过诗人张继做此诗时的背景,诗人“十年寒窗”苦读后进京赶考,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 ,天不随人愿,他落榜了,诗人羞愧沮丧地离开京城,这天停泊于人称水乡的美丽之都-苏州。此时的他满眼看到的是“江枫渔火对愁眠” ,那落榜之愁自在情理之中了。师:噢,心中有愁,愁在心中!生:“夜半钟声到客船”写出了诗人只身宿于客船,也许想起了白发苍苍的老妈妈,也许想起了临行前亲人的嘱托,也许想起了妻子的叮咛而此时的他却听到了寒山寺的沉沉的钟声,令他愁上加愁。师:对,怎一个“愁”字了得?反思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出一个和谐的氛围,提供给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

5、激发学生自学自读自悟,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因为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师巧妙地引导必然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对话”。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辨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的读书、思考、辩论,使学生对文本的画面、文字、已经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对话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学生精彩的生成,这就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疑惑,适度的“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正因为把学生当作了

6、一个个天真活泼、个性鲜明的人,看成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潜能”的人,所以学生的对话是活泼、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案例二 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我抛开烦琐的讲解,引导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你有没有受到感动?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找受感动的地方,把有关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然后说说为什么感动,再好好把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让别的同学也能受到感动。生:叶欣忙得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让我感动。因为我们平时经常打电话给家里人的,而且那时候她加班是隔离的,根本见不到家里人,家人一定很担心她的。生:是的,我也

7、觉得感动。因为她觉得病人比自己家里人更重要。生:我觉得叶欣“身先士卒”让我感动。因为“非典”是会传染的,我妈单位有个人从北京一回来就被隔离了。而叶欣她一点都没意识到这一点,甚至把自己的生死抛之脑后。 (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的意思。 )生:叶欣抢救完一位患者,又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让我非常感动。因为抢救一个患者就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那么两个患者就需要半天了,叶欣什么时候休息呀?我觉得她太累了。师:是啊,一起看看她是怎样抢救梁先生吧!齐读抢救梁先生的句子。生:老师,我还觉得这个梁先生病情恶化,烦躁不安,叶欣护士长给她静脉注射一定非常困难,肯定需要耐心和高超的技术。叶欣阿姨真

8、了不起!生:课文说叶欣阿姨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一样全速运转,真让我感动!因为她完全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师:的确,有人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让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本书,体验一下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吧!反思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

9、悟,读中见悟,品读悟情。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读,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加深了对“白衣战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经历一个默读、体会、感悟的过程,再进行相互的交流,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中去咀嚼和品味语言文字,同时,在交流和评价中指导感情朗读,情感才得以升华。学生再此进行交流,感悟和体会比前面更加丰富多样。 案例三 一位教师在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文中这句话的理解。五分钟的思考过

10、后,同学们踊跃发言:“班级好比一棵大树,它把四十个同学结为一个整体;同学好比叶子,在树上都有自己的位置。”“祖国这棵大树把五十六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五十六个民族在国家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工厂这棵大树把很多工人结为一个整体,很多的工人在工厂里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工厂倒闭了,工人就没有了位置。”当大多数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课文的创造性理解时,这位老师发现一位短头发的小男孩,目光下沉,不敢与他的目光“接轨”。老师冒着天下之大不讳地走近他,亲切地说:“孩子,你对课文的这句一定有自己的理解。愿意实话实说吗?我很想听到你的声音!”小男孩忐忑地站起来,低着头,像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似的,右手拇指

11、与食指使劲地捏着衣角,上牙咬着下嘴唇,鼻翼两侧闪亮着几多小汗珠。老师把手轻轻地放在他的肩膀上说:“聚光灯那么亮,观众那么多,又是第一次上台,紧张在所难免,深呼吸一下,好吗?”深呼吸之后,又迎来十秒钟的沉默,小男孩终于抬起头看了一眼始终面带微笑的老师,怯懦地说:“家把爸爸、妈妈和我结为一个整体,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我跟奶奶过,原来的家里再也没有我的位置了。”说着,他哭了,伤心地哭了。此时,整个会场很静,静得仿佛只有呼吸声,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他俩的身上。刹那间,这位老师躬身把小男孩抱了起来,抱在他的怀里,一如抱着他的儿子。一面用纸巾拭去男孩脸上的泪水,一面温婉地说:“孩子,我很理解你特殊的人生际遇,

12、给你讲个小故事吧:海洋里有一种叫珍珠贝的小动物,每当有一些泥沙之类的异物进到它软软的身体里,它总是把它们包裹起来,温柔地包裹起来,慢慢地化为一粒珍珠。其实,人有时也要学一学这珍珠贝,能够把挫折和磨难用心温柔地包容起来,日久天长,挫折和磨难就会化作内心中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反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对话” 、真实的情感就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是课堂“生命质量” 的价值体现。我觉得我们教师就应打破“教案” 常规,并针对这种鲜活的 “现场”施教,作热情、得体、富有辩证性的引导,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节最有生命活力的好课。课堂

13、设计如同作画一样,要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轻一般,留主干、去枝叶,删繁就简,以少胜多。这也启发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锤炼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以便在“ 意外” 出现时或特定情况中可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灵活地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案例四 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春日偶成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傍花随柳过前川”这一句诗的意思用笔画出来。可谁知面对这样一个练习,许多学生却不知如何是好。见此情景,教师及时作出调整,将问题进行了转化。师:大家想一想,可以用什么颜色画春风?生 1:我把春风画成黄色。当沙尘暴刮来的时候,春风是黄色的。生 2:我把春风画成

14、绿色,春风吹过,小草都从地里钻出了脑袋。师:是的,春风是绿色的。诗人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 ,你长大了,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小诗人的。生 3:春风是红色的,你看,漫山遍野的桃花都开了。反思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太难会使学生感到困顿迷惑;太易则又常常使课堂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师应当努力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和中和点,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的目的。这则案例中,教师一开始要求学生画出春风,这让许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造成这样的原因是教师的问题提得太深、过难。对此,教师及时作出调整,来降低难度,同时,教师又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并进行延伸和疏导,同样达成了教学目的。不仅如此

15、,这样的教学还拓展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提高了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有静有动。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 ” “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巧妙点拨,有效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掌握点拨技巧,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主体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被“点燃碰撞放出绚烂的火花” 。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如何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 “问”中长见识, “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 ,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文学的殿堂, “问”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