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05042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 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心理的发生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反映一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1)无机物反应形式: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无心理)(2)生物的反应形式: 感应性(植物和单细胞动物的反应形式)(3)心理的反映形式: 揭露和加工刺激映象: 生物信号意义的过程二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1感觉阶段2知觉阶段3思维的萌芽阶段动物类别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腔肠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网状 N 链节 N 节状 N 原始脑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感觉萌芽 感觉 感觉 知觉 知觉 知觉鸟类 哺乳类 灵长类 渐部古猿 埃及古猿 大脑皮层逐渐

2、完善 猿脑知觉 思维萌芽森林古猿 现代猿拉码古猿 人类 人脑 意识人的心理是人的神经系统的人脑的发生,发展,完善的结果&2 人类意识的产生一人的意识 I语言 II 思维1意识的定义2意识的水平3意识的分类 I自我意识 II对周围事物的意识二人类意识产生1人类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1) 无机物 有机物:感应性(2) 刺激感应性 动物心理(感,知,表象)(3) 动物心理 人类意识(概念判断,推理)动物心理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人类意识是生物反映形式逐渐发展的结果2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中起决定作用劳动的特征: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社会集体性(2)语言(与劳动一起

3、)推动了猿脑变成人脑(3)人类的思维能力是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和提高并指导实践活动&3人类意识的特征第四章 注意&1注意的概述一. 注意的涵义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2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指向性特征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2)注意的集中性特征: 强度或紧张度3注意的功能(1) 选择功能(2) 保持功能(3) 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注意的生理机制(1)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 发生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的特定机能区域,

4、导致有关器官朝向某种刺激(物)(2)大脑皮层上的诱导规律作用神经活动过程:*兴奋*抑制(3)大脑皮层上的额叶在调节和监督有意注意上的重要作用注意时间 皮层发育发展成熟5 岁,712 岁,2017 岁,3020 岁,35发育先后:枕颞顶额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感觉器官)(2)无关运动的停止(运动器官的运动 )(3)呼吸运动的变化正常: 呼 吸注意状态: 长一些 短一些紧张度: 0 0&2注意的种类1根据人在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1)无意注意 (又叫:情绪注意,不随意注意)意志努力程度很低a. 定义b.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 外在环境刺激:刺激物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强度刺

5、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 内在环境刺激: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2)有意注意(又叫:意志注意,随意注意)a. 特点:目的性( 对象)明确,有一定意志努力成分的参与b.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第一,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第二,培养间接兴趣第三,合理组织活动第四,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3)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最高表现形式 )a定义b特征第一:有预定的目的性第二:由于有知识经验的积累,所以不需意志努力&3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稳定性特征1定义(1)狭义的注意稳定性: 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2)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2注意的起伏现象:起伏周期

6、810s3广义的注意,稳定性的条件(1)人对所从事活动和意义的理解。理解越深,稳定性越强(2)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3)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4注意的分散(分心)二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1定义2影响人的注意广度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a. 知觉对象集中,有规律性,注意广度越大b. 颜色,大小,数量(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a. 当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广度越大,渊博b. 知觉活动任务越少三注意的分配1定义2注意分配的条件四注意的转移 不等于 分配 不等于 分心1. 定义2. 注意转移的条件第五章感觉&1感觉概述一. 感觉的涵义1感觉的定义(1) 特点:a直接性 b

7、对个别属性 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2感觉的内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包括环境中的具体事物和人本身)人脑、整个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理基础3感觉的形式a. 感觉是人的主观反映,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发展历程与寄过,而对同一事物的感觉会不同b. 受到人的知识经验参与的一定的影响c. 感觉的能力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发展起来的所以,感觉是客观内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与主观形式的统一4感觉的生理机制(1)感觉研究的领域a感觉生理学: 考察刺激的物理能量怎样被转化成神经和心理过程b感觉心理学: 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的相互关系(2)感觉的生物物质基础a. 感受器( 换能器)

8、接受并转换能量的核心装置位于感觉器官( 有机体接受内外刺激的生理装置)内b. 传入神经c. 大脑中区(分析,综合 产生感觉)二感觉的分类1按刺激物与感觉器官的接触来分(1)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2)接触性感觉(触压觉,味觉 )2按感觉器分布及其作用分(1)体表感觉(视觉,听觉,肤觉)(2)深部感觉(姿势,运动觉 )(3)内脏感觉3按内外感受器及其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不同分(1) 内感觉(2) 外感觉(3) 本体感觉三感觉的意义1. 感觉是认识的源泉2. 感觉是人的意识(语言,思维 )行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3. 感觉是为人适应生存环境提供重要线索或依据的心理活动 适应:每一分析器接受的刺激(量)

9、 必须是适宜的&2感觉的度量一感觉度量的概述1. 定义:对人的感觉的心理内容的量化说明2. 心理量化的指标:阔限(引起心理活动的界限或临界值)3. 感受性概述(1)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定义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2) 感受性的差异的影响因素a. 不同刺激物作用b. 人与人之间有机体因素c. 年龄(3) 感受性(心理量 )是用感觉阔限度量(物理量)感受力 感觉能力,代表差异性a. 绝对感觉阔限与绝对感受性b. 差别感觉阔限与差别感受性4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1) 绝对阈限定义(2) 绝对感受性定义刚刚能觉察出绝对阈限的能力5绝对阈限的测量(1)心理物理函数曲线(2)绝对阈限与绝

10、对感受性的关系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S)大(强) 小( 弱)S=1/R(反比)6差别感觉阈限的测量(差别感受性 )a. 对一种刺激前后强度变化的觉察 一种:前后的比较,同一事物中)b. 不同刺激强度变化的觉察(同时)(1)差别阈限的定义单位 jnd (just noticeable diffevence) (最小可觉差)(2)差别感受性的定义刚刚能觉察出两个以上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可不同时)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E)的关系:反比关系E=1/R韦伯定律:三角 I/I=K(韦伯分数 )7心理物理定律(1) 韦伯定律:I/I=K(2) 费希纳定律 S=klgI + C(3) 史蒂文

11、定律 =ks(b 次方) b 由被试给出8 感觉阈限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t=(T+T)/2n(2)正误法(3)平均误差法(4) 信号质差法&3视觉一视觉概述(一)视觉产生过程1视觉刺激光是离子的运动过程视觉刺激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谱)可见光:是白光,由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混合得到,为混合光在视网膜上对物理刺激的三元色进行混合2视觉产生的生理机制(1)光路系统: 适宜光波 角膜 虹膜(色素) 瞳孔 水晶体 玻璃体( 提供营养) 视网膜(2)感觉系统(视网膜:视帷,视杆 )光波 视维,视杆细胞 (透过节状细胞,双级细胞) 视色素变化( 冲动) 视神经冲动 神经节(节状)细胞 视神经 大脑枕叶中区(

12、3)视交叉左眼:左视野在左半球的枕叶,右视野(鼻侧) 在右半球的枕叶右眼:做视野(鼻侧)在左半球的枕叶,右视野在右半球的枕叶 枕叶:对信息加工3视觉现象(1)浦肯野现象(2)色调的差别感受性(3)视觉适应 也有范围,人对中等强度可适应 a. 定义对强度大的刺激适应后,感觉性下降,阈限提高 b. 种类: 第一,明适应(12)第二,暗适应都是心理生理现象,过程:*瞳孔 *视网膜上的感光化学物质: I分解 明适应 II合成 暗适应(4)色觉(视锥的功能 )a. 色觉的定义b. 色觉的产生视色光混合的结果色觉产生三要素:I. 明度( 光强),定义II. 色调(波长)III. 饱和度 (纯度),越纯越新

13、鲜c 色光混合三定律I互补律II间色律III代替律注:颜色三角d色觉理论 (不重要)第一,三色说感受色:视锥 I感红 冲动II感绿 冲动 枕叶III感兰 冲动第二四色说(结抗说)(5) 视敏度力a空间视敏度公式 a=A/Oa,视角 A 高度 O 距离b时间视敏度(闪光融合现象 )迟滞效应,间隔时间足够短(6)视觉后象a. 定义b. 种类正后象,负后象定义4感觉现象(概括)(1) 感觉对比a. 定义: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抑制了其他临近部位的反应,而不同部位反应的被加强的心理现象b. 种类/差别I. 同时对比: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刺激而产生的对比II. 继时对比:同一

14、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2) 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时,在另一个感觉通道中也产生了某种感觉的心理现象&4听觉一听觉概述(一)听觉的涵义1听觉的适宜刺激物体振动使其周围的介质产生周期性的压缩,膨胀的连续纵波,当这种波的频率为2020000Hz 时,引起听觉所以 2020000Hz 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也称 ”可听声波 ”2声波的物理属性(与下联系 )(1) 频率(波长) 单位时间内,物体周期性振动的次数(2) 强度(振动的幅度 )(3) 声波的纯度 是否有单一频率的振动a. 纯音:单一的正炫振动波构成b. 噪音:不规则的振动波的组合c. 复合音:不同频率加振幅的纯音使愉悦( 乐音) 混合在一起噪音是乱七八糟的一种复合(有损害)3声波的心理属性(1) 音高:相对应于声波的频率的心理感觉量( 单位:媄,mels)(2) 音响:相对应于 XXX 强度的 XXXXXXX(宋,sone)(3) 音色:反映声波混合特性的心理感觉量,带愉悦感( 非单位)4. 听觉的感受性(1)可听声波的频率:2020000Hz(频率)超过 20000Hz 为有害刺激20hz 听觉下阈20000Hz 听觉上阈(2)可听声波的强度:(心理量:音响 )单位:分贝 DB频率:20Hz 20000Hz当频率为 1000HZ,振幅为 0,时,称为绝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