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整理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3891930 上传时间:2017-10-18 格式:DOC 页数:153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整理(1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整理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目的: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开皇之治的内容,隋朝的大运河,暴君隋炀帝,隋朝为什么覆灭。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教学难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设)教学方法:指导阅读,讲解,讲故事、诗词,练习,识图填图。有条件时用多媒体教学。 (自制课件)一、 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江南经济的发展。 (让学生总结)2统一时间589 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让学生看 P1隋朝疆域图 )二、 开皇之治1三省六部制的设立(讲对后世的影响)2在地方,把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减为州县两级。 (讲背景意义)3改

2、革选官制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课堂练习:三、 隋朝大运河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动河?经济原因:南粮北运 政治原因:加强对南北的统治 炀帝的个人目的:到江南游玩。2开凿的过程605 年至 610 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让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课堂练习:3意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经济的交流,至今仍是重要的水运路线。“尽道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 四、 暴君隋炀帝四大罪状 、营建东都洛阳 、开凿大运河 、游江南

3、、三次征高丽。总之,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官逼民反 (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课堂思考:隋炀帝的统治类似于谁?(秦始皇)五、 瓦岗军和隋朝覆灭让学生看“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611 年,山东长白山2发展几十处之多,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3隋的灭亡618 年,隋灭亡。小结:复述本课内容,讨论如何评价隋炀帝。作业:P7 一、二题。课后记: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 “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开元盛世”

4、。2思想认识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性改革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 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3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 物的能力。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人物的评价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首先用复习课件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 、 “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

5、、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统治时期。一、 唐朝的建立1晋阳起兵 隋朝官僚李渊 617 年在晋阳起兵反隋。618 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2唐朝建立后,又经过七、八年的战争,逐步统一了全国。二、 玄武门之变1时间:626 年2经过: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等,史称“玄武门之变” 。3性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史料:“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太宗乃纵禁苑所养鹰

6、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政尚简肃,天政大悦。 ”旧唐书 太宗本纪提出下列两个讨论题: 什么是玄武门之变?事变的性质怎样?历史的根子在哪里? 你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评:李世民的帝位虽是通过政变夺得的,但从他即位后,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有利于唐朝走向强盛的角度看,政变的结局并不是坏事。三、 贞观之治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船水,要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2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1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房玄龄、杜如晦 “房谋杜断”魏征(讲故事)史料:征顿首曰:“愿陛下摔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

7、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福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抵取空名。此其异也。 ”帝曰:“善。 ”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尧、舜氏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虽有共、玄,不能塞也,靖言庸违,不能惑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朱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场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瘟蔽,面下情通矣。 ”引自新唐书魏征列传郑仁基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

8、有栋宇;食膏粱,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直 谏 ( 附 )贞 观 二 年 , 隋 通 事 舍 人 郑 仁 基 女 年 十 六 七 , 容 色 绝 姝 , 当 时 莫 及 , 文 德 皇 后 访 求 得 之 , 请 备 嫔 御 , 太 宗 乃 聘 为 充 华 。 诏 书 已 出 , 策 使 未 发 。 魏 征 闻 其 已 许 嫁 陆 氏 , 方 遽 进 而 言 曰 : “ 陛 下 为 人 父 母 , 抚 爱 百 姓 , 当 忧 其 所 忧 , 乐 其 所 乐 。 自 古 有 道 之 主 , 以 百 姓 之 心 为 心 , 故

9、君 处 台 榭 , 则 欲 民 有 栋 宇 之 安 ; 食 膏 粱 , 则 欲 民 无 饥 寒 之 患 ; 顾 嫔 御 , 则 欲 民 有 室 家 之 欢 。 此 人 主 之 常 道 也 。 今 郑 氏 之 女 , 久 已 许 人 , 陛 下 取 之 不 疑 , 无 所 顾 问 , 播 之 四 海 , 岂 为 民 父 母 之 道 乎 ? 臣 传 闻 虽 或 未 的 , 然 恐 亏 损 圣 德 , 情 不 敢 隐 。 君 举 必 书 , 所 愿 特 留 神 虑 。 ” 太 宗 闻 之 大 惊 , 手 诏 答 之 , 深 自 克 责 , 遂 停 策 使 , 乃 令 女 还 旧 夫 。 左 仆 射

10、房 玄 龄 、 中 书 令 温 彦 博 、 礼 部 尚 书 王 珪 、 御 史 大 夫 韦 挺 等 云 : “ 女 适 陆 氏 , 无 显 然 之 状 , 大 礼 既 行 , 不 可 中 止 。 ” 又 陆 氏 抗 表 云 : “ 某 父 康 在 日 , 与 郑 家 往 还 , 时 相 赠 遗 资 财 , 初 无 婚 姻 交 涉 亲 戚 。 ” 并 云 : “ 外 人 不 知 , 妄 有 此 说 。 ” 大 臣 又 劝 进 。 太 宗 于 是 颇 以 为 疑 , 问 征 曰 : “ 群 臣 或 顺 旨 , 陆 氏 何 为 过 尔 分 疏 ? ” 征 曰 : “ 以 臣 度 之 , 其 意 可

11、识 , 将 以 陛 下 同 于 太 上 皇 。 ” 太 宗 曰 : “ 何 也 ? ” 征 曰 : “ 太 上 皇 初 平 京 城 , 得 辛 处 俭 妇 , 稍 蒙 宠 遇 。 处 俭 时 为 太 子 舍 人 , 太 上 皇 闻 之 不 悦 , 遂 令 出 东 宫 为 万 年 县 , 每 怀 战 惧 , 常 恐 不 全 首 领 。 陆 爽 以 为 陛 下 今 虽 容 之 , 恐 后 阴 加 谴 谪 , 所 以 反 复 自 陈 , 意 在 于 此 , 不 足 为 怪 。 ” 太 宗 笑 曰 : “ 外 人 意 见 , 或 当 如 此 。 然 朕 之 所 言 , 未 能 使 人 必 信 。 ”

12、乃 出 敕 曰 : “ 今 闻 郑 氏 之 女 , 先 已 受 人 礼 聘 , 前 出 文 书 之 日 , 事 不 详 审 , 此 乃 朕 之 不 是 , 亦 为 有 司 之 过 。 授 充 华 者 宜 停 。 ” 时 莫 不 称 叹 。 引 自 贞 观 政 要 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并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刃,以赐两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 ”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时上封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

13、谤木,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本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也,无损于政。 ”帝悦,皆劳遣之。 引 自 新 唐 书 “马 周 , 博 州 茌 平 人 也 。 贞 观 五 年 , 至 京 师 , 舍 于 中 郎 将 常 何 之 家 。 时 太 宗 令 百 官 上 书 言 得 失 , 周 为 何 陈 便 宜 二 十 余 事 , 令 奏 之 , 事 皆 合 旨 。 太 宗 怪 其 能 , 问 何 , 何 对 曰 : “ 此 非 臣 所 发 意 , 乃 臣 家 客 马 周 也 。 ” 太 宗 即 日 召 之 , 未 至 间 , 凡 四 度 遣 使 催 促 。 及 谒 见 , 与 语 甚 悦 。 令 直 门 下 省 , 授 监 察 御 史 , 累 除 中 书 舍 人 。 周 有 机 辩 , 能 敷 奏 , 深 识 事 端 , 故 动 无 不 中 。 太 宗 尝 曰 : “ 我 于 马 周 , 暂 时 不 见 , 则 便 思 之 。 ” 十 八 年 , 历 迁 中 书 令 , 兼 太 子 左 庶 子 , 周 既 职 兼 两 宫 , 处 事 平 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