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90103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郭建设一、考点解读考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在这句话中,“理解” 是指能读懂文言文表达的内容。理解文意是断句和翻译的基础。文言断句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确定无标点的文言语句的停顿,有时也要求加标点。文言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把古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并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断句和翻译关系密切对文章全面正确的理解、准确的断句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则是运用现代汉语对文言文意的精确表述;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译是解读文言文的高层次能力。二、文言断句的常用方法1、三步骤先读后断再检查。2、四环节学生给文言文标点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

2、边注上标点,看完了,也就标完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却又无法改正。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给文言断句时,有四个环节。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2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予以推断。3、三办法文言虚词法就是利用文言文中有断句功能的虚词来断句。如用于句首的

3、“故” 、“夫” 、“盖”、“凡”、“且夫”、“无乃” 等,用于句末的 “也”、“矣”、“ 焉” 、“耳”、“ 乎”、“邪” 等。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为国计者过矣 ”虚词断句标点歌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边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标点位置不能乱。修辞断句法就是指利用文言文中的修辞方法如对偶、排比、顶针等来断句。示例:对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语法分析法该法是利用古汉语特殊的组词造句的语法规则来断句。这些语法规则如词类活用、句子成分分

4、析等。3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意是断句的关键。正确断句是翻译的基础。三、文言翻译1、遵循三条原则信:忠实原文意思。在高考中,具体有一个要求,就是尽量直译,字字落实。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2、掌握八种方法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名称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还有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一般人都理解,也可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 这个成语可以不译。换: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把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

5、字换成本字。俗庸俗辱玷辱、侮辱“吾子淹久于敝邑” (殽之战)中的“ 吾子”先生“淹”停留、留守“敝邑”我们国家拆: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聊:没有依靠妻子:妻子儿女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义)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如:与其不逊也宁固“也”为句中停顿,不翻译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把“好事” 调到“少年”之前。转:修辞句用转述法,适当采用意译法。4缩:互文句要凝缩。3、完成四个步骤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连:再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

6、检查,誊上卷子。4、记住固定短语(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 就”。(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 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 “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 虽”相当于“虽然”,“然” 相当于“这样”,可译作“ 虽然如此”“尽管如此”。(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 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8)盍:何不。 曷:何不。叵:不可。(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 怎么样”“ 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

7、 何”“若何” :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 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 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5(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 那实际情况”“ 它实际上 ”“它的实利”。(16)不过:不超过。(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19)可怜:可爱,或者“ 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 在这件事上

8、”。(21)以为:把 当作,或者 “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 人看。(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 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 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小结】文言文翻译题的操作要领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 26 个文言虚词词(考纲圈定 18 个),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

9、、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来翻译文言句。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难度大的题目,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照直对译洁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多方面知识来处理,并且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 的基本要求,采用意6译。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要确定哪个词对文中表意最为关键,推测哪几个词有可能是重点考查的词,将其标出认真分析。关键词必须译准。请背会以下文言文翻译秘诀:熟读全文,领会

10、大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高考例题(2005 年辽宁卷)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部分用“”断句。(4 分)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1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1)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3 分)(2)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3 分)【参考答案】15、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16、(1)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

11、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2)陛下用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来显示吉祥。小试身手(一)断句:完成下面的习题,并请同学们自己归纳一下断句的方法。用斜线(/)给下面画横线文言文断句(2006 年北京卷)71、(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同“ 捍” ,保卫) 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资治通鉴周记五)2、故不登高山不知山 高也不临深谿(x,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3、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一)参考答案:1、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

12、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2、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3、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一、断句操作程序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一)找虚词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

13、词有:夫、盖、焉、惟、斯等。常见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常见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常见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有: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8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

14、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 18 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 11 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与“

15、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 桀纣并世 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 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二)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三)依总分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 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 损矣。(论语 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四)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9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