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是单选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88835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是单选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是单选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是单选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是单选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是单选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是单选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是单选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是单选题、多选题和双选题这三种。1.淘汰法最适合单选题。当确定一个选择项不符合题意时,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选择项,依次加以否定。假如第一个选择项就是正确答案,那么后面的几个选项就可以忽略不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2.去同存异法应试者在阅读完试题内容和所有选择项后,根据题意确定一个选择项为参照项,该选择项同其他选择项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差异。然后将其他选择项与之进行对比,把内容或特征大致相同的项目去掉,而保留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3.印象认定法印象认定法是指根据印象的深刻来选择答案。应试者在读完一道试题的题干和各项选择

2、项后,各选择项对于考生大脑的刺激强度是不同的。有的较强,有的较弱,那些似曾熟悉的内容必然会在头脑中最先形成正确选项的印象,因此,据此作出的判断的命中率还是比较高的。4.比较法此方法应用范围较广。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应试者可以将各选择项同题意要求进行纵向比较,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在解答多项选择题时,就要求考生将选项同题意要求作纵向比较,再将前一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选项进行横向对比,最后确定符合要求的正确答案。一般经过这两次的对比之后,漏选或误选的可能性就比较小。5.大胆猜测如果运用其他方法都无法确定正确答案,可以通过猜测来立案,这可以避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

3、影响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同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申论首先要立足材料。毕竟不是让你夸夸其谈,而是让你针对材料说明原因提出对策.所以说首先要立足材料,然后要有条理.万能八条的口诀不是没有用处,相反用处很大,但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不免陷入一个套路陷井.如果有余力可以选择反套路的方法.考申论.贵在立足,而且最好的方法就是有选择的摘抄材料.说实话我遇到过抄材料拿高分的,而且不乏这样的人,所以,学会有选择地摘材料很重要,不能一大段一大段地抄写.针对批试卷的人的心理,申论大作文应该注意到这几点,开头,结尾,段首句,非常重要,要鲜明,要发光,这样才能受到青睐.行测的话我认为你还是要多做题目,培养对题目的熟悉感觉,这

4、样才能熟悉题目的套路和方法.毕竟题目的方法是有限的,而你的智慧能学习他们,是有变数的.所以多买写题多做做吧!亮点之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亮点之二: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亮点之三:对“改革开放”作出新的高度评价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晰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包含的三层含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亮点之四:全面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比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积极构建社

5、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亮点之五:经济发展贯穿两条“红线”贯穿了“两条红线”:一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统筹兼顾” ;二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亮点之六: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这一词语的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内涵的重大变化。亮点之七:首次提出“人均 GDP 翻两番”亮点之八:“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亮点之九:“政治体制改革”增添新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

6、个目标,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有序为目标。亮点之十: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亮点之十一: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亮点之十二:“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亮点之十三: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写入“廉租房制度”亮点之十四:正式纳入“和平协议”新提法亮点之十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

7、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是一个有独特优势、辐射集聚的经济区域。亮点之十六:全面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五个“相互” (“相互尊重” 、 “相互合作” 、 “相互借鉴” 、 “相互信任” 、 “相互帮助” ) ,十个“共同” (“共同分享” 、 “共同应对” 、 “共同心愿” 、 “共同繁荣” 、 “共同推进” 、 “共同推动” 、“共同促进” 、 “共同维护” 、 “共同呵护” 、 “共同发展” )亮点之十七:党建突出强调“改革创新精神”亮点之十八:“党内民主”新举颇多。申论独门秘笈(转)在下在 07 贵州省考中报考贵州省纪委纪检监察岗(该职位报考比例 2:2000) ,

8、笔试总分第一,领先第二名 14 分,申论分第二。在随后的湖北省考中,亦斩获湖北省发改委世行办(该职位报考比例 2:500)笔试总分第二的理想战果,申论分第一。现将个人的一点心得详述于下,不当处请朋友们不吝指正:第一步,阅读材料申论一般三个题目,分值比例 2:3:5(这里主要是说省考,国考题型比较灵活,间或夹有选择判断等。个别省考也有只出两个题目的。为便于阐述,下文分析均针对“2:3:5 结构” ) ,答题应通盘考虑。先通读所有材料,重点字句勾画出来。其中往往涵盖了材料反映的问题及各方的反应和解决的措施。所谓“申论解题在题中” ,全面耙梳材料是很重要的。全面耙梳就是你要把材料每一段的核心词句都勾

9、出来。然后初步浓缩。几句话的,压到一句话;一句话的,压到一个词或词组。然后竖列排好并编号。这样做好处有两个,一是你一眼看去就能对材料有个整体把握,多看两眼之后,整个材料就在你脑子里了,做题的时候就不用在卷子上翻来覆去的找寻,又耽搁时间又容易迷糊,效率效果双低;二是你立马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和材料中给出的对策就有一个直观的大体上的条理性把握,问题有六个,对策十条诸如此类。事实上这步完成后,三个题怎么做,你心里已经有个框架脉络了。概括起来,这一步要依序完成如下几步:“通读材料、勾画重点句段、初步浓缩、排列编号” 。第一题第一题一般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准确,简洁,有条理(行

10、文一定要简洁,这是基础性的要求。口水话是申论大忌) 。返看刚编好号的竖列,拎出问题部分,扩充成句。但,倘若就这样一条一条写上卷子,哪怕你总结得很全面,语言很简洁很准确,顶多及格分(我不是阅卷老师,这只是我的看法哈。下同) 。因为“有条理”没体现出来。比如勾画出来十二条,经比较,有几条重合,于是成九条;二次归纳,九条可以归为三到四条;三到四条要写上卷子了,又有个顺序,分清主次,问题的严重性依次,问题由内而外依次,这体现逻辑性。 “全面”和“条理”都有了,内在的逻辑顺序也理清排好了,就是表达的简洁准确,这就要考文字功夫了。平时扎实的文字训练很重要。由于第一题字数限制较少,所以可以不分段。段中行文体

11、现出层次也是可以的。这是第一题。举个例子,我们看 2006 年国考第一题:题目:如果你是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丁部长的谈话,呈领导阅。字数控制在 500 字以内(原题材料请自行搜索) 。作答 A:2005 年 9 月 20 日,D 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其谈话内容如下:一、公共事件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其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不是一般事件。目前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增加,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二、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是必要的,目前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三、应急预案本身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任务分工以及协调机制,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结合。四、应

12、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责任,突发事件后可以鼓励自愿团体或非政府组织机构参与。五、应对突发事件,应以大局为重,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六、要引导公众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七、国家要有一定的富裕财力,包括物质准备。八、国家应通过公示的方式告知老百姓怎样应对这些事件。评析:该回答语言简洁准确,列述全面,单条文字概括力强,但最致命的在于没有“二次归纳” ,没有注意层次性、逻辑性和条理性,中上分怕是奢望了。作答 B:D 部长的讲话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就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安全、健康发展的突发公共事件问题,D 部长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

13、发公共事件,原因及应对的必要性。突发公共事件并不是一般事件,如果应对及时,一般性事故就不会变成突发事件,其诱因有社会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如失业、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及政府各部门没有明确有效的协调机制等等。此类事件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积极应对十分必要。第二,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首先政府要有应对突发事件预案,能及时调动社会各部门应对;二是要有足够的物质储备来应对突发事件;三是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加大科技预防力度。第三,政府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政府应注重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诱因,积极行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注意经济手段不能直接用于突发公共

14、事件中,并不是政府所有公共服务职能都可以市场化。我国现处于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峰期,虽然我国快速反应机制先进,但相关体制问题仍需要改进。评析:此回答很好体现了“全面、准确、简洁、有条理”的要求,体现了考生良好的综合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上佳作答。比较一下作答 A、B,作答 A 中第一点可以单列,第二、七、八点可以归为一点,第三、四、五、六点又可归为一点,分别对应作答 B 中一、二、三点,然后加上开头结尾,答卷档次立马提升。第二题第二题和第三题跟第一题都有关联,而两题内部之间的关联更紧。所以强调三题通盘考虑。第二题一般是提对策,第三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议论文,实际上往往是对第二部分提出对策的

15、加强。第二题提对策纲要,第三题详加论述,要考虑到这点,第二题没必要也不应浓墨重彩。第二题字数一般限 300 到 400,要开门见山,套话少写或根本就不写。也不需要总结喊口号。这些留在第三题。对策怎么提?有两个“往回看”:一是往回看材料,在前面勾画的句子里找出措施对策部分,这里面一般有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看法,也有普通民众的观点。都找出来。重新编号。数一下,八条。再浓缩一下,同类的归类,四条。二是往回看第一题。有什么样的问题就应有什么样的解决措施。一条问题对着一条措施。这样还可能发现一二条措施(这是完全可能的,材料中往往不能找到问题和对策的百分百对应。特别是难度相对较大的国考,材料多未经整理疏通

16、) 。加起来就是五六条了。有时候资料中给出的对策并不多并不全面,这就需要从大脑库存里搬救兵。而且,即便有的材料给出的措施已经足够你整五六条出来,脑子里有妙点子还是可以拿出来,七八条再一综合,压缩的压缩,扩充的扩充,第二题就解决了。提对策是申论考试的主要部分,决定申论成败,一定要条理分明,逻辑性强,主次有序,一条一条的列述下来。一般来说至少要答四到五条(我一般习惯答六到七条) 。三两条是很不好看的。个人经验总结:构建法规体系,加大执行力度,形成监督机制,加强宣传教育,这几条一般来说都要有,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套用。还要注意到有些考试要求第二题甚至第一题都要写标题,或最好是写上标题。这就不能忽略。有些朋友提到格式问题,其实申论写作主要是考查考生提出对策并用一般性文体加以论述的能力,对应用性公文格式的考查并不是重点,除了明确要求写一份向某上级部门汇报工作的报告之类,格式不需要特别关注。有时候第二题和第三题的对策并不完全一致,条数上也有出入,我个人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短短两个把钟头里,不可能算无遗策,事先把什么都设计好。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一二题答完,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