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87531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比喻俗称打比方。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 、 “是” 、 “成” 、 “如”一类的喻词。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例一: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生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钱福)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其它像“婵娟” 、 “玉笋” 、 “金莲”均为暗喻。例二: 客心如

2、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 ;其余像“西江梦” 、 “凤” 、 “乌哺” 、 “桂枝”等均为暗喻。例三: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 )例三中的“书” 、 “道”是本体, “千秋药” 、 “一座山”为喻体, “是” 、 “成”为比喻词。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一)单喻式。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

3、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其一是较喻。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 。较喻有的不言超过或不及,让读者思而得之,心领神会,例如: “请- 2 -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

4、留别 ) ,把李白与金陵友人之间的友谊,用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进行形象化的比较,却不言谁长谁短,让读者去体会。其二是曲喻。所谓曲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直接相比,其间拐了个弯弯。例如:“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李商隐日日)诗中由心绪到丝绪(弯弯)再到游丝。从而用“游丝百尺长”来比喻“心绪浑无事”的思想境界。其三是互喻。所谓互喻,是回环往复的连续设喻。使得甲、乙两物缠绕联系互为本、喻体。这种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必须有一点或数点相似,这相似点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是互喻的客观基础。例如:“雪似古人人似雪” (苏轼江神子 )其中“人”和“雪”互为本喻体。古人和

5、雪之间的相似点:高洁而凛然。作者不特意写雪,也不特意写古人,而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揭露社会风气的庸俗,从而表现其握瑾怀玉者的孤独感。在新诗中,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街灯和星星相似点是:晶莹、明亮,从而架起了互喻的桥梁。诗人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互喻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美的意境。(二)博喻式。所谓博喻,即喻体不止一个,而是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侧面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个特点。例如苏轼的七言古诗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飞注千丈

6、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作者用动物、器物虚实相间地七个比喻,描写了百步洪的气势、迅疾以及急流从石缝里迸出来的无数水珠的形象。这是绘景方面的博喻。其二是抒情方面的博喻。例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连用几个比喻,来比譬“与君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变。其三是状物方面的博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乐曲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描写乐声的清脆圆润和激越高昂,使无形的音

7、乐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能见其形。此外,有的博喻把壮物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喻中有喻。例如傅天琳的我是苹果:我是苹果,我是小小的苹果。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这首诗从一个大比喻中化出一连串的比喻,形成博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人民的深情。博喻从本质上说是艺术的强调,是为了突出强调艺术形象,使其更能抓住读者的心灵。(三)全喻式。所谓全喻,就是从全诗的美学结构出发来构建整体意象,借以比喻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抒发作者的

8、思想感情。这种全喻诗中的比喻,不是单纯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写作手法。全喻诗词大多为暗喻,往往表面写的是一种意思,暗含的是另- 3 -一种意思,而重点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种表现手法,就喻体的对象来看,我试分为四类:1、以人设喻。用人作为喻体,以对人和事的叙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秦韬玉的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抑郁惆怅心情,实际是借贫女来喻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此外,象朱庆余的闺意献

9、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表面是写闺意,实际是借以试探征求张水部的意见。无独有偶,张籍以同样的手法写了酬朱庆余来答复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很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以物设喻。以物设喻就是用某种物体作为喻体。这种比喻或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或以一物设喻,或以数物连类设喻。其中以一物设喻的,例如:瓶始开时满屋香,盛君坊里尽琼浆。沾唇几滴心神振,入肚三杯兴趣长。半世无缘滋肺腑,余生有幸润肝肠。刘伶一品当深恋,不再频频梦杜康。(刘广裕品 )刘老这首诗

10、以酒味的醇厚纯正芳香比喻盛老诗集的韵味悠长,是恰到好处的。以刘伶自喻,用典不露痕迹,耐人寻味。咏物诗也往往是以一物设喻的,例如吟筷子 (今人):苗条淑女自成双,骨健身长素秀妆。相伴终生甘苦共,贫豪从不怨炎凉。这首诗就是以筷子的形象美和内在美来比喻某些人的外貌美和品德美。比譬恰切,意味深长。这种咏物诗常常把比和拟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此外,有些诗是以数物连类或物物相关设喻。例如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诗中的“碧桃” 、 “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芙蓉”属诗人自比,是由“碧桃

11、” 、 “红杏”连类引发出来。由于芙蓉生在秋- 4 -江之上,地位低下, “下第”当属必然。诗人虽满腔愤懑,却写得婉转含蓄,应视为比喻的妙用。3、以境(景)设喻。作者先描写景物作为背景,把人物置于背景之中,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作为喻体,借以抒发作者的情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图景,以隐喻“永贞改革”失败后的政治气候的恶劣,以及遭贬谪后的境遇。后两句诗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意志,都寄托在这孤舟独钓的形象里了。此外,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 ,更是一首寄情于景,造境寓理,以诗言志的力作: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

12、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诗中的“暮色” 、 “劲松” 、 “乱云” 、 “险峰”诸意象,既是写景,又是明显的暗喻。 “无限风光在险峰”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坚定和自信。4、以典设喻。用典则是引用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暗喻诗人的某种情意。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古喻今的范例。词的上片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苟安江南南宋统治者的指责,也寄托了作者想如孙权、刘裕一样挥戈北伐的救国心情。下片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企图轻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也喻示了作者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全词都是借用历史

13、典故来说明现实问题的。应当说明的,并非所有的全喻诗都有言外之意,有的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不是构建别有寓意的整体意象,而是借助比喻论事、绘物、评人,直抒胸臆。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句句用比,也可看作全喻诗,但它只是通过垂柳这个特征性的景物,来描绘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赞美大自然的工巧,并无别的寓意。在用比上,有些全喻诗既用暗喻,也有明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文前例 2) 。二、诗词用比的意义和作用诗论家沈德潜曾说:“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 ”所谓“托物” ,就是形象化;“连类”就是比喻。 “善用比喻是

14、天才的标志,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是比喻的高手。没有奇妙的比喻,诗歌园圃必然荒芜” (丁芒语)何以言之? (一)比喻是诗词语言的基础,它跟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是相近、相似甚至是融为一体的。例如,比兴与比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很多起兴句可称为“兴而比也” 。如“关关睢睢,在河之洲。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比拟是拟中有比,我认为比拟句多为比喻喻体物性人格化或人性物格化。下面试- 5 -举一个物性人格化的例子: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情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唐钱玥未展芭蕉 )“冷烛” 、 “绿蜡” 、 “一缄书札”从外形上比喻“未展芭蕉” ;“情”

15、 、 “藏” 、 “拆”又把“未展芭蕉”和“东风”拟人化了。这个在春寒料峭中卷缩未展的芭蕉,又暗喻了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环境的束缚,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内心。因此,这首诗既用了拟人手法,又是一首暗喻诗。双关中的意义双关和比喻中的暗喻,都是一箭双雕,有的甚至很难区分。表面看来,比喻与夸张毫无联系,实际上两者常常结合运用,融为一体。例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 ”(李瑛一月的哀思 )就是比喻与夸张的完美结合。综上所述,可见熟练巧妙地运用比喻,往往能成为善于驾驭诗词语言的高手。(二)诗词用比也是继承和发扬诗词写作的优良传统。

16、众所周知, 诗经是诗的源头。 诗经里大量用比,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如魏风硕鼠比剥削者为鼠。 卫风硕人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诗中描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用比喻集中描写了她的美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诗经大量用比, 楚辞亦然。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可见楚辞吸收了诗经的营养,也成为用此创意的典范。它们对历代诗歌创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作品,如鲍照赠傅都曹别 ,用“轻鸿”喻傅, “孤雁”自喻,表现他们之间离别思念之情;苏轼的鹤叹写鹤之不受呼唤,耻作玩物,其品格之高尚来引以自喻,叹已之不及。这类作品,受诗经用比的影响比较明显。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