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教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81821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教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新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鼓励。那么营造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应该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个极重要条件。而这恰恰又是我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和追求目标。为此,近年来我一直很重视在做这方面的探索。觉得课堂氛围的问题,不是仅仅着眼于课堂上采取一些措施,多搞几个活动就能解决的。它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众多环节。需要对新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并在教师自身的观念上发生根本的转变。在此,就以下几点谈点体会。教师要从可敬的老师变成可亲的朋友,让学生放松情绪“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训。长久以来,

2、教师也总是用这种“布道式”的方法传授着知识。我们从小就知道,上课的时候应该要安分守己的“聆听”老师的讲课。当了老师以后,承袭的也是“我来教,你来听”的那一套教学模式。丝毫也不敢忘记自己的“主导”地位。平时在学生面前总觉得应该保持一份老师的“尊严”;对于学生提出的“怪”问题,一般都要掩饰自己的“无知”。老师总是扮演着“永远正确”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学的过程是小心翼翼地被控制在事先设定的思路中进行的。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进度、达到教学目的,还会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许多的规范和要求。这样课堂的纪律一般是可以确保秩序井然、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了。当时倒也并不觉得这样做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压抑了课堂的气氛。在

3、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觉察到了从根本上讲,正是由于老师总是站在居高临下的这样一种权威地位,处处地方学生只能“听从”老师的教导,才种下了师生隔阂的种子。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老师也已经知道在无比的尊敬中保留着一份戒备的心理。对于老师,学生总是宁可“敬而远之”也不敢太过亲密无间。其实,隔阂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即使在学生中,也被无形的分出了层次。那些学习有一定困难,跟不上队的学生,不但绝无可能享受到教师投来赞许的一瞥,却常常要与同学们的嘲笑为伴。在他们的心里会经常感受到一种压力。他们需要小心谨慎的保证自己不再“出丑”。因而总是畏畏缩缩,不大合群。在课堂上也不敢大声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思维敏捷的学生,

4、多数也仅仅表现在与老师的配合默契,“演”好了每一堂课。由于老师不敢突破事先设定的思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常常受到限制。课堂的气氛也就不可能真正的活跃起来。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体系首先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师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上讲个不休的状况。例如低年级的音乐课,都是在“听听”、“唱唱”、“玩玩”、“创创”中轻松愉快的进行的。在大多数的课堂上做到带着同学们专心的体验着音乐的情感;根据不同的音乐,会自发的表演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或组织进行各种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师生之间已无拘束。没有一个人会置身局外,人人都沉浸在特定的情景中,忘情的表现着自己。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中,课堂已不再是老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老师需要

5、费神的地方是在上课前精心的设计、组织课堂上的活动。到了课堂上,教师也只是活动中的普通一员,只是一群小朋友中的一个大朋友。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老师只是起着引导游戏正常进行,让学生从游戏中得到收获的作用。但是,我觉得这个转变是非同小可的。因为这种转变并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用活动与游戏代替了讲授。它需要老师从根本上放弃自己权威性的“主导”地位。从“教导”、“监督”的角色转变成为活动和游戏中的“合作伙伴”,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服务。整个的教学过程也完全摆脱了强制与被动的枷锁,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走出严谨的音乐理论和机械的技巧训练,让音乐课“活”起来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粮食,它

6、能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可以放松情绪、调剂精神。但是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片面的强调了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音乐课变得十分的机械、枯燥、令人生厌。例如,不少学习器乐的学生,在被迫完成了最高级别的考试以后,竟会发誓终身不再与乐器为伴,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这是传统音乐教育的惨败!其实,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音乐基础教育,它的特征在于情感审美。尤其对于中小学而言,音乐艺术,主要的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的音乐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应该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传统的音乐教育必须改革。当然,既要学习音乐,基本的乐理和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们

7、与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相比,两者不能本末倒置。学习基本的乐理和技巧应该是为了更好的体验音乐的内涵,不能喧宾夺主。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对刚开始学习音乐就要面对听辨音高和识谱两大难题的中学一年级设计了一套新的教案。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身边可以找到的任何器材模拟出各种声音。让他们在尚未涉及音高、节奏、音色等概念的前提下,已开始感受了各种不同声音的区别。在自身体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再带着他们有意识的开展听辨音高的活动。游戏的难度也是循序渐进的,先认 mi 和 sol 两个音。涉及的只是五线谱上的两条线。巩固以后再认识 do 和 re,并引出下加一线和间上的音。有了一定基础,比较熟练之后再加 fa、la、

8、si 三个音,完成对五线谱的认识。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应该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进行。而且把听觉形象、视觉形象和形体动作都调动起来,通过各种感官的综合影响以加强他们对音高的认识和感觉,并固定到线谱符号上把它记住。当学生听到钢琴发出某个音后,他们会立刻唱出这个音,并能用蹲下、站起等不同高度的姿势及双手侧平举和在头顶或胸前抱成圈等动作分别表示出这个音的高度及它在线谱中的位置。老师再把这种位置描绘到黑板上的线谱中。一般来说,通过一节课的游戏,差错率就可以降到接近零。由于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得到运用,因而巩固率也是不必担忧的。教学很快突破了听辨音高和识谱这两个难点。原因是艰涩难懂的理论是通过愉快的游戏

9、活动,不知不觉中融入进来,在潜移默化中被接受的。这使我认识到了课堂上引进活动和游戏这种形式,并不是仅仅为了调整情绪、活跃气氛而采取的辅助手段。对于一种教学活动,我们不应该仅仅注重它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它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重要。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带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带着愉悦的体验离开音乐课堂。用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去抓住学生的“心”,让音乐课“活而不乱”我很欣赏“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句爱因斯坦的名言。也一直在追求着课堂教学环境的活泼气氛。但长久以来一直困扰于怎样才能摆脱“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局面。尤其是课程改革以后的新教材,活动与游戏更多,我的担心

10、也就越大。实践中经历了许多的成功与失败之后,认识到了任何主题的游戏与活动都必须有一个“灵魂”去统帅它。课堂上的活动如果失去了“灵魂”,必然会变成一盘散沙,不可收拾。音乐课的灵魂就是围绕着主题的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聆听,唤起情感,引发想象与联想。从静态的感受到动态的外化,学生在再现音乐形象的各种律动和即兴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他们对音乐的体验和感悟。学生的“好动”往往是他们内心情感不加修饰的自然而直接的流露。作为音乐老师,不但不该怕它,倒是应该珍爱它。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想深深地沉进到音乐的主题中去,做到内心的感受与外部的行动和谐统一。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用“

11、心”去创造。让学生全身心的、积极主动的投入音乐活动。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交融,与音乐互动,使学生的体验不断升华。在这样的音乐课上,尽管全体师生都可以“玩”得忘乎所以,但绝不会脱离主题,失去控制。五、善于从偶然的意外事件中发现思想的火花,让老师把课堂驾驭得更灵活课堂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尽管备课时一般都进行过周密的思考,但是,教学中总还是经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意外的突发事件往往令人措手不及,打乱了整体的思路,使教学过程无法正常进行下去。所以,老师一般都害怕这类事情发生。面对这种情况也就只能靠老师驾驭课堂的调控能力了。然而,这种能力又是在长期的工作中沉积起来的,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不过有

12、一点非常重要:要上课,当然必须事先认真的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思路,从各方面作周密的思考。因而,老师一般都十分珍爱自己的教案。但是,到了课堂上却又千万不能囿于教案,僵硬、机械的被教案束缚了自己,禁锢了学生。应该承认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老师有着很大的差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课堂上冒出来的某些啼笑皆非的问题和行为举止,也并非都是学生浅陋无知的反映。有些时候倒是学生思想火花的闪跃。对此,我们不能够对它们简单的付之一笑,也不应该因担心原设计的教学思路被打乱而回避,更不能粗暴的用一盆冷水将它浇灭。我听过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原意是欣赏分析一段课文的景物描写。有

13、个学生突然嘀咕了一句“古画配古诗,那才有意境”。对于这个小小的插曲,老师不是把它当成妨碍教学计划正常进行的障碍而避开,倒是把它当成一个闪亮的契机立即抓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请了一个学生根据文章的意境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又引导全班对着画面集体创作了一首新诗,同学们的诗兴大发,课后还在意犹未尽的探讨,吟诵。听说还在班上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掀起了一股小小的文学风。这件事情是由一个同学的随口之言引起的。它使课堂上教学的走向“偏离”了原先的目标,但老师引导得法,借题发挥,却激活了同学们的积极思维,无疑更加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提高。这位老师的做法使我认识到认真备课是必须的,但教案只是一个粗线条

14、的教学思路和导向,不能把它当作生硬的教条。对于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老师都应细心去解读它,从而作出相应合理的反应。老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六、重视信息反馈,加强反思,让音乐课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应该说学海无涯,攀登也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的头脑中,陈旧的观念需要清扫,新的理论又层出不穷,需要我们不失时机的去学习、去吸收;在我们的身旁又有着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和我们一起努力实践。他们创造出了丰富的经验,给了我们以借鉴,我们应该虚心地去学习。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觉得更应该强调的一点是“路应该在自己的脚下延伸”。我们可不能忽略了去总结、认识自己一步一步艰难的闯过来的路,去仔细的审视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踩出来的每下个脚印。这里面包含着失败的酸楚、成功的喜悦和今后腾飞的基础。也切不可忘却了与我们朝夕相处,共同战斗的,不时给我们添加着麻烦,又时时让我们牵挂不断的学生。可以说每一点滴的经验,每一个细微的成功和进步都是由老师和同学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第一,与课前的备课同等重要的是不能忽视课后的回顾小结。通过小结可以检查预期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应该予以总结,从理论的高度提高对它的认识;哪些做法应该作进一步有目的的实验探索等等。总之,我觉得重视反思自己的工作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音乐课质量的根本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