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高二语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41213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试卷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高二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卷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高二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卷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高二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卷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高二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卷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高二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试卷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高二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试卷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高二语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师大附中 2004200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高二语文一、 (10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勾(gu)当 盘桓(hu n) 日薄(b)西山B溘(h)然 坤角(ju ) 饿莩(pi o)遍野C隽(jn)永 供给(j ) 掎(j)角之势D谂(shn)知 空当(dng ) 敛声屏(bng)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咂摸 拔擢 骄花照水 少不更事B像貌 庇佑 以德抱怨 老态龙钟C绿阴 妆饰 要言不烦 脉搏微弱D屏气 寒伧 和盘托出 鸦鹊无声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写文章要_搜集和引用第一手材料,决不贪图方便,随便录用第二手、第三手

2、材料。老人没有喝茶,点起一支香烟,很有_地吐了一口烟雾。中国人的_、韧性、吃苦耐劳真是举世无双。A尽力 气派 耐心 B尽量 气度 耐心C尽量 气派 耐性 D尽力 气度 耐性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只是因为来自太阳的那不懈的、不断的能量潮流,才使这种有序状态没有解体,而继续违反着几率。B “911 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入微妙阶段,尽管美、印、巴关系暖昧,但美国与印度将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C侵入我国的寒流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这要看由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来决定。D作为消费者,你是否想过,正是

3、某些畸形的消费需求刺激了商业经营对生态的污染和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尤以山水游记著称,贬官永州其间,著有“永州八记”,他也被称为“游记之祖” 。B 守财奴 项链 装载套子里的人 啊,船长,我的船长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莫泊桑、前苏联的契诃夫和印度的泰戈尔。C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中的“三词客”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他们也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D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古人评价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二、

4、 (17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

5、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稿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

6、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选自聊斋志异 )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执图诣寺后 到,去 B蹑迹披求 扒开C不复聊赖 依靠 D成顾蟋蟀笼虚 考虑到7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2 分)例句:大喜,笼归,举家庆贺A左右欲刃相如。 B相如廷叱之。C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8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7 分)(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2)成以其小,劣之。(3)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9上面的文字

7、很是精彩,试就其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作一点分析。 (6 分)(1)结构: (2)艺术手法: 三、 (5 分)10填写下面各句的空缺处。 (5 分,任选一题)(1)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 (苏轼赤壁赋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杜甫登高)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 (2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15 题。 (12 分)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

8、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 ”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 “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 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

9、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 “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 鸟宿池边树”看来,推“ 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 “敲” 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 ”字,或是想到“敲”而下“ 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

10、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 ,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由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 “一川烟草” “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 “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

11、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县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是点石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11用作者的话说,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2、?(2 分)12 作 者 认 为 “推 ”字 更 符 合 贾 岛 原 诗 的 意 境 , 理 由 是 什 么 ? ( 限 40 字 以 内 ) ( 4 分 )13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2 分)14 苏 轼 由 “小 龙 团 茶 ”联 想 到 “天 上 小 团 月 ”是 因 为 它 们 有 某 一 共 同 点 , 这 共 同 点 是 什 么 ? (2 分 )15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不符的两项是( ) ( ) (2 分)A “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B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排斥联想。C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

13、地而异,变化莫测。D 诗 文 中 的 字 难 以 控 制 是 因 为 它 可 以 使 意 蕴 丰 富 , 也 可 以 使 意 思 含 糊 甚 至 支 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16 分)柳侯祠余秋雨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进行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分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

14、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撬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

15、,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结果,他又一次被一纸诏书发送到比永州更远的柳州。 屈原自没于汩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汩罗江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业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于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