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试题——语文(上海卷)精析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13362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高考试题——语文(上海卷)精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09年高考试题——语文(上海卷)精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09年高考试题——语文(上海卷)精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09年高考试题——语文(上海卷)精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09年高考试题——语文(上海卷)精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高考试题——语文(上海卷)精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高考试题——语文(上海卷)精析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解析卷)一 阅读 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专家与通人雷海宗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 专家。 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 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 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 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 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 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

2、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 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 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 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

3、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 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 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 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 史专家,必 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 专家。太 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

4、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 术的立场讲,是“ 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 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 专的范围外,若一 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

5、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 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 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 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 论如何的善于自 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

6、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2 -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 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 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 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 亚里士多德。但 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

7、井去活动,但我 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 领 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 (重庆版)1940 年 2月 4日 “星期论文”专栏第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2 分)【参考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 1分,关注点 1分)【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要求 B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解析】通过分析综合全文很容易看出“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下列对第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3 分)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

8、证专家要注意全局。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参考答案】D【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 B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解析】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综合分析理解在四项选择中选出一项符合题意的选项。第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2 分)【参考答案】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 1分)【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要求 C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

9、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解析】就是本段的第一、第二句话,概括后便是。联系上下文,为第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3 分)也 更 既 又 【参考答案】“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 “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 , “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 (选项 1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2分)【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要求表达应用 E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解析】在两项中选出一项并进行分析,

10、这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在一定的语境中,分析运用。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5 分)【参考答案】( 5分)培养“通人” ,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 ,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 (一点 1分,两点 3分,三点 4分)【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3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解析】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重要性。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

11、他为什么是通人。 (不超过 45字) (4 分)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参考答案】鲁迅是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 (一点 2分,两点 3分)【考点】概括运用【解析】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熟练地运用文中作者对“通人”的表述复制到这几位人物身上。【文本分析】按照惯常的说法,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学语文讲议论文,有两个最重要的知识,一是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是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三要素的解释是:议论文写作,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

12、论点,然后围绕论点收集材料,最后用材料论证论点。很少有人质疑这样的解释,其实它和议论文基本结构的定义正好相反。这就发生了一个疑问:议论文的写作究竟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点?如果说议论文可以始于“正确的观点”,这无疑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人们总是首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收集材料,从对材料的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形成正确的观点。这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思想如何能长期相安无事?事实上人们甚至觉得“三要素”的方法更方便教学,这是为什么?这是中学语文没能解决

13、,甚至也从来没想到要解决的问题。大学语文要么放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样本来就并不科学的文体划分,要么就正视这一划分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只是一种方便教学的文体划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尚无人进行过研究,比如这些文体的阅读与写作,就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思维方向。在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完成的文本,在这个文本中,论点、论据、论证呈清晰显示,从论点入手,把握课文的基本思想,然后寻找围绕观点而组织的论据材料,并揭示这些材料论证观点时所采用的方法,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是一定要把阅读学和写作学区别开来,在阅读教学中正确的东西,到写作教学中可能恰恰是错误的。在

14、写作过程中,文本只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在此之前还有大量的文外功夫,作者为了得到写作所需的正确观点,需要进行长期、艰巨、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以专家与通人为例,雷海宗关于高等教育要培养“通人”而非“专家”的思想,并非在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时才有的。以他个人的经历说,1922 年他清华毕业后,公费留美,主修西方历史,1927 年获博士学位后返国,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主任。当时校内一些史学“专家”以己度人,认为他既专修外国史,自然就不通中国史学,雷海宗也不屑于争辩,而是通过开设中国史课程,发表中国史文章,大得史学界好评,甚至誉满全国,用这些事实回击了那些“专家”。这件事一定对他形成“专家与通人”的想法大

15、有影响。从国内教育界方面说,20 世纪 30年代,一些在西方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归国之士,看到了过于重视专业培养的弊端,大力呼吁通识教育。比如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早在担任教务长时就提出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应当按“先通后专”来设置。1931 年他当校长以后,进一步主张:“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抗战时期,他发表了著名的大学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4 -一解,更加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和梅贻琦一样,蔡元培、胡适、冯友兰、潘光旦、朱光潜等人也都具有这种“通识教育”思想,这不会不对雷海宗发生影响。而且,真理总是在争辩中发光的。“通识教育”的思想,在当时也遭到多方面的反对意见。首先是学生的反对。1933 年清华大学为了贯彻通识教育思想,推行“大一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