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10KB
约20页
文档ID:2380771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_第1页
1/20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云南是民族众多的省份之一在长年的茶事活动中,各自形成了各民族的品饮方式如: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布依族的青茶、打油茶;白族的三道茶、烤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煮茶;景颇族的竹筒茶、腌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筒香茶、糟茶;傈僳族的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蒙古族的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阿昌族的青竹茶;佤族的藩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瑶族的打油茶、滚郎茶;彝族的烤茶、陈茶;苗族的米虫茶、青茶、菜包茶、油茶;回族的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纳西族的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怒族的酥油茶、盐巴茶;独龙族的独龙茶、煨茶;水族的罐罐茶、打油茶;傣族的竹筒香茶、煨茶、烧茶;壮族的打油茶、槟榔代茶;普米族的青茶、酥油茶;满族的红茶、盖碗茶;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奶茶;哈尼族的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等而就云南少数民族饮茶,对普洱茶的发展和影响最深,具有代表性的是:傣族"竹筒香茶"、哈尼族"土锅茶"、基诺族"凉拌茶"、布朗族"酸茶"、拉祜族"烤茶"、佤族"苦茶"、自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以及傈僳族的"油盐茶"、藏族的"酥油茶"和苗族的"打油茶"等1.傣族竹筒香茶云南傣族人口有101.4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西双版纳簿肤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傣族是云南的原住民,有自己的历法,纪年始于公元638年;有历史文献和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佛寺遍及各村寨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其中以泼水节最为隆重泼水节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人们互相间向对方泼水,以示祝福傣族竹筒茶,又称"竹筒香茶"它是傣族人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傣族同胞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傣族同胞喝的竹筒香茶,其制作和烤煮方法甚为奇特,一般可分为5道程序:(1)装茶:将采摘细嫩、再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层陆续装实2)烤茶: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为使筒内茶叶受热均匀,通常每隔4~5分钟应翻滚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筒内茶叶也已达到烘烤适宜,即可停止烘烤3)取茶: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劈开竹筒,就成为清香扑鼻,形似长筒的竹筒香茶4)泡茶:分取适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刚沸腾的开水冲泡,经3~5分钟,即可饮用5)喝茶:竹筒香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喝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傣族竹筒茶,还有一种食用方法,即当蔬菜食用。

具体做法:采下鲜茶用锅蒸或太阳晒,把蒸软晒萎的茶叶放在竹帘上搓揉,装入约30厘米长、碗口粗、一端有节的竹筒内装满后将竹筒倒置让余水流出,两天后用泥灰封筒口,发酵二三月后,劈开竹筒,取出变黄的茶叶晾干,装人瓦罐,加入香油淹浸随时可取出当蔬菜吃,还可以炒大蒜或作其他菜蔬的作料2.景颇族竹筒茶景颇族,人口有11.8万人,大多数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以及怒江泸水县,少数散居腾冲、耿马、澜沧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发源于青藏高原,约在1 000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至17世纪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州景颇族人认为万物都有鬼魂,凡遇不祥事要请"菩萨"看鬼,祭鬼,迷信禁忌很多祭祀活动有祭官庙、吃新谷、献谷堆、叫谷魂等最大的祭祀活动是目脑,现已发展成为景颇族一年一度的节日--目脑节ˉ生活在云南德宏一带的景颇族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每日三餐,以锅或竹筒煮饭吃饭时多不用碗筷,只用芭蕉叶包饭食用景颇族人还有饮竹筒茶的习惯竹筒茶的做法是:先选取粗大的竹子,锯成长约30厘米、一端留有竹节的竹筒,然后将采摘下来的茶树芽叶,通过日晒使其失去二三成水分时,再用手搓揉;或者将采摘来的芽叶用锅蒸煮,待芽叶柔软泛黄时,起锅将茶叶倒在竹帘上,再用手搓揉,然后将茶叶倒入竹筒,用木棒分层筑实,到快要装满竹筒时,用竹叶或石榴树叶堵住筒口,把竹筒倒置,使多余的水分外流,这样过二三天后,再用灰泥封糊筒口,将茶筒插入土中,放置二三个月,待茶叶发酵变黄,或呈现金黄色,并发出特有的茶叶浓香时,即可劈开竹筒,取出棍状茶柱,晒干即成。

饮用时,锯下一片,磨碎后用沸水泡饮竹筒茶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除景颇族之外,哈尼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也喜饮竹筒茶竹筒茶外形为竹筒状的深褐色圆柱,紧结端正,白毫显露冲泡后,汤色黄绿,兼具茶、竹、糯米的清香,滋味鲜爽竹筒茶每筒重约500克至1 000克不等,长22至25厘米,直径5至6厘米外裹干笋壳,用竹丝捆扎,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3,哈尼族土锅茶哈尼族,人口有124.8万人,分布在红河、金平、江城、绿春、元阳、墨江、元江、普洱、澜沧等县,西双版纳一带的僾尼人,也是哈尼族的分支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南迁的古代羌人,公元7世纪开始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过去只以刻木记事,而哈尼语则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定期祭祀天神、地神、龙神、寨神、家神,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过十月节即是过新年,节期由五六天至半个月不等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哈尼族居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种茶历史悠久,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也是云南茶叶主要产地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南糯山,还生长有树龄在800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大茶树。

说起哈尼族发现茶和种植茶,以及喝土锅茶,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而憨厚的哈尼族小伙子,在深山里猎到一头凶豹,用大锅煮好后,分给全村男女老幼分享大家一边吃豹肉,一边高兴地跳起舞如此通宵达旦,跳了一晚,顿觉口干舌燥为此,小伙子又请大家喝锅中煮沸的开水,正当这时,一阵大风吹过,旁边一株大树上的叶片纷纷落人锅中,大家喝了锅里的开水,深感这种开水苦中有甜,还带有清香,非常爽口,自此,哈尼族就称这种树叶为"老泼",即汉族里的"茶",并开始种茶树,喝土锅茶也就由此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哈尼族土锅茶,哈尼语"绘兰老泼""老泼"就是指茶叶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大土锅(或瓦壶)将山泉水烧开,随即在沸水中加人适量南糯山所产的"南糯白毫"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钟后,将茶汤舀水入用竹子制成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4"基诺族凉拌茶基诺族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基诺族喜爱的凉拌茶叶,是餐桌上的佳肴,是一种当蔬菜食用的茶凉拌茶是采用茶树的鲜叶,将它揉软,搓细后,放进大碗里,再加上酸笋、酸蚂蚁、大蒜泥、红辣椒粉、黄果叶、盐巴等,再加一些山泉水拌匀,就成了清凉爽口,鲜咸香辣又提神又下饭的凉拌茶了。

凉拌茶连吃带喝,久食不厌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尤以景洪最多,基诺族在居住的地方种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法,基诺族称它为"拉拔批皮"凉拌茶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制成,具体可依各人的爱好而定制作时,可先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后放在清洁的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人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止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所以,与其说凉拌茶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更确切,它主要是在基诺族吃米饭时当菜吃的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人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人到竹筒,供人饮用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又用它作饮具,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制作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茶具5.布朗族酸茶布朗族,人口有8.1万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山和版纳西定,少数居住在镇康、双江、澜沧、景东、墨江等县。

语言属于南亚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与傣族毗邻而居:很多人会说傣语、用傣文,与傣族的关系较密切布朗人信奉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崇拜各种精灵鬼神,祈求鬼神的庇佑节日多与农业生产和宗教祭祀有关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尤善种茶,自古以来有饮嚼酸茶的习惯采制酸茶一般在高温高湿的5~6月间进行先将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的鲜叶,放人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熟,再把煮熟的茶叶趁热装在土罐里,置于阴暗处10~15天,使其发霉再将发霉的茶叶装入竹筒内压紧,埋人土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取出晒干即可布朗族人喜欢把酸茶直接放在口中咀嚼,细细体会其独特风味酸茶也可用开水泡饮,具有解渴生津、帮助消化的作用每当夏季,布朗族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上许多酸茶,除自己食用外,还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特别是小伙子提亲订婚,一包酸茶是送给姑娘家必不可少的礼物千百年来,布朗族人不仅实践总结出一整套制作酸茶的工艺,也总结了一套用酸茶治病疗疾的方法将酸茶放人口中细嚼慢咽,味酸香间杂、甘爽俱备假如配上一定的辅料,既有防病治病的药效,又是味道佳绝的饮料酸茶配生姜,可用于治疗痢疾配菊花,可治暴发火眼,并有清风明目之功拌以白糖,健脾和胃对以米醋,可医治牙痛拌进蜂蜜,可治便秘。

加人食盐,化痰祛火掺上奶油,帮助消化单嚼酸茶,提神清心久嚼酸茶,身强体健,长寿延年布朗族人民,还有喝青竹茶的习俗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是当地居民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30厘米多长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当新鲜茶叶,继续煮沸,经3分钟左右,即可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青竹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6.拉祜族竹筒茶拉祜族,人口有41.1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临沧地区和思茅地区的澜沧江以西一带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在公元3世纪居住在洱海周围,10世纪后不断向南迁徙,形成现今的聚居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语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也流行汉族或傣族的节日拉祜族竹筒茶,流行于云南拉祜族居住地区制作方法如下:先将鲜竹砍下,制成一头有节的竹筒,洗净内部,再将新鲜茶叶装入,烘烤,茶叶遇热变软,水分蒸发,体积缩小,边烤边用木棒舂紧再加鲜叶,至压紧填满为止,用木塞塞好,放在火塘上烘烤,待竹筒表面起泡流黄油为止。

烤竹的香气渗入茶叶,使茶带竹香用时,取少量放入碗中,冲人沸水,即可饮用竹筒茶久贮不变味,便于携带贮存拉祜族在田间劳动或进原始森林打猎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茶在休息时,他们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人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人竹筒茶再烧沸数分钟,待竹筒稍凉后慢慢品饮边吃野餐,边饮竹筒茶,别有一番情趣饮用竹筒茶,既解渴,又去乏,令人神清目爽而舒坦居住在云南勐海一带的拉祜族,制作竹筒茶又有一种方法:他们在春季采摘鲜嫩的一芽两叶,经晒青后放入小饭甑里,甑子底层铺有厚度6~7厘米浸透了水的糯米,上面再垫一块纱布,上放毛茶约蒸15分钟,待茶叶软化并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再经过充分揉捻,把茶叶装人洗净的竹筒里,封口后放在离炭火高约40厘米的烘茶架上,以文火徐徐烘烤,约5分钟翻动竹筒一次,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劈开竹筒即成7.拉祜族烤茶拉祜族清代以后史籍称之为"倮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澜沧地区和双江、孟连等县,其余散居在云南省的思茅、临沧等地在拉祜语中,"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