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2017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00257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高2017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2017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2017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2017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2017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高2017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2017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 2017 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 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 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互为 表里,且成 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 有三个特点。首先, “经”是中国封建专 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 “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

2、,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 其次, “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 书籍。它不 仅为 “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 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 籍,固然不称 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 “经”本身就是封建 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 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 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 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至于国语,不能成为“ 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

3、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 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 “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 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 它的重视程度。崔述曰: “左传一言可毕者, 国语累章而未足也。 ”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 国语各部分语 言各有千秋。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 见长,文字流 畅而有

4、气 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2 -基于此, 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 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 史通 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 亚” ,是将 国语视为准经典。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 改隶“ 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 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 史记、 说文解字等,成“

5、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 绪十二年, 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 经” ,合成“十八经”, 终未成。【注】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左传 公羊传和毅梁传 。1下列各项关于“经”的理解,与周予同先生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 “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经”的领域有一个逐渐扩张的过程。B “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古代儒家的书籍,秦汉之前的儒家书籍,都不一定能成为“经” 。C “经”主要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标准, “

6、经 ”是封建社会的合法教科书。2文中说“国语不是经书 ”,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A 国语思想体系驳杂,虽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内容,但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B 国语未得孔子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与孔子的思想有冲突之处。C 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有“春秋外传”之称。刘知几将其视为准经典。D 国语各部分语言风格迥异,使全书没有统一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以前的书籍,只要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就是经。B 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予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C 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

7、见长。自成一体,文与流畅而有气势。D清代, 国语归入杂史类,段玉裁、廖平等人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 3 -都失败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一)文言文阅读(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虎丘记(明)袁宏道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 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 识。分曹部署,

8、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 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 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 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 为平 远堂旧址,空 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

9、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 ,信有 时哉!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 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 分)A虎丘去城可六七里 可:大约B寂然停声,属而和者 属:嘱托C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信:确实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吏:做官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盼一项是(3 分)A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 4 -得解官称吴客矣 B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

10、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C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D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每年中秋,苏州城家家户户,无论富贵还是贫寒,男男女女,打扮一新,倾城而出,登临虎丘,场面蔚为壮观。B作者先以千百人竟唱做铺垫,再以中秋月夜的澄澈清幽衬托“一夫登场”清唱的轻悠亮彻,那情景让人无限神往。C剑泉深不可测,飞耸的岩石像刀削一样峭立。文昌阁景色也好,登阁远眺,可见虞山全貌。D文章在展现市民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揭示出官民关系的紧张,表现作者对官场的厌倦。7把文中划线的及课内的句子

11、翻译成现代汉语(11 分)(1)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3 分)(2)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5 分)(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8 9 题。越调柳营曲听筝(元)汤式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滴碎金砌 雨,敲碎玉 壶冰。听,尽是断肠声。注 金砌,装饰华美的台阶。8 “流莺花底叮咛”一句运用了拟人、 和 的表现手法。(2 分)9曲中说“一字字诉衷情”

12、,筝声传达出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6 分)- 5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 问君西游何时还, 。 (蜀道难)(2) ,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 其一)(3)此情可待成追忆, 。 (锦瑟)(4)师者 。 (师说)(5)杜甫登高 中直接抒发漂泊异乡、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惆怅之情的两句是“ , 。 ” (6)自居易琵琶行 中描写乐曲激越的两句是“ , 。 ”(7)荀子劝学 运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最后得出了“ , 。 ”结论。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21 分)四

13、季歌铁凝一一个青年和一个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春天的黄昏。 黄昏和春天使北方的公园变得滋润了,今天姑娘第一次想拥有一只长椅,一只安放在僻静角落的空椅子。于是她明白:她开始恋爱了。 青年忽然丢下她跑起来,原来不 远处正有一只刚空下来的椅子。他比另一对男女抢先一步占住它,冲她招手。她也跑起来,心中赞叹他的敏捷。 青年掏出一袋杏脯递给姑娘。姑娘微微 红了脸:“ 你怎么知道我爱吃杏脯?我们才认识十天。 ” “可知道 和十天之间不一定有必然 联系。 ” 和有些人,你就是相处半辈子也不明白彼此是怎么回事,你们只能站在一个 层次上对话;而和另一种人,只消互相看上一眼,就全明白了。比如认识你,我觉得比十天要久

14、 远得多。我甚至 觉得上帝所以 创造了你,正是因为世上存在着我。” 他那低沉的声音像一股股暖流包容着她。当天色终于遮蔽了他们彼此的视线,她才 侧过头看了他一眼。他那俊美的侧面使她一阵心跳。“能看见我吗? ”他问。 “看得见。 ” 他握住她的手。她想起一个 诗句:“ 她在五月就挥霍了她的夏季。 ” 二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夏天的黄昏。 - 6 -他们在老地方坐下。没有什么特 别,就像大多数 认识许久的青年和姑娘幽会一 样。 当天色模糊了他和她的视线时,姑娘握住青年的手: “我要告诉你一件事。 ” 他腾出一只手,抚摸着她的手背。 “我爱过一个人。 ”她说。 “哦。 ”他尽量不在意地问, “什么时候?”“十二岁的时候。 ” 黑暗中他笑了。 “他是我们班长,有一次他病了三天没上学,我 还给他写过 一封信。 ” “写了点什么?” 他几乎是快活地问。 “唔,关于希望他好好养病什么的, 还说我们都很想他。其实,是我想他。 ” “他现在做什么?”“火车司机。和我 们语文课代表结婚了。 ” 青年抱住姑娘,抱得很紧,很开心。 “我真爱你。 ”他对着她的耳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