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98299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txt 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陈寅恪先生()是享名中外的史学大师,历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寅恪先生祖籍江西修水,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父陈三立,出身进士,随宝箴任推行维新诸政甚力。戊戌政变,父子均革职。6 N, P; 0 Y W% x/ A2 W陈先生自幼聪颖好学,有惊人的记忆力。继承家学,博览群书。先后游学东西洋十余年,从名师问业,身通二十多种中外古今语文。他留心各国政治社会嬗变情况,深感我国学术落后,立志建立以中国为本位的东方学,写出高水

2、平的“中国通史”和“中国历史的教训”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尤以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给我国造成惨重破坏,先生琐尾流离,书稿毁佚,心身俱瘁,遂致失明。先生的学识与怀抱,终未得到应有的发挥。但只就已印行的著作,如陈寅恪文集七种(寒柳堂集附诗存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柳如是别传 )而言,在史学上的贡献,就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划时代的。至于所开拓的研究领域和指出的发展方向,广阔而明通,更为难能可贵。 R+ R- y6 t3 _现就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略述个人粗浅体会:% a v Z8 Q ? h) O) b! F 5 f4

3、 i o0 B. a+ v% 9 |0 K7 7 i& q一、崇高的爱国思想: + y G% , s5 v0 Y! 5 X: u+ m7 V7 D- o3 W, # X2 v& I% X9 Z7 w- M8 Z2 N3 j& Z一、读书以明治乱。陈寅恪先生生当前清末世,内败,外患日逼,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先生尚在少年,即欲广涉载籍,寻求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6 I q1 J* O( A4 ?5 y( r, C n K二、为国存史。先生留学国外,看到世界学术潮流的趋向,回顾我国自古许多学者,其心意中有一共同观念,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 。深以当时(二二十年代) “全国大学未必有人焉,能授本国通

4、史,或一代专史,而胜任愉快者”为虑;而以日本“以三十年来学术锐进之故,其关于吾国历史之著作,非复国人所能追步”为耻(陈寅恪文集之三页。以下简作“文集三” ) 。年,先生北大学院己巳史学毕业生赠言诗云:1 t0 F. _( b+ |/ ( O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鲁连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浦江清清华国日记页)3 , u4 _+ n4 P( B- p; J 心情十分沉重,态度非常坚决。- h u0 z2 G! K4 6 X5 l7 j三、却聘归国。先生多年留学在外,在年从德国发回的寄妹书中说:- t( j5 4 c

5、( W7 g2 ?* Y我现在必需之书甚多,若不得之,则不能求学。我之久在外国,一半因外国图书馆藏有此项书籍,一归中国,非但不能再研究,并将初着手之学亦弃之矣。我现甚欲筹得一宗巨款购书,购就即归国。此款此时何能得,只可空想,岂不可怜!(文集三页)5 f6 H b ; b0 ?适在此时,得知哈佛大学得到一笔巨额捐款,有意请先生担任讲座,薪金很高,每四年还给连家属回国一趟的川资的待遇。这正可解决缺钱缺书等困难,可是先生却说:“我不想再到哈佛,我对美国留恋的只是波士顿中国饭馆醉香楼的龙虾。 ”& u8 o t+ G! B; 5 g5 r不久,先生接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聘请。当时先生提出两个条件:仍要留

6、欧一年继续研究,要求清华购买必要的外版图书(据当时研究院主任、先生推荐人吴宓教授后来面告) 。结果,先生代研究院选购了一批最基本的图书,满怀壮志,于年月来到清华,就任教授之职。6 j1 T9 |2 S+ i L: P( F四、开辟新境。先生初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每周为全院学生讲授“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 ,使国内有志研究国学的青年了解世界学术现状,一破抱残守缺的旧习。同时,先生开设五项学科,为指导研究范围: p4 e* y$ t7 G9 h! U 7 Q ! 年历学:中国古代闰朔、日月食之类;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比较研究;摩尼教经典与回纥文译本之研究;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梵文、巴

7、利文、藏文、回纥文及中央亚细亚文诸文字译文与中文(慧按:指汉文)译本比较研究;蒙古、满洲之书籍及碑志与历史有关系者之研究。/ B. c* g5 c5 n8 a1 H- Y5 T6 q次年春季,每周加授“梵文”一次。: v: 9 A) g3 G, O2 b据当时先生的助教,原东南大学英文系毕业生浦江清教授回忆:0 * Z# D D9 O y W* G时陈先生研究东方学,授佛经考订方面功课。我帮助他编了一本梵文文法,又习满洲文,为清华购买满文书籍。公余我补习法、德文,旁听功课。在研究院作事两年,得益不少,国学书籍也是在那时研读的。 (浦江清前书页)8 p( f0 - N$ I2 W l* G# ?

8、后来浦先生在伦敦,还为清华选购了不少难得的东方语言文学方面的书籍。4 D0 9 C( e w0 ?, Q& b/ e; P凡此种种,不难看出陈先生在谋求我国学术独立的爱国思想推动下,归国初期开创的新局面。( M( c1 j3 V, u; n$ C6 q( a+ h+ E7 D- A+ F: ?! R. W1 q& v 二、深厚的学术基础& k1 4 j6 Y8 F& # O! Y4 r7 a/ ?) k6 - R, j; b& K, I; E% o6 X一、精研经学、小学。大家知道陈先生是晋至唐史专家,先生曾多次声明“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其实这本是对不善于利用古书的人有感而发的,后来又因精

9、力所限不能兼及。据先生表弟兼同学的俞大维先生讲:* : U0 d# l+ p我们这一代的普通念书的人,不过能背诵四书 、 诗经 、 左传等书。寅恪先生则不然,他对十三经不但大部分能背诵,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因此, 皇清经解及续皇清经解 ,成了他经常看读的书。/ |- E0 b3 ! w还写道:5 u( % | K: Z9 y z: R. q9 c. V他常说:“读书须先识字。 ”因是,他幼年对于说文与高邮王氏父子训诂之学,曾用过一番苦功。2 ( o0 Z! f& q& q俞先生还简略地叙述陈先生对诸经的评价(均见俞著谈陈寅恪先生 ) 。2 E6 Y, G; L Z/ h+ % O& 二、博览群

10、书。先生家富藏书,父、母(俞明诗)都能诗文。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甚深。即“欲纵观所未见之书” ,十几岁时已读钱谦益楞严经蒙钞 ,小说弹词也无所不看。举凡四部、三藏之典籍,能找到的,无不披览。9 D1 a5 J! t5 L8 w& Y三、精于抉择。及到国外,眼界更加开阔,读书更加勤奋。但不赶时髦,善于抉择。毛子水教授记述先生年在柏林一件读书故事:/ m * O. C; |$ R有一天,我到他的住处看他。他正伏案读的古英语文法 。我以当时在德国已有较好的书,因问他为什么费工夫读这样一部老书。他说:正因为它老的缘故。我过后一想,这并不是戏言。无论哪一种学问,都有几部好的老书。在许多地方后来的人自然有说

11、得更好的,但有许多地方,老书因出自大家手笔,虽然过了好多年,想法和说法,都有可以发人深思处。 (见毛著记陈寅恪先生 )* L* # k/ W( I/ n: z% a; s3 E6 r( L 先生是“读书不肯为人忙”的。- s; t3 C6 F4 G. b0 四、多识古今语文。我国历史绵长,土地广阔。国内有许多民族,对外接触的民族也很多。近代东方学已成为世界性的学问。只通汉文汉语,就很难跟上时代,也很难弄清祖国历史。先生对历史语言学下过功夫。于汉语文之外,还通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梵文、巴利文、藏文、西夏文、蒙文、满文、新疆的现代语言和古代语言、伊朗古代语言、古希伯来语等等二十几种语言。

12、这就使先生治史有左右逢源之乐。3 m2 V7 H4 S. o+ j9 G; B. 佛教对我国历史文化有重大影响。汉译佛经卷帙浩繁,流传既久,后世国人由于不通原文或其他种语言译本,对汉译佛典原意,常常发生误解。如金刚经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佛经,先生“偶取金刚经对勘一过,其注解自晋唐至俞曲园止,其间数十百家,误解不知其数” 。先生认为“除印度、西域外国人外,中国人则晋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其余多是望文生义” (文集三页一) 。0 X4 S; F v8 a0 R$ K# A t L u又如文学史家郑振铎教授对中国戏文起源问题有过七八年以上的探讨,觉得是印度输入的,但找不到可靠的文字线索,难下结论。后来听到

13、在戏文发源地温州不远处的古寺内发见古老梵文写本,经陈先生辨明是印度著名剧本梭康特拉 ,久悬不决的疑问才有了惬心的答案。明清史专家郑天挺教授抗战时在蒙自推求康藏地望与对音,写成文章,经罗常培教授请先生审正后发表。凡此种种,都使受益者铭记不忘。( A1 v0 S O9 R+ k. w: s+ Z. w p8 N( a$ - 4 L$ T Q8 W6 ?. R L% L. Q三、高明的通识 7 q9 ?9 & A1 H I5 H7 q; v( _ y8 x4 x, G A. R# n0 , q( m, - f陈先生高文卓识,为学者所尊仰,以浅见所及,约有数端:- g/ J% r7 t6 e1 s-

14、u, g, k4 j3 N一、史观。先生未尝标明所持史观属于何派。自谓“平生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 (文集一页) 。又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文集三页) 。可说是先生的明志宣言。4 F# _5 & B) 6 O先生研究历史,很重视思想意识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关于清末光绪间学术风气,先生在年曾指出:9 d* v4 u( g0 P9 8 , S1 V1 k治经颇尚公羊春秋;乙部之学,则喜谈西北史地。后来今文公羊之学,递演为改制疑古。流风所被,与近四十年间,变幻之政治,浪漫之文学,殊有连系。此稍习国闻之士所能知者也。西北史地以较为朴学之故,似不及今文经学

15、流被之深广。惟默察当今大势,吾国将来必循汉唐之轨辙,倾其全力经营西北,则可以无疑。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 (文集一页)1 ; i. h i4 o$ 6 W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又说:$ N/ m2 w/ K4 x% - U.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 (慧按:三纲谓君臣、父子、夫妇;六纪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 )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托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国古来亦尝有悖三纲、违六纪、无父无君之说,如释迦牟尼外来之教者矣。然佛教流传播衍盛昌于中土,而中土历世遗留纲纪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者,其说所依托之社会经济制度未尝根本变迁,故犹能借之以为寄命之地也。: w. e. f) C1 r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慧按:此作发表于年) ,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