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98216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陈十四夫人这部神话,主要情节讲的是正直、善良、机智、义勇的陈十四和罪恶累累的南蛇之间的复杂、惊险的斗争。 为了揭开这个神话的根源,开头想翻一下古代人类与蛇的帐本。 一 陈十四夫人这个神话的影子似乎源于太古之世。 这个神话源于闽北。闽本人种名,非地名- 说文:闽,东越蛇种也。人种出自蛇,近乎荒诞怪论,不足为信,其实这里说的蛇种是指远古人类以蛇作为图腾来标志自己的部落而言。 南方卑湿。气温很适宜蛇类繁衍。远古之世。这一丘陵山地的原始森林里。由于原始人与大蛇巧妙周旋或英勇搏斗。从而产生了不少人与蛇类斗争的可歌可泣的神话。这似乎是陈十四夫人的最初由来。 关于崇拜蛇图腾的传说,

2、即使在文明社会里,也往往会看出许多的蛮性的遗留来的。直到近代 福建某些地区;还有奉祀蛇王的土俗。浙南农村里,有些老太婆见到屋边的蛇。不敢惊扰它。反而恭恭敬敬地燃香焚烛。烧纸马。嘴里念念有词将其送走;可笑的是这一带农村,每逢天灾人祸时。住房周围发现蛇。老人们往往认为是蛇妖在作崇;如果某处深山洞穴里发现蛇类。有些人总会联想起蛇精来。 无独有偶是这些事例都是屡见于浙闽两省交界处,与陈十四除蛇的地域环境都相符合。 然而神话涉及蛇与蛇斗争的故事。不仅仅是闽越一地。在大荒之世。比比皆是。后世儒家虽将不少神话改作正史。但仍可在儒家著作的字里行间透出其片段。如孟子里就记载着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

3、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可见那时。洪水泛滥。毒蛇纵横。原始人处境够险恶的了。在我国古籍山海经里。涉及人蛇之争的神话也不在少数。如大咸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毫。其音如鼓析。据说这种蛇长达百来丈。更有甚者。如于毋逢之山。是有火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还有更大的是: 巴蛇吞象。三岁出其骨?quot; 象这种巨蛇。有的动则驱云降旱。伏则摄人啖尸。即使侥幸不被吞掉。也会干竭身亡。有的尽至潜伏湖底。动则掀风腾浪。吞下巨象。三年才慢慢吐出骨来。象这样的巨蛇。盘踞大地。对生产力低下的原始人说来,当然只有对其退避三舍。敬而远之,不得不将它作为超自然的神灵来顶礼膜拜,祈求蛇神消灾

4、降福。关于蛇的神话传说。后世也不少见,如秦惠王时金牛岭的大蛇挡道伤害生灵 ;汉灵帝建宁二年四月望,帝御温德殿。梁上飞下大青蛇,帝惊倒;东越国将乐县山洞中的大蛇。装神托梦。强索童男童女;梁武帝时毒蛇化皇后;唐朝传奇白蛇传里的蛇精,还有不少传说里涉及蛇郎等等。 事物是相对的。据说秦桧府里也有好人,蛇类里也不乏好的。有些地方还有养家蛇捉老鼠的习俗;巴西人家里普遍养着大蟒蛇当保姆。照料小孩;神话白蛇传里的白蛇。青蛇化人与许仙卿卿我我。形影不离,尽管蛇类怎样善良多情,而一床锦被难遮丑 古往今来。蛇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谈虎色变,不寒而栗。如许仙惊蛇,杯弓蛇影。就是前者见形丧生。后者疑影成病;还有一朝被蛇咬

5、,十年怕井绳。打蛇不死变蛇精。肓眼蝮蛇咬死人;骂人心怀为 豺狼成性,蛇蝎其心、南蛇精 ;闻到恶臭称烂蛇臭;被恶人缠着叫烂蛇缠等等。不胜枚举。从上面所举事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蛇的印象是怕得要命 ,恨之入骨。 强中还有强中手,辣蓼还有辣蓼虫 ,蛇虽恶毒可怕,然而原始人通过了大胆的幻想,创造了反抗恶势力的英雄羿,他雄风勃勃,在洞庭湖射杀巴蛇 ,为民除了大害。据说后来人们把巨蟒的骨捞起来,竟堆成一座山陵,名为巴陵;(11)还有夸父威胁群邪,两耳挂着缩颈伸舌的黄蛇,两手握着蠢蠢欲动的黄蛇。大有视蛇如黄鳝,蚯蚓耳;(12)秦惠王时,有五丁送五个美女进蜀。路遇巨蟒进洞。五丁为民除害,奋勇拔尾,蛇虽拉出而大山

6、崩倒。五丁为民献出了生命(13)。 可见尽管蛇多么狠毒厉害,然而终究还是人制伏了蛇。 神话是最富于教育意义的,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那种顶天立地,驱邪扶正的雄风壮举,古往今来,都在潜移默化地鼓舞着一代代的人们。 这些神威赫赫的伏蛇英雄,是否可说是陈十四斗蛇的影子呢? 二 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后,就产生了两幅鲜明的阶级对立的长轴画面。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的画面面;一同是表现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另一幅是表现被统治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的饥寒交迫,惨绝人寰的图象,广大的被压迫者在那种暗无天日。孽海无边的社会里,他们是多么希望有大智大勇理想的反抗的神再现,象羿、夸父、刑天一样的神的再生,站在自已的一面,用他们的神力

7、。为战天斗地,为人民兴冤雪仇,伸张正义,因之春秋秦汉以后。就陆续出现了不少类似除蛇的神话,如孙叔敖杀两头蛇(14)。刘邦芒砀山斩蛇等等。其中较有名的数东晋干宝撰的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的神话。据史书记载,这段时间早有了口头文学。多半是有说有唱的。面且往往以唱为主。 (15)三国时曹植在邯郸淳面前,背诵俳优小说(16)。在离汉末仅几十年的干宝在李寄一文末尾写道:歌谣至今存焉。(17)至今与过去相对。有过去才有至今,不言而喻。李寄这则神话,早在东晋以前,民间就以歌谣的形式在广泛传播了,钟老在晚清改良派学者的民间文学见解一文中指出:在封建社会里,一方面广大的人民群众自然要从过去传统的神话、传说里去接受英

8、雄的感受,英雄的感发并借以丰富自已的文化知识(18),由于晋世处于五胡乱华之际。内忧外患,导致 一片残山并剩水。年年龙争虎斗 的动荡局面,国家多难,民不聊生,民间是多么希望有救民于火炕的英雄出现啊!大约基于这一原因,这则优美悲壮,感人肺腑的歌谣,触发了酷喜搜神的干宝的感时怀古 之情;于是他就如获至宝似地把李寄这首英雄的歌谣,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改写收进搜神记里去。深刻地嘲笑了那班位极人臣,名列朝堂的所谓王公大臣,还不如一个两袖侠风的布衣少女。 晋的南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动之一。也是文学史上最大的变动之一。(19)其变动原因,是由于朝败,导致五胡乱华造成不少衣冠之士 避乱南迁。也就在这个动乱时期,

9、有可能使李寄这个神话随着南迁人群。传入闽越。在浙、闽边界流传开来。 这则动人心魄的神话,古往今来一直鼓舞着人们的除暴扶正的斗志。后世的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书。都汇集着这则感心的故事,近代还有人将其改编成童话童女箭,(20)传之于世。 水有源,树有根、一个神话的形成。都有其曲折复杂的社会根源。李寄这个神话故事,就是陈十四夫人的雏形。 三 口头文学的变动性是很大的。例如孟姜女,最早记载见于春秋左氏传,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9 年),齐候出兵攻打莒国,将军杞梁战死。杞梁妻 拒绝郊吊。就这么三言两语的记载。可在民间经不断加工改编,演绎成篇,历朝变动很大,隋唐之前,变为孟仲姿(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

10、连故事的人物姓名,事件皆面目全非了。神话白蛇传出是如此。从故事的萌芽至成型。都起了较大的变化。陈十四夫人也不例外,从东晋干宝撰搜神记年,历经南北朝至唐末宋初。先后数百年。这个神话经民间不断的移花接术。整枝添叶,故事更趋丰满完整,惊奇曲折,悲壮憾人,故事情节起了大突变,主题也更深了。由李寄故事的一条蛇,演变成雌雄两南蛇,李寄也被易名为陈十四,关于李寄的易名,其间有一个有趣的插曲。 自始皇名政,秦避其讳,改正月为 征月后(21 ),历朝统治者,都 纷纷仿效 避讳。如唐宪宗元和时韦绶罢侍读。绶好谐戏,兼通人间小说。(22 )因唐太宗名李世民,故文中的民字给改成 人字。可见统治者对避讳的讲究了。据说唐

11、末一个皇帝登基时。一天一个老汉正在讲李寄除蛇的故事,他讲?quot;李寄又名李十四刚说到这里,恰被路过的衙役听到。便大喊一声道: 该死狗头,胆敢冒犯当今万岁龙讳!说着就要捆绑他见官法办。老汉机灵,连忙一面赔罪,一面向衙役贿银,一场风波才告平息。衙役走后,老汉怒火火地道:当今的姓不好讲,那么陈旧的总好讲,我就让李寄姓陈后主的陈吧!打这后,人们就叫李寄为陈十四。 通过这个传说。我们可以看到那班深居龙楼凤阁,锦衣玉食的唐王朝的主子们的统治之网,笼罩得是多么阴森恐怖啊!爪牙遍天下。他们可以胡作非为,找机寻隙,鱼肉百姓。这使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quot;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的悲惨画面。然

12、而劳动人民,绝非封建王朝的淫威所能屈服。衙役一走。那个老汉灵机一动,来个移花接木,将陈 代李 ,不是照样动听地讲他的故事吗?唐王朝高压统治造成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血泪史,不是比南蛇 更阴险毒辣,更残酷暴戾吗?面对严酷的现实,广大的被压迫者,当然要伸冤雪仇,然而手无寸铁。人们要扬眉吐气,只有借助神话中的陈十四,借古讽今,敲壁震柱来鞭挞、嘲笑,痛击这伙统治者的南蛇精 ,以发泄内心的无限悲愤。也就在这个鸣不平的漫长过程中,被压迫的苦难者,怀着倾尽五湖四海水,洗刷畴昔血泪仇的激情。用汗水,用血泪,用生命塑造了年轻有为,敢于斗天,战地、闯海,大灭神权的少年巾帼英雄陈十四。这个神话,就在这段时间被

13、加工得更加曲折、丰满,悲壮动人了,使它具有较高的民主性,从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政治提出强烈的抗议和控诉。 陈十四是什么朝代人众说纷纭。三教源流、福建通志、铸鼎余闻等说她生于唐大历元年或二年,吴任臣的十国春秋说她是五代闽的人。 至今青田民间还流传着十字山歌(23): 一字一横一朵云, 唐朝出个陈夫人, 夫人庐山传妙法, 遍行天下救万民。 民间鼓词艺人是这样唱的:前朝后汉传说唱,且唱残唐一部书。(25)这个神话中,也有几处提及黄巢造反。所有这些说明,这个神话在唐末已变动很大。 这以后。直至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 1059 年),福建泉州洛阳桥建成后(26),这个神话面貌突变。甚至将陈十四神话嫁接上

14、洛阳桥,把造桥作为神话的历史背景。以观音募化造桥, 弹天柱等故事情节引出陈十四、陈法清、南蛇精等等角色,推波助澜来展开故事。故事的突变。是与宋初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想来不外三方面:一、北宋王朝自 960 年建立。至宋仁宗嘉佑约近百年。当时,官僚、地主竟相兼并田地。弱肉强食,形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 的贫富悬殊局面。造成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尖锐的矛盾,逼使四方农民纷纷起义,酿成继续不断的战火;二、由于辽、西夏的骚乱,边境不宁,民族矛盾有所加深;三、国家财政面临危机:1、官吏逐年猛增。 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 这样势必增加国家财政的负担。2、军费的支出竟占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五。3 、每年要大

15、批物资送给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4、皇室侈靡,大量浪费财富,仁宗时祭一次天地宗庙。竟耗资 一千二百万贯,就这样造成了国家财政的重重危机。 宋初王朝,并不象那些的旧小说所写?quot;风调雨顺,歌舞升平。基于上述三大原因,北宋王朝,特别是仁宗时巳陷入国事多难之秋,难怪宋仁宗不得不哀叹道:大臣日日上殿何益?无一人为国了事者,历史上每逢当权者遭遇危局时。往往一手利用宗教作驯服人民的精神武器。一手玩弄高压手段。加重税收徭役。横征暴敛,盘剥脸民。当时贪官污吏横行。冤案如山。天灾人频繁。人民卖儿鬻女,家破人亡。面临这一逆境,广大的劳苦大众。是多么希望出现几位铁面无私 两袖清风的清官和挽狂澜于既倒的济世英才。针对残酷的现实。浙南闽北一带人民也自然而然地缅怀起唐末以来流传的陈十四夫人。他们对巾帼英雄那种救民于水火。为百姓除妖灭怪,排难解纷的救世伟绩,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当时正值举世瞩目的福建泉州洛阳桥建成。民间便将陈十四夫人的神话附丽上去?quot;桥对人们是一视同仁的,没有贫富尊卑,妇儒长幼之分。大家都让走。它的象征意义。就是让人们化险为夷。跨过大江小河,恶涛巨浪。平安地到达彼岸。人民的愿望是美好的。人们希望陈十四的英风与洛阳桥增辉添彩。酷暑思甘霖,国难怀英豪。正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