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方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98028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方法学科:二年级语文 姓名:王琴敏 单位:大塅镇双红小学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每篇新课文最基本的要求。然后,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朗读课文时存在种种弊病,针对造成这些弊病的成因,我们深度分析,探究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小学生 朗读能力 弊病 成因 提高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是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们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

3、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我校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存在的一些情况,不难发现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 ;2朗读时“唱读” ;3“一字一顿” ,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缺乏感情。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出以下几点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1 学生朗读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容易“多字、漏字” ;2学生预习不充分, 课文读得少,不熟 练;3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导致“唱读” ;4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导致朗读速度过慢, “一字一顿” ;5学生朗读只求速度,不求理解,缺乏感

4、情,品味朗读指导不够。在成因分析的时候,我们觉得许多原因是肯定的,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肯定跟学生读得少,不熟练有关。但是如何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以上成因分析,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意图和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都蕴含文章特定的情景。而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想要学好祖国的汉语言文字绝非易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的情感又是最易于激发的,一旦创设的情境引起了他们情感的共鸣,教学就由被动走向了主动。

5、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3.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4.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 5.经常进行朗读比赛。二、打好朗读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的基本功。即要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是要

6、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就初步形成了读书的能力,等学生形成一定的朗读习惯后,再通过朗读基础训练(包括发音、正音、吐字、发声等训练)、朗读技巧训练( 主要包括停顿、轻重、快慢、语气等四个方面)、朗读节奏训练(主要包括节奏、音高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朗读时能做到正确、流利,初步做到有感情,效果显著。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

7、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 缓的、低沉的, 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 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 。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 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囚歌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

8、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这里要提一点, “打铁还要榔头硬” ,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正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内容,对于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因此,老师有必要作一定的示范, 发挥教师的榜样

9、效应。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到网络上找课文朗读材料,配上插图,一起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学习了运用语气、语速、语调等技巧,还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情感的领悟,积蓄了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心潮澎湃,情 绪激昂,一 读为快。一旦 进入朗读实践时,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传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 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繁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

10、男生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五、注重“评读” ,读中求新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有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 ,

11、 “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评读中,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有助于其对文本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当然,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以求效果的最大化。六、立足理解,品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摹仿入境、 “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七、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每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一句“你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可见,老师的鼓励和赞许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更可点燃他们对朗读方式处理的独到的创造火花。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虽然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