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84924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亚里士多德的讨论中,会运用特别的术语。一开始希腊人对本体论的反思就和其对人的思维和认识能力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语言自身的思考,以及语言后面的本体论的反思,是他们认识的重点。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论的讨论首先在范畴篇中展开。上节课关于四种实体的区分是在两个标准下进行的 said of 和 in。当我们说 S is F 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类概念把放在之中,因此是一个 individual。而能够用来说 s 的 f 则是 universal。关于 in 的讨论比较复杂,不用掌握,但知道 f is in s 很重要的一点,f 不能离开 s 存在,这是本体论上的断定。f 和

2、s 的区别在于 f 在别的东西当中,是属性 non substantial。而不在别的东西当中,是 substantial,即存在不取决于任何不不同于它的东西。这样组合起来有四种实体 said of in eg white, said of not in-eg 人,马(在亚里士多德分类体系中叫 spieces,种或属)not said of in eg 苏格拉底的白,not said of not in-eg 苏格拉底。范畴篇接下来讨论中,前面的区分主要来说明 s is f 这样一个谓述prediction 的时候暗含本体论图景,和 f 两个词项所对应,意指的存在。S is f 这个谓述可以做

3、进一步的分类,即十个范畴,对十个不同问题的回答。通过问题的方式,可以了解主谓陈述揭示对象世界的哪一方面。What it is苏格拉底是白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对应其的谓词应是 substance。还可以问 how it is,严格翻译应该是 what sort of thing it is 要对它的性质加以界定,要对它进行 qualify 对应的谓词 quality。范畴,即 category,后面加个?表示希腊的市场,在市场里面说话(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地方) 。Category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谓词,但亚里士多德不把它作为简单的谓词类型理解,而意指他对世界的理解和分类,存在,in。可以继续把

4、范畴分下去,how much,when,where我们不再继续罗列,大家可以看范畴篇第三章。亚里士多德只在个地方把十个范畴列举出来,另外一个地方是?的第一卷第章。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个范畴叫 what it is,以问题方式提出。而在范畴篇,直接把它叫 substance。我们不把这个问题讲的更加复杂。在亚里士多德的这样一个分类当中,我们已经提到,一个是对语言现象中的不同谓词谓述方式的分类,而在对谓述的回答当中,包含对谓词的分类。与此同时,因为每个谓词都会对应一个外在于语言的being,所以范畴的分类也是对存在的分类,所以这样一个思维方式的分类,比如说从存在到思想再到语言的想法对西方哲学思想是影

5、响很深的,比如康德用个范畴来对人认识世界方式的基本分类。但我们对这十个范畴觉得很陌生,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上面的分法更习惯,似乎更有效。比如对实体和非实体的区别,当我们谈论一个实体的时候,认为本质是它成为实体的理由,而非实体的属性是与事物本质五官的本质,它的改变不会影响我们对实体本质的断定,无论苏格拉底是白的红的在罗马还是雅典,他都还是苏格拉底。另外一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分类是个体和范围。柏拉图在形式理论已经触及,但没有区分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是白。前者是存在人的形式,后者是存在白的形式。苏格拉底分有了它们的形式。但亚里士多德对此作出了区分,一个是 substance 一个是nonsubs

6、tantial(有一个 in 的关系,依存与 substance)这里我们不纠缠细节,因为细节很复杂。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这样一种非实体属性不能脱离实体而存在,比方说,苏格拉德的白,如果我们把它界定为只能在苏格拉底身上发生的性质,不能离开苏格拉底这个特别个体而存在,我们就可以看到 substance 在这里有一个优先性。这是在在个体层面,亚里士多德认识对非实体性质对实体的依赖同样适用于共相。当我们谈论白和人的时候,即使我们接受柏拉图的说法,存在这两种形式,它们在本体论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人优先于白,因为白不能脱离人而存在,或者说白的性质不是人独有的,或者我们不说白,把白换成 pale。这样我们有

7、充分理由断定,苍白不能脱离人而存在。我们回到实范畴的区分,可以思考,苏格拉底对的这种划分是单独谓词的划分,还是对应实体的划分,我们还可以思考,这种划分是不是穷尽性的,如果是的话这种穷尽性也意味对范畴的划分是排他性的,如果我们把一个东西放在实体范畴,就一定不能扔在属性范畴。当然数量可能可以放在两个范畴当中。我们回过来讲最基本的范畴,对于“它是什么”这个最基本问题的回答,比如说,它是人,也可以说它是苏格拉底,两个断定都涉及对它的本质的断定。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苏格拉底是人,这在前面的分类已经提到。在实体范畴下,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两个不同的实体,一个是 primary substance 一个是 seco

8、ndary substance 四分中既不能用来说别的东西,又不存在于别的东西当中的东西才能够满足 primary substance。当我们追问为什么,因为我们说它既不能用来说别的东西,又不存在于别的东西当中,就意味着这个项只能作为我们所有谓述的主语。这个词 substance 是很含混的,有两个基本意思,一个是作为语言上的主词,一个是我们一会会说,是在下面的 underlying other things 比如说站下下面的东西,基础性的,基体:一方面决定事物本质,另一方面是事物发生偶性变化时不变的东西。一个词永远是主词,因为它在事物变化中居于不变的位置,作为不变的主语,一会儿我们引入质料的

9、观点以后,关于它的说法会更清楚一些。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区分中来,这个始终是主词的谓语所对应的项,本体论的东西,ultimate subject 即第一实体,例子是苏格拉底,特别的一个自然物。第二实体只是对第一实体的基本分类,只是断定它是什么,而不会对它的数量,属性作出进一步的划分。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分类中所适用的 genes 和 species.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当中,很重要的讨论是要确定一个个别的生物体它所处的种和属。当然亚里士多德认为种(animal)和属(genes)当中,属比种更有资格成为第二实体。因为,当你说苏格拉底是动物,和苏格拉底是人的时候,后者更能揭示他的本质,

10、更 ontology,更有信息量。这种对语言的分析揭示对世界的分析。但是语言怎么样和世界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在这所要讨论的问题。好,亚里士多德尽管确立个范畴,但它们不是处于对等位置。而是 substance 和其他个范畴区别开来,在它内部进一步区分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这样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基本的逻辑,同时他在范畴篇断言,所有其他的范畴都可以还原到第一实体上来,都是对第一实体的界定。比方说 human being is pale 好像是对第二实体的谓述,但要成立的话,至少要有一个人。man 这个 species 下至少有一个 individual 他有苍白的这个属性,这个谓述才是成立的。

11、我们设想火星上没有任何一个个体有苍白的性质的话,那么这个谓述就不成立了。当然,pale 只是一个,我们还可以把讨论放到 quantity,when,where的讨论中,但会更加复杂。因为给包括很多亚里士多德研究者在内的人的印象,亚里士多德只讨论自然个体和自然个体所具有的种或属作为主语的句子,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把其他东西作为主语,如状态 status,到伦理学的时候我们会进一步展开。但在这里也可以提到,比如说美德或者卓越性,是状态,同时可以作为主语。Virtue is good 亚里士多德自己的例子,如何进行还原,分步,首先把 good 还原到 virtue 上,然后 virtue 本身作为

12、status 必须有基体支撑它,还原到人或者动物上。这里只是向大家提示语言是复杂的,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然后,回到形而上学的讨论当中,亚里士多德主要根据语法上终极主词的性质来断定本体论上的性质。我们还是会有疑惑,这个第一实体 subject 究竟是什么,在他的例子中是很清楚的,是个别的自然物。它是主词没有问题,但一定可以成为本体论中的基础基体么?这个时候我们看他在形而上学中的分析。先讲一下简单的背景,这个名字和亚里士多德很多作品一样,不是自己给予的名字,而是后来的编辑者整理加上.大家很熟悉,它的英文,物理学之后,当然这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编辑上的顺序,我们编完了物理学而接着编的。但更可能的是

13、,作为教育上的顺序,要先学完物理学,再学形而上学这本书的内容。我们不讨论物理学,但还是要介绍一下物理学与我们接下来讨论相关的一些内容。亚里士多德所界定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变的而又不可分事物,上节课对知识的介绍已经说过。而在他对可变事物的研究中,又只是着重关注事物的变化。当然这是要回应一个古老的争论,柏拉图眼中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事物处在不停的流变当中,谈论一个静止不动不变的事物是没有意义。另外一个说法,巴门尼德对本体论的奠基性著作认为,being 始终是一,不可能是 nonbeing,not being 但我们对运动变化描述的时候,苏格拉底从脸色苍白变红润,我们会问在这个变化时候他是脸色红润么?

14、他不是。但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后,他就是脸色红润的。这里有一个从不是到是的变化过程,当然同时也有一个从是到不是的变化过程,亚里士多德从是脸色苍白变成不是脸色苍白的。而这在巴门尼德看来,这是我们思维不能把握和理解的,因为违背了同一律的断定 a 就是 a.亚里士多德试图解决这样一个困难,他强调我们在描述变化的时候,同时要描述事物中变化的要素和不变的要素。如果只有变化实际上就是没有变化。比方说我们在描述位移的时候必须选定一个预先参照的点,来确定后来的元素。在描述性质变化的时候,虽然不是那么明显,但也可以理解,当苏格拉底从白变成红的过程中所有东西都改变了,那么我们就无法断定,红的这个人就是原来白的那个苏格

15、拉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印证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再通过他的自然的观察确定这一点,事物运动变化是由变和不变的个要素构成。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基体。在范畴篇中讨论主要是它的含义,在物理学中主要揭示它在物理学中的意义。Underlying subject最好不要翻译成主体,因为近代哲学把主体看作认识主体,而亚里士多德的这个主体放在认识论的框架内恰好是我们所的客体,所以最好把它称作基体。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的讨论中,我们如何断定一个事物变化和不变的要素。很简单的,比如苏格拉底从是白的变成是红的,变化是的白和红的性质,不变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似乎可以作为承载这个变化的主体。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性质

16、变化是和主体生灭变化类似的。什么是主体生灭变化?我们说苏格拉底 is alive 变成苏格拉底 is death.苏格拉底从生变成了死,或者从存在变成了不存在,那么在这样一个变化的当中,是不是有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呢?同样,我们可以把苏格拉底出生或者被怀上的过程看作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呢?如果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在巴门尼德看来,也是不可能。因为在这,我们依然在讲思维不能接受的从到非的一种变化,那么在这样一个讨论当中,亚里士多德才引入了质料和形式的区分。当然这个形式,他认为,苏格拉底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当中,他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个形式是什么我们后面再讨论。这个形式不再是规定着苏格拉底是白的这样一种性质,而是规定者苏格拉底之为苏格拉底的性质。当然,我们认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仍然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质料。那么这个质料,按照我们今天的讲法,尘归尘,土归土,苏格拉底死后他的身体火化回到自然的循环当中,这样作为物质的量是不变的。当然这不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不认为有任何量的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