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讨论法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意义与运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83335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讨论法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意义与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讨论法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意义与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讨论法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意义与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讨论法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意义与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讨论法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意义与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讨论法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意义与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讨论法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意义与运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讨论法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意义与运用石室天府中学 聂启兴 摘要:当前,注重学生合作探究、以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代替教师“一言堂”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理解存在偏差,对讨论法缺乏理性深入思考,致使部分高中语文课堂讨论流于浮华、浮躁、浮浅之弊端,表面热闹而实际收效甚微;也有一些教师因此否定讨论法,否定教学互动、否定合作探究,不敢或不愿大胆采用讨论法,甚至对新课改存在疑惑,认为还是传统的经验管用些。本文着重从讨论法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增强其课堂实效性方面谈谈我的个人感悟。关键词:讨论法;高中;语文;课堂;新课改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并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日趋理

2、性地健康地发展,教师们也多由以前的“满堂灌”转化为关注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上来。这是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讨论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灵活、热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但是,目前讨论法在教师中尚存在颇多争议。有的老师不敢运用它,觉得难以驾驭,事倍功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讨论法呢?讨论法有什么意义和好处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讨论能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谁也不能做旁观者。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考,自己的体验、判断能迅速及时地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兴趣,

3、调动他们参与,这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例如,学习曹禺雷雨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周朴园对梅侍萍真的就一点感情也没有吗?可是为什么显出如此绝情?剧末梅侍萍说的“(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侍萍因何欲言又止?学生很容易兴味盎然。(二)促思增能,培养分析创造力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而讨论法能促进他们思考分析。学生们为了在交流中有2良好的表现,往往更加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运用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知识积累,分析判断,冥思苦想。而在交流中,同伴的新的思想观点,又进一步点燃其思考的激情,让他们去发现、探索、思考。比如,

4、在教学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时,有学生提出,后来荆轲与秦王展开追逐、搏斗时,秦舞阳到哪里去了?文中怎么没有一点交代?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他们得出结论:“秦舞阳后面的表现,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故司马迁略去不写。如果硬要探究,可能就是吓到在地,或者在一旁瑟瑟发抖之类。 ”又如:我在教学司马迁的鸿门宴一文,有学生提出:“当刘邦逃席后,范增摔玉,这时再打过去都还不算迟啊,为什么就说决定了胜负呢?”这时,让他们讨论,便能得出一个结论:性格决定命运,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的项羽,不可能对当时形势有更加理性判断。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时,通过学生对陶潜隐居在今天是否仍值得提倡这一问题,学生得出结论:在今天的条件下,

5、我们不能都向陶潜,而应该大胆推销自己,积极进取,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三)及时反馈,提高教学针对性讨论法能较好地照顾学生的新发现、独到的思考,并及时反馈到教师这里来,进而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和不足,发现教学的问题,及时调整方向。当学生们对文本理解出现偏差时,或者对知识把握存在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及时纠正、补充。(四)交流碰撞,培养团结协作习惯学生在讨论探究中产生情感体验,思想碰撞,这一切都依赖于团结协作、并伴随着情感交流而实现的。没有合作就难以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来,没有团结,讨论就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特别是当学生们在讨论中出现相同或相近见解时,

6、便会立即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认同感和欣喜感。而当一些学生遇到疑难或困惑,在小组成员的点拨下豁然开朗时,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感激和亲近的情绪。因此,讨论法能培养学生协作的习惯,增进他们的团结和友谊。通过讨论,交流了思想,融洽了感情,提高了学生们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兼容并接纳他人的胸怀和习惯。(五)畅所欲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班级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但公开集体发言的机会还是很有限的,因而学生们往往显得口讷,缺乏活力,而3讨论法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分组讨论中,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在表达中修正,在修正中表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讨论,很多原本性格内向的学

7、生变得活跃起来,变得健谈起来。因此,长时间坚持运用课堂讨论法,必能对提高学生表达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是不是只要采用讨论法,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呢?事实上,和其他教学手段一样,讨论法也有其注意要领,并且教师使用时必须从课堂和学生实际出发。讨论法如果把握不好,不但收不到教师期待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学生乱成一团,毫无收获。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养成懒惰、浮躁、态度不严肃等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一) 、科学合理组建讨论小组分组很重要。科学的分组,应该是人员搭配合理。学生性格多种多样,能力参差不齐,有善于深度思考的,有偏重感性认识的;有富于创造的,有喜欢借鉴学习

8、的;有乐于表达的,有相对腼腆羞涩的。教师在分组时,须对“学生资源”宏观整合,优势互补,让各组都能讨论起来,让人人都能活跃起来。对个别缺乏“火种”的“讨论贫困组” ,要调动优秀人才进行“援助” 。而当前的不少课堂讨论,分组往往顺应座位“天然生成” ,顺其自然,而编座位时没有考虑到课堂讨论需要。这样,有的小组争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有的小组则群龙无首,冷冷清清,收获寥寥。(二) 、合理设置讨论问题讨论要有质量,首先是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是齐前提,是方向。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拿来讨论半天,为讨论而讨论,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养成学生坏习惯,败坏课堂风气。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1.问题要能体现教

9、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想,首先是那些体现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那些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最具有讨论价值。如失街亭一课,诸葛亮究竟该不该斩马谡?这一类问题对于学生了解诸葛亮性格、深入了解文章内容能产生推动作用。反之,对那些不能突破重难点的问题还提出来“讨论” ,自然是毫无实际意义,并且使课堂效率低下。例如教学巴金小狗包弟时,讨论“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等问题时,就能达到教学目标。从我听课的情况来看,有的老师纯粹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只是活跃课堂气氛,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例如:有的老师来组织学生讨论“小狗被送走后,可能会怎样死” ,4这样

10、的讨论有意义吗?能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吗?2.教师应该选取能激发和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些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促进他们积极动脑。学生们接到问题后,分析、论证,研究、讨论,思维一下子动起来了,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在讨论中,他们的发言的欲望很高,激情澎湃,思想和思想碰撞,观点与观点交锋,教学目标水到渠成地完成。反之,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需要思考,或者不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学生们勉强“做讨论状” ,实在没有多少讨论的必要和价值。如一次研究课上,某教师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利用精美的课件、师生一起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本内容后,随即出示问题:烛之武说退了秦军了吗?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请同学

11、们分小组讨论解决。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实际上大家早就有了答案,无非一起来表演一下,这样的讨论太低龄化,对高中生自然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3.问题难易适度。 如果难度太小,学生不思考或略加思索就能得出结论,自然无需讨论。同样,难度大的问题不宜让学生讨论。教师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们虽然勉强讨论,但难以有什么成果,而且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挫伤学生思考、讨论学习的积极性。如有位教师让学生讨论“李白蜀道难一文的主旨到底是什么?” ;“李商隐锦瑟一文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这些目前在学术界尚且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必要全部弄得明明白白,何况学生因为不知道两位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寓

12、意和情感,更没有诗人那种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虽经讨论,仍不知道如何做答。像这样刻意追求讨论问题的难度,反而会因问题的艰深而使学生望而却步、不知所措。4.问题数量适量。一堂课中,用于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教师精挑细选的,能激活课堂,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对问题不加筛选,过多的抛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学生自然会应接不暇, “乱花渐欲迷人眼” ,产生厌倦感和思维惰性。于是胡乱地敷衍应付一番,教室里热热闹闹,却没有思考,没有交流,没有对话。(三) 、精心捕捉讨论机会讨论应该用在什么时候?简单地说,就是应该用在最有必要讨论的时候,用在“非讨论不可”的时候。

13、1.先思考后讨论。讨论是一种合作交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首先独立5思考,对问题有一定认识和见解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措手不及,可能出现讨论冷场、中断,或者讨论质量低下。而且,一些学生可能自己不动脑筋,等着别人给他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结论,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学生懒惰、依赖性强的毛病。2.讨论应安排在学生产生困惑时。学生大面积产生困惑,都急于想知道结论,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思考的动机、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很强烈。此时安排他们讨论,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当我们教学完第一课时,学生们已对刘兰芝的美貌和才艺以及修养有了充分了解,对其无辜被休的遭遇也深表同情时,好多学

14、生不解的是:焦母为什么执意要驱遣兰芝?这时,让他们结合文本内容思考,如婆婆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有可能她仗着自己多才多艺,对婆婆在态度上欠恭敬,有时可能会有点“我行我素” ;另外,婆婆自身也有问题,如心胸不宽广等等。学生困惑时安排他们讨论,能迅速引燃他们思维的火焰,收到很好的效果。3.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把握时机。有些问题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挈全课、激活课堂作用的,这样的问题适合放在课首。有的问题需要之前做出大量铺垫式的介绍或引入,学生才能认识到的,这样的问题适合放在课中。还有一些问题,属于对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属于整堂课中心的深化,这样的课宜放在最后。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

15、,只有当学生知道时代背景、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原因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有可能去讨论别里科夫有没有值得同情的一面。所以这个讨论只能安排在后半段,不可能安排在前半段或者中间半段。总之课堂讨论的时机是根据教学实际来决定,老师灵活安排。例如,当我讲到项链中的马蒂尔德有“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时,下面的同学小声说“虚荣之心人人有之” ,我抓住这个机会并马上调整策略,临时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围绕“本课的主旨”发表看法,通过讨论,同学们最后认为本文应该是反映了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心酸与不幸,以及人生命运是反常和难以预料的。学生从中经历了一场关于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和心灵的洗礼,将给学生发展的轨迹带来不可估量的动力

16、与鞭策(四) 、教师精当指导点评讨论法固然要充分体现课堂民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毕竟是不够成熟的,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可袖手旁观,不闻不问,而应或点拨,或调控,或总结,对课堂讨论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引领作用。61.营造氛围,鼓励放开。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和鼓励学生多维解读,个性化解读,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解、对传统观点质疑甚至挑战。舍弃条条框框,让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放得开。2.及时引导,随时调控。鼓励学生相对自由的思考和讨论,并不是漫无边际,信马由缰,放任自流,而是要我们的教师随时对讨论驾驭、调控。当有的学生觉得信心不足,不敢“越雷池一步”时,教师要提出鼓励,激励他们努力超前走;当有的学生过于强势,把自己意见强加于同学、不善于接受别人意见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当有的学生有了讨论成果,或者取得阶段性的进步时,教师要给予赞美或肯定。另外,有时学生讨论偏离了主题,甚至谈论一些与教学内容毫不沾边的东西,这时,教师就要艺术地进行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