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邓言思)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83100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邓言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邓言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邓言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邓言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邓言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邓言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邓言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邓言思【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需要教师始终关注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实际效果。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关键词】朗读 方法 准备 指导 展示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阅读能使人获得古今

2、中外涉及各门学科、各种领域的知识、信息,开拓视野:阅读能启迪人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阅读能提高写作、会话能力,开发智力。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终身教育的提出,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朗读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朗读,就是用清新明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的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朗读,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自信,开发潜力,增强记忆。突破性格障碍,掌握语言技巧,掌握有效沟通,巧妙表达的口才,在大庭广众中,轻松体现你的睿智高雅,轻松走上事业成功

3、之路。鉴于此,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的训练,但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个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 10 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下,每月讲评一次,学期末对优胜者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那么,诵读能力如何培养呢?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诵

4、读方法是, “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 ”这种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课前预习时要读,这里姑且称为“预读”,要求“声出口,笔在手”。但值得提及的是,诵读课文不是简单的开口就念,而要与认、辨、疏的功夫相结合。认、辨、疏即注音、辨字疏句,方法是拼音注在字头上;辨字与释词统一在一种常规格式里;疏通课文中有关句子,做到文章的意思能大致理解。当然,在预读阶段,需要“发疑”,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一致看法。高明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当作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课文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因为只有生“疑”,才能有“悟”,朱熹云:“大疑则大悟,小

5、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发疑在预读中的重要性。 (二)课上要读,这就可采用朱自清先生的诵读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跟上教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教师范读,可主读全篇2或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要学生根据范读自己去读,去体会文章的思想。 (三)课文讲解之后,依然需要诵读,学生独立进行,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声音、章句、层次、中心、义理、感情、神韵、训诂都容易融会贯通而达到进一步的理解。 (四)课后,还要鼓励学生去多读、反复读,从而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论化和感情化、艺术性与表演性的处理。

6、课后读的对象,可以是课上的讲练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教师要争取做到把精彩的时文和中外名著有的放矢的介绍给学生去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为说话和写作服务。疯狂,本意发疯,比喻猖狂,属贬义词,但在这里却作褒义,用来形容一个人放声朗读,达到陶醉、忘我,甚至痴狂的地步。疯狂朗读其核心思想是用高声朗读的方式,促使自我以一种专心致志的状态来理解课文,层层品味,熟背内容,吸精取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

7、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笔者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可行的方法: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一)把好

8、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 ,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

9、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二)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 ,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3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

10、。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一)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 “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 “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三)技巧指导

11、,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

12、激起朗读的欲望, “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优秀学生的范读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最好榜样。如我班姚思佳在市组织的交通安全知识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曾静在市组织的讲故事比赛了获得二等奖,这些学生朗读水平自然是数一数二的。我就为这些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如利用晨读时间,每天专门安排十五分钟,由这些“朗读高手”轮流展示课文的朗读,有时也请这些同学带领全班朗读。在优秀同学的带领下,全班有感情朗读的氛围更浓了,其他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当然“朗读高手”涉及的面可以广一些,除了这几个学生,班里其余优秀的学生都可以上,甚至是

13、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此外,我还利用班队课开展美文诵读,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一来,既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更能对其他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自己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比平时更认真了,更专注了,读得也更好了。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在实践中,这种疯狂的朗读方法

14、特别适用于要求背诵的课文当中,不仅形4式新颖,而且目标落实,效果极佳。一、疯狂朗读的理论依据。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高声朗读备受推崇。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背课文,挥洒文章。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切。当代,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每当晨光曦微,就在窗下大声高诵。李阳“疯狂英语”的巨大成功,更是以实践证明,这种“疯狂”读书法的独特魅力。既然英语可以,与英语性质如此相近的语文学科为什么不行?2、从教学系统的角度来看,高声朗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论上, “学生中心论”已经逐步取代“教师中心论”,认为儿童是社会的未来

15、,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发动和维持,全在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参与。专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罗杰斯指出,在重视认知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情感的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追求儿童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发展。高声诵读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做法,而且在激昂的读书中,不断冶炼感情,不断获取“背诵”的成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致,树立起乐于学习的坚定信念。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声朗读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不仅仅是口头的运动,它是一种综合思维调动的枢纽,是神经系统激活的有力工具。眼睛盯着文字,通过大脑识别,然后口头大声朗读出来,检查是否对文字能准确反馈。这本

16、身需要一连串的运动配合,没有专心致志的注意力是很难做到的。大声朗读独特的功效在于“大声”,它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专注,同时读出来的声音又传回自身耳朵,排除外界对他的干扰,强化记忆,使读者对内容理解更专注、更深入。4、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声朗读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高。能说会道,是当今小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但课堂上大胆举手,大声发言,清晰地流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的学生却越来越少,换之的是沉闷的气氛,稀疏的举手,小声的回答,词不达意的分析。疯狂朗读可以说是治疗这个顽症的良方妙药。在大声朗读中,各种音节的发音,为小孩的口形全面、系统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锻炼机会。而且在大声朗读中,背熟了不少课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同样,熟能生巧,如果嘴巴经常大声说,加上丰厚的素材作为底蕴,肯定可以让小孩嘹亮地谈吐。二、疯狂朗读的组织方法1、自由狂读,扫清障碍。先让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可以个人读,可以小组读,可以在座位上读,可以到课室其它地方读。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不懂的生字、生词,自主地翻阅课外解决,或请教老师,直到障碍扫除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