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作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82979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作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展开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与生生之间经常发生的种对话,而所谓“追问” ,就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 ,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为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追问作为前一问题的延伸,被更广泛运用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追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体现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一、追问让学习欲望得到激发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适时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

2、知欲,保持学生思考的延续性。案例:“年、月、日”教学导入教学“年、月、日” ,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爷爷今年过第 16 个生日,而孙子今年过第 18 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 ,爷爷和孙子今年各多少岁?追问一: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生:一年过一次生日。追问二:现在爷爷过的生日居然比孙子少,说明了什么?生:说明爷爷有些年没有生日过。追问三:生日跟什么有关系?生:生日跟年、月、日有关系。追问四:那么,爷爷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什么呢?生:说明爷爷生日的那一天,在有的年份中没有出现。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究竟爷爷的生日是哪一天,爷爷和孙子今年各是多少岁?学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3、能解决这个问题。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当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现实不一致时,就会引起他们思维认知的矛盾,进而产生解决矛盾的欲望与冲动,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在上述例子中,小学生的认知是多少岁就会过了多少个生日,但是爷爷过的生日次数怎么会比孙子少呢?学生一时无法得到答案,教师通过四次有效的层层追问引导学生解惑,揭开谜团,原来爷爷的生日的那一天在有的年份中没有出现。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有时思维会遇到障碍或产生矛盾,不能进一步思考、解释、分析,此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矛盾冲突及时追问,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开拓思路,

4、并给予一定的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顿悟与豁然开朗之感。二、追问让思维过程水到渠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追问应该是充满数学味的追问,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探索问题的深度,避免学生流于思考问题的表面现象。同时,利用追问能及时有效的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并把资源转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案例: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并尝试说一说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很好地演绎了课堂教学中追问的艺术。教师叫起来一个男孩,他在网上收集到:姚明 2007 年投球的命中率为 50.7%。师顺势追问:这个 50.7%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回答:

5、50.7%表示姚明投了 100 个球,进了(稍微停顿了一下)50.7 个球。教室里一片哗然。教师笑了笑,没有评价,而是把目光投向学生。有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怎么能有 0.7 个球,应该表示姚明大约进了 50 个球。又有小手高高地举起:用四舍五入法,姚明投了 100 个球,大约进了 51 个球学生面面相觑,一时陷入困惑。教师又追问一句:姚明是不是只投了 100 个球?有孩子像悟到了什么:50.7%表示姚明如果投了 1000 个球,进了 507 个球。孩子们似乎觉得解决了 0.7 个球的问题。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刚才那个孩子用了一个词“如果” ,用得非常好,大家想一想 2007年姚明是不是只投了 1

6、00 个或 1000 个球?学生毫不犹豫地说:肯定不是!教师追问:那么命中率 50.7%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片刻的思考后,学生豁然开朗,纷纷举起了手。教师仍然叫起了那个男孩。这次,男孩充满自信地说:命中率 50.7%这个数是姚明 2007 年中球的个数除以投球的总数得到的,不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投中了 50.7 个球“姚明 2007 年投球的命中率”这条随机产生的信息,教师第一个追问直击问题本质 50.7%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的回答未必一定要准确,但是学生的回答肯定能很好的展现他们此时的认知状态和知识经验基础。当学生回答姚明投了 100 个球大约进了 51 个的时候,教师马上追问姚明只投 1

7、00 个球吗?当然答案是显然的,却能引领学生继续思考,问题的本质。此后有学生说姚明投 1000 个进了 507 个,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计算方法,此时教师再追问姚明 2007 年是不是只投 100 个或者 1000 个?那么学生对命中率 50.7%是怎么得到的,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课堂的生成资源很多,教师应能迅速的抓住有效的资源并充分利用,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引领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讨论,把课堂上即兴产生的问题提升成螺旋式上升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思考,逐步对百分数这一概念进行构建,最终达成共识50.7%只表示中球的个数和投球的个数的比较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教师的追问不

8、是逼问,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状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适当的点拨、合理的引领、有效的搭连,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数学思维的提升水到渠成,数学情感的体验水到渠成。三、追问让知识产生过程得到还原标准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概念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以引导者的身份,告知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被动接受,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适时的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还原概念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接受概念时不觉得枯燥乏味,积极主动地理解体会概念。案例:“倍数和因数”师:请找出 2 的倍数。生 1:2、4、6、8、1

9、0。师:你是怎么找的?生 1:我是这么找的,2 的 1 倍是 2,2 的 2 倍式 4,2 的 3 倍是 6,2 的 4 倍是 8,2 的 5 倍是 10,所以 2、4、6、8、10 都是 2 的倍数。师追问 1:谁能接着找下去?生 2:12、14、16、18、20。生 3:22、24、26、28、30。师追问 2:找得完吗?生:找不完。师追问 3: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 2 的倍数的个数吗?生 1:很过很过。生 2:无数个。师追问 4:2 最小的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生:2 是最小的倍数是 2,2 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倍数。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0、通过恰当的追问,教师组织创造一个适宜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地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中接受理解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追问,不仅使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能够使问题的本质有阶梯性地一层层呈现出来,使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和知识信息得以碰撞,从而达成共享、共生、共长。四、追问让学生思考过程得到展现“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 ”数学思维不仅有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其中包括想象、类比、联想、直觉、顿悟等方面,而且有严谨理性的证明过程,通过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偶尔会存在不够严谨逻辑不够清晰等现象,通过

11、教师及时的追问,使学生及时的还原思考过程,把问题解决得更严谨更清晰更有条理。案例:晓明把 720 毫升果汁倒入 6 个小杯和 1 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师:请你来说说你的想法。生:我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的。我把 3 个小杯替换成 1 个大杯。替换后就有 3 个大杯来装 720 毫升的果汁。所以我用 7203=240(毫升)求出大杯的容量是 240 毫升。然后用 2401/3=80(毫升)求出小杯的容量是 80 毫升。师追问 1:对于他的解法有没有哪位同学需要补充的?或者有疑问的?生 2:老师,我不知道他的算式 7203 中的 3 是怎

12、么来的?师追问 2:对啊,这个“3”是怎么来的?你能跟大家说说吗?生 1:因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 3 倍,所以 3 个小杯可以替换成 1 个大杯,6 个小杯可以替换成 2 个大杯,再加上原来的一个大杯就 3 个大杯啦。师追问 3: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把你刚才的想法表示出来?生 1:可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列的算式上补上 63+1=3(个) )在此处追问“3”是怎么来的,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使自己的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将自己整个替换的过程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提炼,将替换的过程整理成算式,也就是将整个替换的思

13、考过程数学化、程序化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替换”策略在解决这个问题当中的作用。通过适时的追问,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参与是课堂参与的最高境界,有经验的教师会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对学生习以为常的答案及时进行追问,从而引领和转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 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追问也是教师通过优化选择后提出更有针对性更具意义的问题。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 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但是学生的自主探索、自觉体验、主动思考和合作交流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 这就需要教师以组织者的角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而追问正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