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82970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提高小学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自发的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性;创设;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 ”这就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

2、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这一课时,教师从玩拼图入手,给出一个不完整的姚明的拼图,教师问:“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位体育明星呢?”学生回答:“姚明。 ”教师继续问:“那我们应该选哪一块拼图拼上去呢?”学生们选了一块正确的。教师追问:“为什么不选另一块?”生:“因为要没有缝隙。 ”教师提出我们在玩拼图时要做到“无空隙”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提出“不重叠”这个概念,为引入“密铺”做了铺垫。这样,学生兴致高涨,学习就变成自己的兴趣。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情境有助

3、于学生进入课堂,乐于接受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给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后,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应用题教学中,在揭示数量关系时采用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 “问题情境”的概念语文中存在着“情境教学” ,数学同样需要“问题情境教学” 。离开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良好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那么何为“

4、问题情境”呢?下面我们就从“问题情境”的概念入手,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探讨。要弄清什么是”问题情境“,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什么是“问题” 。目前,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赞同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对“ 问题”所下的定义:“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显然,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 ,它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情境,是一种与缺乏、困惑、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状态。依据这一点,我认为“问题情境”可以这样理解:它是这样一种“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

5、,孩子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求,对课堂的激情,对数学的热爱。要达到这种课堂效果,那些不需经过思考、单凭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显然不能当作真正的问题情境。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现在,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构造悬念。有的教师课前绞尽脑汁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但却并没有为“有效课堂”提供帮助,结果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起了反效果。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下面我就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这几个原则:(1)一定的新颖性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个数

6、”教学片段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如下练习。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边说边演示课件)一群鸭妈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就想请大家帮她们做一件事。她们呀,一不小心把各自生的蛋给搞糊涂了,你们能帮助她们分清楚吗?屏幕上出现了写着得数的 6 只鸭蛋和 6 个算式。教师开始指名回答。这时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什么游戏,一点都没有趣。教师创设情境,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好的倾向。但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些教师往往是盲目的,他们习惯性地套用前人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照搬照抄,直接拿来就用,一点创新也没有,多年教学下来就那么几个老套的问题情境换来换去反复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不

7、可能产生兴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一定的新颖性原则,不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明确的目的性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伴随京剧唱腔,出示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窦耳墩、包拯、张飞)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个脸谱在图案设计上与众不同?为什么?生:包拯的脸谱设计不对称(额头,鼻梁上的花纹) 。师:(教师就此引出课题)对称和不对称都能让人产生美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对称有关的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这位教师将对称图形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脸谱结合起来,而且教师所提的问题明确,没有问无关的问题,直接让学生通过比较引入对称这个概念,遵循“明确的目的性”

8、这一原则,学生回答踊跃,而且又是教师想要的答案。(3)灵活的技巧如教学 “分一分”一课的教学片断: (多媒体演示情境:两只猴子要分 8 个桃子) 师:你认为它们会怎么分呢?请你用学具桃子帮它们分一分,好吗? 生 1(马上喊道):我不用分就知道了! (教师一愣,随即镇定下来) 师:啊,你真棒!你怎么会不用分就知道呢? 生 1(自豪地):我是在脑子里分的,因为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 8 可以分成几和几了。 (其他学生点头附和) 师:那你们喜欢用学具分一分,还是喜欢在脑子里分呢? 生:在脑子里分! 师:好,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帮猴子分这 8 个桃子。(学生高兴地闭上眼睛, “分”了起来)

9、在上述片断中,教师原来的设计是想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创设分学具的操作情境,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并在比较中得出“平均分”这一概念。可在课堂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已经能根据自身的已有经验抽象出各种分法,而且在学优生的牵引和教师的激励下,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操作情境不感兴趣。于是教师改变原有设计,顺应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生成“在脑子里分桃子”的模拟操作的问题情境,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教师遵循“灵活的技巧性”这一原则,并没有只走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的感变了原有的设计,形成了新的问题情境。(四)适度的障碍性例如:(案例来自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王国元教师)他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10、情境一:为给市民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市政府自去年起实施了绿化工程。在河两岸种了一批大树,A 公司承包了一号路段,成活了 23 棵树;B 公司承包了二号路段,成活了 19 棵树;C 公司承包了三号路段,成活了 47 棵树。今年将要实施新的绿化工程。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你作为城市的市民,你会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结果出现了两种意见:甲方学生认为应该选择 C 公司,因为 C 公司树成活的棵数最多;乙方学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三家公司种树的棵数不知道。经辩论,甲方学生赞同乙方的意见,应该以“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的多少作为选择的依据。情境二:教师随即给出了数据,A 公司种了 25 棵

11、、B 公司种了20 棵、C 公司种了 50 棵。学生们立刻动起笔算,经过讨论,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都认为应该选择 B 公司。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最近发展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适度的矛盾,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不满足感,他们想马上得知答案。因此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探知究竟。 结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的美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作为刚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我来说,在今

12、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避免出现现在普遍存在的弊端,遵循原则,让孩子们在我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爱上数学这门课。参考文献1聂艳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1-92.2朱志明.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冷思考J.小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6),18-19.3沈超.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的思考 J.课程教材研究,2005(2),49.4胡高正.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 的创设 J.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5(6)上,36-37.5陈建军.例谈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7(3),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