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81751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河南省郑州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 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

2、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崇”字从“山”从“宗” ,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

3、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九是最大的阳数, “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

4、日,四民并藉野饮宴。 ”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2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 ”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

5、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B古人认为, “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2下面理解和

6、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

7、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3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 “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D “重九须登高” ,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

8、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从之。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

9、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仍命措置官三人。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 ”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 ”

10、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常平:常平仓。亭户:古代的盐户。4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时盐课大亏 课:赋税。B司火之起伏 司:观察。C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委:聚积。D讫事赴阙 讫:完毕。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叶衡有治理才干的一组是(3 分)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发仓为糜以食饥者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 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叶衡关心百姓

11、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D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12、代汉语。 (10 分)(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请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旅夜怀远客 许浑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5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8 “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5 分)9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3、)(2)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 (诗经氓 )(3)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 分)珠穆朗玛蜂上的魔方 徐畅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 5000 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 ”靠窗的老太太说。 “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大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 ”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

14、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会一点儿。 ”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 ”她自豪地说。“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 ”她又说。“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 ”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6脸。“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

15、都这么说的。 ”她说。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 ”我问。“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 “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 ”“小军, ”我说, “你儿子?对对,当然。 ”“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 ”她说。“旅游吗?”“不是, ”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

16、黑影, “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 ”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 ”我说。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 2001 年。 ”“怎么了?”我问。“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 ”她眼睛眨巴着, “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 ”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 “也带着这么个玩意。登登项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 ”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