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例双侧原发性双乳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376960 上传时间:2017-07-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2例双侧原发性双乳癌的预后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22例双侧原发性双乳癌的预后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22例双侧原发性双乳癌的预后因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22例双侧原发性双乳癌的预后因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22例双侧原发性双乳癌的预后因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2例双侧原发性双乳癌的预后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2例双侧原发性双乳癌的预后因素分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22 例双侧原发性双乳癌的预后因素分析【摘要 】 目的 探讨双侧原发性双乳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的生存结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天津市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1972 年 3 月至 2003 年 12 月收治的BPBC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BPBC(从第二次手术日起计算生存时间)的 5 年、10 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8.73%,69.09%。 同时性 BPBC ( Synchronous BPBC, sBPBC)和异时性 BPBC(Metachronous BPBC, mBPBC)的 5 年累计生存率, 10

2、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70.87%和 82.07%,62.99%和71.83%,sBPBC 的生存率总体较 mBPBC 的差,但无统计学意义。第二侧淋巴结阴性患者的 5 年、10 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8.19%,76.50%。淋巴结阳性患者的 5 年、 10 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61.13%,54.7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发侧淋巴结阴性患者的 5 年、10 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85.69%和 79.98%,淋巴结阳性患者的 5 年、 10 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5.38%,50.21%,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二侧肿瘤大于等于 5cm 患者的 5 年、10 年累计生

3、存率分别为 42.92%和36.79%。第二侧肿瘤小于 5cm 患者的 5 年、10 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83.18%和 7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 的生存率相似,第二侧肿瘤大于等于 5cm,双侧淋巴结阳性2的预后差。多因素分析表明第二侧肿瘤大小和首发侧、第二侧淋巴结阳性同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双乳癌; 预后分析Prognostic analysis of 222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and prognosis a

4、nalysis of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 Methods The clinial data of 222 patients admitted to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de from March 1972 to December 2003 and Hospital with BPBC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From operative date of the secondary cancer of breast, the

5、 5year and 10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of BPBC were 78.73% and 69.09%. The 5year and 10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of Syn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and Meta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 mBPBC) were 70.87% and 82.07%, 62.99% and 71.83%, respectively, showing Cumulative Su

6、rvival of sBPBC is lower than mBPBCs,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5year and 10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3negative lymph node of secondary cancer were 61.13% and 54.79%, positive lymph node, 61.13% and 54.79%, accordingly,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6 个月) ,占 68.92%。生存年限为第

7、二侧手术日开始计算,直至死亡、复发、转移或最后随访时间。二次发病时间间隔为两次第二次入院日期至第一次手术日期。51.2 随访和统计方法通过门诊随诊的病例记录,信访登记,电话问询 3 种方式随访,随访的截至日期为 2006 年 3 月。应用 SPSS10.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率采用 KaplanMeier 的方法计算,预后因素分析采用 Cox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分组资料采用KaplanMeier 方法并 LogRank 检验。2 结果2.1 发生率:截至 2003 年 12 月底,在肿瘤医院同期收治的全部 20308 名乳腺癌患者中发现了 222 例 BPBC 患者,BP

8、BC 患者的发生率为 1.09%,其中 sBPBC69 例,发生率为 0.34%,mBPBC153 例,发生率为0.75%。2.2 随访结果:随访至 2006 年 3 月底, 49 例在随访中死亡,49 例发生远端转移。随访时间最短为 51 天,最长为 7520 天,平均为 2059 天。6总死亡率为 22.07%,患者生存率情况见表 1,生存曲线见图 1。表1 222 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变化情况(略)2.3 预后因素分析2.3.1 同时性和异时性和预后 69 例同时性原发双乳癌患者中有 18 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 26.09%;153 例异时性原发双乳癌患者中有 31 例发生死亡,

9、死亡率为 20.26%。P0.05 ,此结果无统计学意义。sBPBC 和 mBPBC 患者累计生存率比较情况见表 2:表 2 sBPBC 和 mBPBC 累计生存率比较(略)Log rank 统计值为 1.01,P=0.3157, 无统计学意义。sBPBC 的生存率总体较 mBPBC 的差,但无统计学意义。2.3.2 首发侧淋巴结阳性和预后141 例首发侧淋巴结阴性患者中有 22 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15.60%;78 例首发侧淋巴结阳性患者中有 27 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 34.62%。P=0.001,0.05 ,此结果有统计学意义。首发侧淋巴结阴性组和首发侧淋巴结阳性组累计生存率比较情况见

10、表 3:表 3 首发侧淋巴结阴性组和首发侧淋巴结阳性组累计生存率比较(略)7Log rank 统计值为 14.36,P=0.0002,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阴性组的预后好于淋巴结阳性组。2.3.3 第二侧淋巴结阳性和预后142 例第二侧淋巴结阴性患者中有 21 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14.79%;75 例第二侧侧淋巴结阳性患者中有 27 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 36.00%。P0.05。第二侧淋巴结阴性组和第二侧淋巴结阳性组累计生存率比较情况见表 4。表 4 第二侧淋巴结阴性组和第二侧淋巴结阳性组累计生存率比较(略)Log rank 统计值为 16.92,P=0.0000, 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阴性

11、组的预后好于淋巴结阳性组。2.3.4 第二侧肿瘤大小和预后183 例第二侧肿瘤5cm 的患者中有 32 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17.49%;30 例第二侧肿瘤 5cm 患者中有 16 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 53.33%。P0.05。第二侧肿瘤5cm 组和第二侧肿瘤5cm组累计生存率比较情况见表 5。表 5 第二侧肿瘤5cm 组和第二侧肿瘤5cm 组(略)8Log rank 统计值为 28.36,P0.05, 有统计学意义。第二侧肿瘤5cm 组的预后较第二侧肿瘤5cm 组差。2.3.5 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作用有显著性的变量引入Cox 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其结果见表 6。表 6 预后因素的 Cox 回归多因素分析(略)双侧淋巴结转移状况和第二侧肿瘤大小是影响 BPBC 的预后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拟合 BPBC 患者的生存模型为:h(t,x)=H0(t)exp(-0.666X1+1.007X2+0.167X3)X1:首发侧淋巴结阳性 X2:第二侧淋巴结阳性 X3:第二侧肿瘤大小3 讨论3.1 生存率回顾中国国内发表的文献,5 年生存率从 28.4%86.6%,10 年生存率从 21.40%69.7%, (见表 7) ,如此大的差距和采取样本的区域、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