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史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8304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党史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党史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党史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党史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党史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党史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党史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党史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关于如何深化党史研究的问题,在上一次师资班上我讲过一次,后来发表在党史研究1997 年第 4 期上。那次主要是从理论上讲的。这次准备结合这两年的党史研究,主要从党史研究如何创新和写作的具体方法上多讲一点。一、 树 立 信 心现在,许多同志对于搞好党史研究缺乏信心。认为大学里的党史课取消了,党校的党史课也很少,排不上位置,特别是地市级党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党史课,因此对党史研究缺乏积极性,有的甚至干脆改行,搞别的去了。党史课少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同志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影响自己的信心。我认为,党史课在党校教学中有没有位置,关键在于讲课的质量。即使只有

2、一课,但讲得很好,照样会受到学员的欢迎,学校的重视。而要把课讲好,就必须加强党史研究。现在,搞好党史研究的条件还是很多的,要好好地利用起来。第一, 课少,恰好有时间进行研究,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多写一些著作。听说许多党校对发表的著作特别是发表在重要报刊上的文章,奖励的奖金很高。这说明许多党校对科研是很重视的,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争取在党史研究方面多做出一点成绩。第二, 现在的党史报刊以及与党史有关的报刊还是很多的,需要大批的党史文章。在党史报刊中,除了学术性的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党史研究资料、党史研究与教学等以外,还有信息性的党史信息报,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百年潮,以及各省办

3、的学术性或通俗性的党史刊物。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及各省办的社会科学杂志上,在有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方面的刊物上,也都可以发表党史论文。党史书籍,多年来也一直是出版界的热门。可以说,只要文章写得好,就不愁没有发表的地方;只要书写得好,就不愁没有出版的地方。现在用纪实类笔法写的党史文章和著作,大多不是研究党史的人写的,有许多作品质量并不高,错误百出,有的甚至胡编乱造,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类作品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写呢?应该尽快地把被别人占领去的党史阵地夺回来。第三,每年举行的党史方面的学术讨论会很多,需要大批的党史论文。就拿今年来说,上半年有纪念五四运动 80 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4、下半年为纪念建国 50 周年,全国党史学会、国史学会、党校系统及许多省市都要召开学术讨论会,我们教研部也要和山东省委党校、中国现代史学会等单位联合召开一个学术讨论会。除此之外,还有纪念李大钊 110 周年诞辰学术讨论会、1949 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等。只要写出较好的论文,就可以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有的同志老是说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不多,除了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以外,关键是自己有没有努力去争取。第四, 党史研究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史研究,还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或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大有用武之地。有的同志感到党史研究得差不多了,没有多少问题好研究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中国夏、商、周时代的历史已经

5、研究了两千多年,现在还有不少新的发现。党史研究才进行了几十年,怎么就没有什么研究的了呢?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虽然已经研究得比较多,但也不是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了,就看你怎么研究。对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的研究,现在还刚刚开始。新时期的党史,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那一段稍微研究得多一点以外,其他时期还几乎没有研究。而这 20 年,正是我们党最辉煌的20 年,各方面的新创造、新经验很多,内容非常丰富,急需我们进行研究。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进行研究,而是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了。第五, 党史研究是有前途的。只要共产党存在,就会有党校,有党校,就要讲党的历史。除了党校之外,还要对广大党员进行教育,也要讲党史。要讲党

6、史,就要对党史进行研究。因此,党史研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有远大前途的。现在的党史研究队伍,主要还剩下党校系统和党史研究室系统这两支。我们不仅要为教学而搞好科研,还要为党的各项工作而搞好科研。在全国的重要报刊上,应该时常有我们党校系统党史教员的声音。在全国重要的学术讨论会上,也应该经常有我们党校系统的党史教员参加。在党史课不多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在科研上再搞不出一点成就,在各种报刊上老是听不到我们的一点声音,那就不能怪别人轻视自己,而只能怪自己不争气。总之,无论是从教学的需要来讲,还是从党的各项工作来讲,或是从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前途来讲,党史研究都迫切需要加强,而且大有可为。我们不能自己轻视自己,

7、不能缺乏信心。越是在条件不利的时候,越是应该加倍地努力。只要自己重视自己,珍惜各种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就可以取得应有的成绩。如果自己轻视自己,放弃各种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那就真的没有什么前途了。二、 要有创新意识要使党史研究有所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这是研究工作创新的前提。不久前,张静如教授等在创新与党史研究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学科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作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ii文章还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研究创新的历史,自己创新意识不强,实在说不过去。我看不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创新的历史,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创立

8、和发展的历史,各个学科创立和发展的历史,甚至整个人类的历史,也都是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生命力。所谓创新意识,就是不要因袭传统的思想,被传统的思想和方法所束缚。在 1997 年党史师资班上我曾经讲过,传统的思想,也就是传统思维,本身具有二重性,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不正确的方面;既教给人们一种观点和方法,又往往成为一种惰力甚至阻力,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束缚甚至阻碍着人们的创造和前进。传统思维对于党史研究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指导思想特别是“左”的指导思想;二是传统的结论和说法;三是传统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这些传统思维既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又往往成为创新的束缚和

9、阻碍。因此,要使党史研究有所创新,就要打破这种传统思维。大史学家梁启超在谈到好的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条件中的史识时曾说:要养成正确精密的观察力,除了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考察清楚外,还应当不要被“因袭传统的思想所蔽”,“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蔽”,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得到敏妙的观察,才能完成卓越的史识”iiii。也就是说,要具有创新意识。当然,强调打破传统思维,树立创新意识,并不是不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历史决议的指导。近些年,马克思主义在一些人那里不那么吃香了,有的人主张冲破马克思主义的束缚,甚至主张抛弃马克思主义。例如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雷戈提出,当代史学家

10、接受唯物史观,并不是基于一种理性批判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政治威胁和行政压力所致;并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思想需要,而是出与对自身的生存利益的考虑。因而必然导致对唯物史观采取一种投机取巧的实用主义态度,盲目接受,机械运用,死搬教条,胡乱比附,浅尝辄止,历史学家变得僵化了、教条了、浅薄了、庸俗了。从总体上看,中国当代史家大都经历过一种病态的心理过程,对现实的绝对肯定是其病态的原因,对历史的绝对否定是其病态的表现。iiiiii他认为应该把史学观与历史观分开,“将历史观从史学层面驱逐出去,至少也可以凭借史学观去对历史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解构,使历史观不能继续盘踞在史学领域对史学观构成过多的限制和干涉”,要以“

11、鲜明的先锋意识和强劲的超前追求”,来进行一场“史学革命”iviv。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事实上,史学观与历史观是分不开的。历史观是史学观的指导和基础,没有历史观的史学观是不存在的,区别只在于以什么历史观为指导和理论基础罢了。我国史学界在过去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方面,确实存在教条化、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等毛病,需要加以克服。但是,不能因为过去在运用唯物史观方面存在毛病,就否定它的正确性。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唯物史观还是史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这一点,连一些资产阶级史学家也不否认。英国著名的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即说:“今天仍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的唯一的历

12、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甚至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抱有不同见解的历史学家,无一例外地交口称誉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虽然非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但是,要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有关人类社会进化的能够自圆其说的唯一理论,是很难办到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历史哲学,它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明显的影响。”vv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历史决议,都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党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应该继续加以坚持。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历史决议的

13、指导,并不是不要再创新和发展了。拿党的历史决议来说,它只是对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并没有对党史上的所有问题都作出结论,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就拿 1981 年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来说,当时还没有提出、更没有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实行市场经济,作决议时对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也不能不有所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作出的决议,不能不受到很多限制。著名史学家黎澍当时就曾说:历史决议也是历史,也可以进行研究。胡乔木很赞成这句话,认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不能到此止步,应该不断前进和

14、深化。这就是说,历史决议并不是认识的顶点和终点,党史研究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前进。不能因为有些话决议上没有说过,就认为是违背了历史决议。如果这样,党史研究就只能停留在 1981 年的水平,不能再有所前进。也就是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历史决议为指导,并不妨碍党史研究的创新。为了更好地以唯物史观指导党史研究,张静如教授 1995 年出版了唯物史观与党史学一书,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党史学、社会现代化与党史学、社会进化和变革与党史学、社会意识与党史学、个人和群众与党史学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在党史研究中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例如在关于解放和

15、发展生产力与党史学的问题中,他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革命最终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因此,应该注意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把它纳入研究对象的表述之中,使党史学主体部分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重点体现这一核心内容;在党史研究中,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衡量政党、集团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评判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和意义;在党史学史中,也应该以此为标准,考察史家、史著、流派、思想、思潮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再如社会现代化与党史学的问题,他说“社会现代化”的概念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流行的,但马、恩设想的未来社会,就是后来所说的现代化的社会。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16、,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因此,应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1949 年以前是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的阶段,1949 年以后是主动现代化的阶段,这个内容也应该纳入党史研究对象的表述之中,明确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并把对这种作用的描述和分析,贯穿到党史的研究中;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对个人和群众的考察,也要从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看他们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如果深入进行研究,真正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党史研究就能不断创新。三、加强党史学理论的研究党史研究是以理论为指导的,要使党研究有所创新,首先应该加强党史学理论的研究。多年来,党史研究一直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