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6504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语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语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语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语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语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语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国中是独具特色的。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听别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似有“磁力”的声音往往使人入情入境。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别人听,也是一种美的欣赏,一种语感培养的必要途径。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可见朗读训练与语感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一、在美的朗读中培养语感从孩子们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

2、了朗读课文的准备和学习。小学语文课文大多形式与内容兼美,善于指导学生朗读,那不仅使他们更多识字、识词、识句通过课文内容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获得教育,而且还能受到美的熏陶。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用逐步培养他们从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化。他们在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时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中所指导的人与事物文美以及文字语言表达文美,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感。出声的朗读一般总是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朗读训练中时,不能将指导朗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这几项要求截然分开来。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动口、动脑、动情,这样才能理解语言美,感受美,用美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向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如在学习小小

3、的船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语调,先一字一顿的读,后充满激情的读,读后让学生分辨哪次读得好,学生高兴地回答:“后面读得好听”。于是,全班学生学着老师的语调顺畅地朗读,学生边读边欣赏,对于课文中叠词的理解也同样采取对比的读法,使学生从语调中感到“弯的月儿”、“小朋友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要比“弯的月”,“小的船”,“闪的星”,“蓝的天”好听。因为这样写“月儿”、“船儿”、“星星”、“天”更美。显然,这是单纯讲解语文知识不可能收到的效果,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二、在朗读、揣摩中培养语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

4、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并还有许多声像教材是由有经验的的人朗读、播讲,语音标准,语言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使学生能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 小学教材有许多内涵丰富的精美的

5、文章,如找春天笋芽儿小珊迪、观潮、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教学中,应利用声像教材指导学生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说来,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意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当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自己的词汇。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 三、在真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们对语言感知、

6、直觉和领悟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敏感是在感知的一瞬间,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对语言丰富、正确、敏锐的感受。那么教师如何通过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他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朗读中的情感传递有时是细微的,点点入心田式的;有时是强烈的声声震撼着学生心灵。真情流利的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前提与“催化剂”。如果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语言、神情、动作中将到可亲、可信、可敬的情感信息,不能通过教师的朗读感受到与作

7、者同样的真情流露,那么作者再强的感情在学生心中也难以引起共鸣,更谈不上什么语感的培养了。因此,教师的朗读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四、在“灵活多变的朗读中”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学,更离不开多变的朗读,朗读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会影响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更体现不出语感来。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应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的“共鸣”,也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分角色读、个别读轻声读、对比读、评读、朗诵表演、配乐朗读等。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

8、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

9、。教学中,可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象、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感情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五、在朗读中想象,激发语感。 课文中有些词句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却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形成鲜明的内心视像,来引

10、发学生的语感。如小珊迪一课,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从白天到晚上所发生的事情。小珊迪为了要“我”买他的火柴,从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而“我”的心情也随着变化,从不在意到同情再到感动。教学时,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边听老师的感情朗读,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并随着老师感情朗读时的感情变化联系类似的电影、电视中的有关镜头,将人物的具体情景浮现于眼前,引发学生敏锐的语感。然后,让学生通过轮流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再次形成内心视像。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不但深深打动了“我”,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朗读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每一篇文章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可见,朗读训练和语感培养是不可分割的。浅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石横镇北高余小学李 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