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4778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3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9 年 9 月修订)中共中央组织部目 录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的通知(2009 年 9 月 4 日中组发200914 号)-1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9 年 9 月修订)-3第一章 总则-3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4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6第四章 面试-7第五章 附则-10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颁布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答记者问-38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节录)(2005 年 4 月 27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5

2、年 4 月2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五号公布 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42附录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节录) (2002 年 7 月 9 日中发20027 号)-45附录三: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2004 年 4 月 8 日中办发200413 号)-50附录四: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2004 年 4 月 8 日中办发200413 号)-58附录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通用题库建设的意见-65附录六: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修订对照稿)-702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

3、纲的通知(2009 年 9 月 4 日中组发2009 14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 组织部,各副省级城市党委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 人事部门:现将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04 年 4 月颁布的考试大纲,对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引导广大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修订的考试大纲,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

4、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总结吸收近年来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工作的新经验,进一步规范了考试内容、 测评 要素和方式方法,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标准和依据。各级组织 人事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推动干部教育和干部学习,促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健康发展,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负责统一组织编写学习读本及相关读物。各地区各部门在执行修订后的考试大纲中有什么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我部。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 年 9 月 4 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9 年 9

5、 月修订)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 党政干部公开选拨和竞争上岗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党政机关竞 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 干部队伍实际, 针对党政 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

6、位特点,制定本考 试大纲。3第二条 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基本依据。考试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环节之一,一般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第三条 党政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平时加强学习, 积累实践经验,提高 领导 能力。第四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 选的公开选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厅局级、 处级机构领导干部, 县级以上地方各 级党委

7、、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 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的 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考试。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 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 试大纲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第五条 党政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 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必须具备的基

8、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一) 测试方式 为闭卷。(二)试卷满分为 100 分或 150 分。(三)测试时限为 150 分钟或者 180 分钟。(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 20%,中等难度试题约为 60%,较容易试题约占 20%。(五) 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六) 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9、题、写作题、申论题等。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第八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4(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

10、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能力。(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准确、简练、清晰、严密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测评要素比例要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第九条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测试方式为闭卷。、 试卷满分为 100 分或 150 分。、 测试时限为 150 分钟或 180 分钟。、 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

11、较难试题约占 20%,中等难度试题约为 60%,较容易试题约占 20%。(五) 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 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一) 专业知识素养。 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二) 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三) 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要求,运用 专业管理知识解决

12、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第四章 面 试第十二条 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评应试者在领导能力和胜任特征等方面与选拔 职位的匹配程度。第十三条 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 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抓住问题要害,揭示事物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能力。(二)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准确、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之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 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协调责权利各方面5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四)人际沟通能力。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通 过信息、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 议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五) 决策能力。面对问题和机遇,及 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思路、提出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