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龚自珍的忧国情怀内容摘要:清朝末年时期,一位 优秀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龚自珍,不幸生于“ 衰世” “康乾盛世”之赞歌早近尾声其通过诗歌,散文直面社会的腐朽黑暗,大声呼吁,挽救中国,挽救人才的思想,深刻无情地批判了社会,批判了腐朽的统治阶级在这种“衰世”里,有着一个“清醒者”的无尽悲伤与无奈关键词:忧国 人才 衰世 腐朽黑暗 治世 黄昏 己亥杂诗引文:“衰世者,文 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累治世黑白 杂而五色可废也,似治世之太素;宫羽淆而五声砾也,似治世之希声;道路荒而畔岸慕也,似治世之荡荡便便;人心混混儿无口过也,似治世之不议 ”选自《乙丙之际箸议第九》正文: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 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20 岁至 28 岁, 应乡试至入仕时期嘉庆十五年(1810) ,龚自珍 19岁,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 28 名二十三年(1818)又应浙江乡试,始中举,主考官为著名汉学家高邮王引之次年应会试落选,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始入仕,为内 阁中书。
这时期他逐渐接触社会政治现实, 并从科试失意中体验到政治腐败,产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从刘逢禄学习《公羊传》 嘉庆二十四年会试落选后,他又参加五次会试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会 试,始中进士, 时年 38 岁在此期间,他仍为内阁中书道光十五年(1835),迁宗人府主事改为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两年后,又补主客司主事 这类官职都很卑微,困厄下僚48 岁,辞官南归(道光十九年,1839)50 岁,暴卒于丹阳云阳 书 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时为鸦片战争第二年1819 年夏天,二十八岁的龚自珍在北京游览京南陶然亭是日黄昏,天色阴暗,房舍楼台,如剪影般远近散布 这位敏感的诗人由景入思,写下一首绝句:台阁参差未上灯,菰芦远处有人行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最后一句,与其说是眼前景物,不如说是龚自珍对当时清政权的判断:清王朝已经走到日薄西山,暮色漫天的时刻了不 过,那时的 龚自珍仍然有挽狂澜于既倒的雄心,要“ 贩卖”那“ 古时 丹” 以救治这衰颓的王朝二十年后,即 1839 年,龚自珍终于被逼辞官难返,离开奋斗二十多年的京师南返路上,他看到一位 杂技艺人表演叠弹丸的技艺,借题发挥,又写下一首 绝句:卿筹烂熟我筹之,我有忠言质幻师。
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累到十枚时把弹丸累叠到十枚,技艺十很高明的,但是,叠起来的弹丸,也是极容易倒塌的借技艺表演,龚自珍又一次技术地道出自己对时局的判断:清王朝的形势,正如十枚弹丸叠在一起,别亏已成必然之势可以 说,危如累卵正是龚自珍对清王朝政治形势的基本判断这个判断,既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出现在他的绚丽多彩的诗篇中,又以尖锐的理性剖析,体现在他的全部著述中基于这种判断,龚自珍把目光射向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用犀利的笔墨,发掘那些痈疽和丑恶,揭示 许多人所习见少说的社会问题龚自珍是一个勇敢的社会批判家他以批判的态度揭示社会问题,进而更深层次的流露出其对国对家的忧国忧家的情怀当许多士人还沉湎在乾嘉盛世的迷梦中的时候,清王朝大小臣工还陷在文嘻武恬的时候,龚自珍和他的朋友一起,直面社会的腐朽黑暗,大声呼吁龚自珍的忧国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龚自珍的忧国情怀在社会批判思想中的体现龚自珍对社会基本形势的判断,定为“ 衰世” “衰世”既是龚自珍对当时社会行驶的性质判断,又是他批判各种痈疽,黑暗的基点其特点是:1,类似治世 “衰世” 只是类似“治世”而已,也就是在外表上,形式上还有“治世”的样子,但实质却大不相同。
这当然是针对当时形势而发的龚自珍的祖,父两代, 经历了清王朝最 强盛的时代,即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乾嘉盛世 ”可惜这个“治世” 过去了,眼前的“衰世” ,是政治,经济,社会风气、文化思想全面的实质性的衰退时期 龚自珍的敏锐就在于,当大多数人 还沉湎在盛世迷梦的余韵之中时,他已经感受到清王朝总崩溃的衰飒正如他的一首题壁诗里的四句:“ 名场阅历 莽无涯,心史 纵横自一家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 ”龚自珍对所谓“言伪忠,禁伪教,道 伪 圣,礼 伪自然”残酷而准确的判断2.“衰世”不可挽救的命运龚自珍常用“黄昏”, “暮” ,“日夕” 这些表示一日即将结束的词汇,来形容毫无前途的特点他的一首题为《梦中作》的绝句云:“ 不会死斯文执笔骄,牵连姓氏本寥寥夕阳忽下中原去,笑咏风花殿六朝 ”“夕阳”与“六朝”两词,牵连着沉重的历史兴亡的感慨在自谦写诗只是吟咏风花雪月之外,龚自珍把自己的创作与六朝兴亡的历史相联系,暗示所处时代与六朝相似:王朝的倾覆不可避免龚自珍也用“昏时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 ” (>·(清)姚莹 1995 年版第 114 页)而在社会实际活动中, “昏时” 的“古先册书,圣智心肝,人功精英,百工魁杰所成,如京师,京师弗受,非但不受,又裂而磔之。
诈伪不材,是辇是任,是以为生资,则百宝咸怨,怨则反其野矣” (>·(清)姚莹 1995 年版第 207 页)传世的文化精华,先圣典籍被弃置,杰出的人才被拒绝,欺诈虚伪的官员承担了国家大任, 总之,从社会气氛,组织,体制,文化措施到人才政策,都陷入极度腐朽黑暗的状态,前途当然是无望的了作 为一个先进者,龚自珍还是依附这一封建大帝国生存的,他眼见王朝即将沉沦, 处于没有前途的挣扎之中,他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 联系着中华民族存亡中华文化存亡的巨大背景,所以格外深沉 动人龚自珍写过一首五言古诗《赋忧患》云:故物人寰少,犹蒙忧患俱春深恒作伴,宵梦亦先驱不逐年华改,难同逝水徂多情谁似汝,未忍托禳巫显然,面对不可挽救的全面崩溃的前途,和 龚自珍深深地痛苦是相联的封建统治的危机,清王朝无望的前途,甚至中华民族今后的命运,都成为龚自珍终生与共得忧患意识的根子其二,龚自珍忧国思想的另一面体现在于对人才的希求和提倡 《己亥杂诗》等诗篇中就有着这样的叙述:“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人才,人才,人才!只有人才蔚起,国家才能风雷飙发 ”,“九州生气恃 风雷,万 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 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心灵的祈祷,这是时代的呐喊 这激浊扬清震撼人心的诗篇,蕴含着太多的辛酸,太多的激愤,太多的企求上天哪,为了中华的富强,您就破格选 用那些有真本领的人吧!此处的“天公 ”实乃语意双关,隐指人间至尊的皇帝,希望皇帝能起用掀起风雷、变革 现实的人才龚自珍呼唤的人才,正是他在《京师乐籍说》中所称的“豪杰”,《乙丙之 际箸议第九》中所称的“才士”、 “才民”, 《尊隐》中所讴歌的“山中之民” 贤才遗野,不 见于朝以《病梅馆记》为例,”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龚自珍在《病梅馆记》表述出的为人才担忧的观念人如病梅一样,只有谄媚,附庸, 变得病态了,才为人们所接受完全不知不顾廉耻,碌碌无为龚自珍借梅喻人,痛斥迎合专制统治而制定的僵化模式对人才的摧残与扼杀,揭露了病态社会使人才不能得到自然健康的成长,表达了挣脱枷锁、追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救世之心,可谓情深意长而在《尊隐》一文深刻地表现了他人才观所谓的“ 隐”是指在野的贤才龚自珍认为,真正在才能的人不在京城而在山中,京师之气泄而聚于野,京师贫而四山实,山中有智慧之音传来, “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这波涛”。
山中之民是“横天地之 隐” ,能明察历史,掌握大道,变革现实 民 间智慧是琼浆玉液如此快文,石破天惊,恰如倚天长剑,寒光四射,直剌斗牛之星宿他对自己早年写就的《尊隐》一文很是得意,一直到晚年还在《巳亥杂诗》中自我欣赏龚自珍忧国情怀的特点:1.借以没落王朝的社会现实 体现内心巨大的悲痛.自龚自珍的诗词中蕴含着对清王朝末期腐朽衰败的痛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胸存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现实和远大理想抱负的巨大差距所带了苦楚与心酸.凭借犀利的笔调,使得貌似谦逊的诗句中透出一股强烈的傲然之气, 那种特有的自信自负跃然纸上,俊朗酣 畅笔挟秋霜,运力千钧,一篇写罢,风生水起. 2.借花比人才.>,>运用尖刻犀利的笔调表现浊扬清震撼人心的诗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 引出自己对真正人才的渴求,祈求上天为中华的富强破格选用有真学识真本领的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批判 诗坛寂寞,陈词滥调,吟风弄月,描花绘柳,士人们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伪 体流行,人才退化, 最终, “康乾盛世”之赞歌早近尾声,余音几近绝响,繁华如幻;清王朝末世的挽歌隐约奏响,一个以农业 文明支撑、盛极一 时的庞 大帝国开始走向它的反面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
国运衰微,宛若黄昏夕照,一片苍凉,又恰似晚钟敲寒,令人倍感凄楚但中华巨龙仍在酣睡,对龚自珍的呼喊无动于衷不闻余言,但 闻鼾声,夜之漫漫,鹖亘不鸣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觉者,注定要承受着太多的悲情参考文献:刘铭《龚自珍评传》黄助昌《箫心剑态龚自珍》龚自珍《龚自珍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