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2918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教师仍当作全新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少数几位教师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教师对难点进行点拨。 课外古诗文的教学方法也大多与课内无甚差别,仅一名教师谈到由学生自学大致了解诗文意思即可。还有一名教师采用“古诗综合实践课”的形式。 注:以上个别表中师生总计数与受调查师生数有出入,原因是有若干师生在相应题

2、目上未作答或所填内容意思不明。 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的“贫血” ,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其主要表现: 重内容 轻意蕴 :教师往往以本(教材)为本,“我的眼里只有你”,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 重传授,轻感悟: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学生自读感

3、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 重背默,轻朗读:古诗文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默不免有似空中楼阁了。在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 学完” ,统共读了两三遍。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感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务” ,了,恐怕此时还有不少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呢! 以上列所述为特征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将古诗文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张炎词源)。课堂也了无神采,索

4、然无味。 5汉家故事真当改 新咏知君胜弱翁评价机制 课程标准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省编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试用)对一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阐述中关于古诗文几乎只字未提,后者仅在第四学年中浮光掠影地提到要“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初步培养民族自豪感。”。大纲和纲要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准” ,对于古诗文教学的忽略(或曰“未明确提出” ),必然导致教学评价的偏废。 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文方面的测试题,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而且似乎练就了“ 驻颜术” ,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几乎同一副面孔:默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

5、几个诗句),解释词句。这一“ 套路” 为师生们所熟悉,加上应试 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在各学段中都明确提出了古诗文诵读的要求,还单独列出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更在附录中,安排了“优秀诗文推荐篇目” ,其指导意义自然十分深远,但恐一时难于立竿见影,尚须假于时日。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古诗文编录上有所不足,但教材的修订同

6、样是个不小的工程。一线教师与其坐等其变,不如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 ),遵循学生特点,参考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目录,统筹编选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进行教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充实体裁:在现有的五绝、七绝基础上, 适度增加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以及简短的文言文的数量。力求丰富多彩,比例适当。 拓宽题材: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全面滋养。如,除根据教材中的古诗寻找同作者、同题材的作品外,还可收集与其他白话文课文有关的诗篇(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读读袁枚的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欣

7、赏朱自清的春后,读读顾春的迎春乐等。)还可与生活联系,按时令、节日串珠成链,或选学一些描写古代孺子童趣生活的诗文等,不一而足。 科学排序:选文之后的编排,要讲究整体的有序性。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由少至多,由短及长,由浅入深,连点成线,形成序列。力求序列科学,循序渐进。 丰富形式:除常用的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型教材,可以开发利用视听信息为载体的视听型教材,甚至立体的情境型教材。力求形式多样,乐而习之。如,我们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碑文楹联、诗篇词章佳作如林,数不胜数,完全可以将此开发利用起来,在游览考察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浸染。 4善教应使继其志 金针还须度于

8、人教法改进 古诗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 ”的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的理念应当在古诗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直面经典 真心接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程标准 古诗文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 ,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能懂会学的自主解决,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特级教

9、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 、“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常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各季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成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与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 ,自然而准确地理解了“荣” 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春风吹又生” 句较易理解,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问

10、大家对黑板上的画满意不满意,于是有学生提出没有画出春风,提出意见的学生添画风后,又有学生指出风是无形的,应从小草被吹弯了腰来表现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意。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阅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 模糊解读 ”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

11、不全懂。70 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 ”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 “犹恐相逢是梦中” 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 (顾况行路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 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 ”之法。这一点,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优秀的经验,自无须赘言。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

12、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之处。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课堂开放 学科融合:“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课前课后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鉴赏介绍、相关作品等资料的收集、交流;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此外,正如黑格尔所说

13、的:“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如学习者是六年级学生,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而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样,有的朗诵,有的吟唱,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小品,有

14、的将诗写成书法作品 纵横联系,指导运用: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朱熹)。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比如,学了江上渔者知道了“但”字古意常作“只,仅” 讲,那么在出塞(王昌龄)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及景阳冈(水浒施耐庵)中的“ 但凡客人来我店中” 的“但”字理解时,便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诗文源于生活,当然可还于生活。教学时,可以开发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古今联系,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用古诗文进行表达。形式有“见景吟诗”根据画面或实景用诗文

15、表达,有“表情吟诗”创设一定情境,如送别、劝勉等,引用诗(文)句表达情感,还有 “见物吟诗” 、“叙事吟诗”、“说理吟诗”等。当学生在说话、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传递出一般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含蓄的意思和情感时,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纵横联系,运用诗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在生活中,学习中,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活用诗句,还常常会给诗(文)句赋予一种新的内容和感受,从原有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感悟和运用所掌握的古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评价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学校教师教学管理来说,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针对古诗文教学,建立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如,语文教师古诗文素养提高、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案的撰写,教学的效果等都可纳入教师考核范畴,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激励、指导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