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2475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重点】1.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归纳法等【教学准备】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中国降水量线图、中国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景观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法指导 师生活动新课引入一、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1.认识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2.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1.四大区域的名称2.区域间的界线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理区域特点 出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从复习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入手,说明根据不同的需

2、要,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的区域。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举例说出各种类型的区域,如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区、工业区等,并说明划分这些类型区域的主要依据。然后,选取一个学生熟悉的区域(如当地),让学生讨论它有多少种“身份”。尝试区域的划分,以本市的实际为例,分别从地形、农业等方面让学生来划分区域。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有明确的指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图“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落实四大地设疑思考:假期中有的同学外出探亲或跟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哪位同学能够从中国地图中大致确定你去的地区,你看到的景观同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没有不同,具体有哪些差异?学生活动:谈论各自外出的见闻,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从而

3、引入新课。设疑思考: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四位同学描述的地理区域有何不同?我们能够描述家乡的地理区域吗?学生活动:参考教材尝试对生活的地区进行描述。教师活动:结合教材提供的活动落实对区域划分的理解。(1)首先带领学生阅读图中等高线、河流和农作物及居民点的分布。(2)分组,在同一张地图中,由一部分同学的代表划分出山区的范围,另一部分同学的代表划分出平原的范围,说明划分的理由。(3)继续仿照上面的方法,由一部分同学理区域的位置。根据教材提供活动的提示,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A,引导学生分析两界线的相似性,说明这里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季风影响。课堂小结,完成表格,落实知识。

4、知识拓展划林区,另一部分同学划农耕区,并分别说明理由。设疑思考:同学们划分的区域为什么不一致?简要讲解: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承转: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区域,因而会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区域和不同级别的区域。拓展视野:结合教材提供的活动,模拟打长途电话或是寄信写地址和邮编,体会不同尺度和不同的级别的区域。教师讲述:我国地域辽阔,跨经度和纬度都很大,各地区的差异很大,有必要进行区域的划分。由此直接引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学生)分析教材图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通过界线 A、界线 B、界线 C 的具体分布,落实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我们发现,地形与气候

5、的差异是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各个区域自己较明显的地理特色当然也决定了每个区域内部有着其相似的工农业发展状况。(学生讨论)为了把四大区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请你提点小建议?附:四大地理区域对比表名称 位置范围 主要省区 划分依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我,1 月 0等温线和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我的南部地区,1 月 0等温线和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阿尔金山以 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 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北 和甘肃西北部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