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谈阅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2449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谈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谈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谈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谈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谈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谈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谈阅读(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梁衡散文读后感翻开洁白的卷帙,首先竟是被梁衡先生的幽默吸引了。书中说“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 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 ,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 ”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 ”2008 年“六一节” ,北京 101 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好像我已经失踪”读到此处,就不禁笑了起来。想起原来老师和我们的一段对话。师问:“知不知道梁衡是谁?”生答:“不知道!”师问:“怎么会不知道,初一学过了他的夏的呀?”生答:“哦还是不知道。 ”师问:“知不知道朱自清的春?”生

2、答:“知道!” “那知不知道梁衡的夏?” “不知道!”师晕了读梁衡的第一篇文章是晋祠 ,他细腻的描摹令我羡慕。例如写树“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

3、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用了多种修辞,把树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各不相同,令人拍案叫绝。读晋祠的另一感受是读书要多积累,多背诵。正如梁衡所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当时听得朦朦胧胧,现在却真感到其言不谬。这篇小文也是这样。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潭,这些在本文的山水、树各节中都能找到影子。另外还有,史记写人状物之笔力刚劲,我在写木龙、石虎时,虽数字

4、,却实赖太史公之气;徐志摩写康桥风光时色调之艳丽,我在写山水绿阴时,实向他借过颜料。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应是一样的道理。至于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夏感吧。作者视角独特,另辟蹊径,赞美夏天。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肥,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醉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

5、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阅如!即使有人写写 ,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干燥炎热的风”,“ 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 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 一种作为艺术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 “手倦抛书午梦长 ”(蔡榷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份金的夏季。 ”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夏感中写到“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

6、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其实, “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 ,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梁衡:我的阅读经历一个作家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经常有人问我,你读过些什么书,能不能向年轻人推荐一些。我就面有窘色,一时答不上来。一般作家谈阅读时都能很潇洒地说出那些大部头,读过多少外国名著。我却不能,就算读过几本,也早已忘掉了。我不是小说作家,是写文章的,

7、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是散文写作。这些都强烈地针对现实,不容虚构情节、回避问题,否则写出的文章就没有人看。所以,从作家角度来说我的阅读是一种另类阅读,是“撒大网、采花蜜”式的阅读。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人人经历过的最普遍的阅读方式,只不过可能我更认真些并且与写作联系起来。这种方式对学生、记者、公务员和业余写作爱好者可能更合适一些,我就都曾有过这些身份。下面是我阅读和写作的简要经历。一、关于诗歌的阅读人生不能无诗,童年更不能无诗。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注意对孩子专门的选读和辅导,差一点的也会教一些俚语儿歌。这是一种审美启蒙,情感培养和音乐训练。我大约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背古诗,中学开始读词。

8、除了语文课本里有限的几首外,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课外阅读。最早的读本是千家诗 ,后来有各种普及读本唐诗 100 首、 宋诗 100 首及唐诗选 、 唐诗三百首 ,还有以作家分类的选本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里顺便说一下,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学时正是“文革”前中国社会相对稳定,重视文化传承的时期,国家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古典文化普及读物。由最好的文史专家主持编写,价格却十分低廉,如吴唅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 ,几角钱一本;中华书局的中华活叶文选 ,几分钱一张。不要小看这些不值钱的小书、单页,文化含金量却很高,润物无声,一点一滴给青少年“滴灌”着传统文化,培养着文化基因。这是我到了后来才回头感知到的。

9、说到阅读,我是吃着普及读物的奶水长大的。和一般小孩子一样,我最先接触的古典诗人是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中总有一些奇绝的句子和意境(意境这个词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觉得很兴奋,就像读小说读到了武侠。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并不懂这是浪漫,只觉得美。后来读到白居易卖炭翁 、 琵琶行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又觉得这个好,是在歌唱中讲故事,也不懂这是叙述的美,现实主义风格。总之是在蒙胧中接受美的训练,就像现在幼儿学钢琴,学跳舞。后来读元曲,马致

10、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他不说人,不说事,只说景,推出 9 个镜头,就制造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这就是王国维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当然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但要想后来能够领悟,就要预先播下一些种子,这就是小时候的阅读。一说古诗词,人们可能就想到深奥难懂。其实古人的好作品恰恰是最通俗易懂的。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都明白如话,但又不只是“白话” ,这里面又有音乐、有图画。因为诗的功能是审美,并不是难为人,好诗人是在美感上争风流的。倒

11、是今人学诗、作赋,食古不化,以僻为荣,不美反涩。古诗词的阅读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意境的美;三是音韵的美。后两个都是审美训练。这是每个人的写作都要用到的。我们常说,文章美得像诗一样,就是指文章的意境和韵味。在所有文字写作中,只有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是专门来表现意境和韵律的美感的。为什么强调背诗词,就是让这种美感一遍又一遍地濡染自己的心灵,浸透到血液里,到后来提笔写作时就会自然地涌流出来。现在一般人家节衣缩食给孩子买钢琴,倒不如备一本精选的古诗词。因为成人后,一万个孩子也不一定出一个钢琴家,倒是有一千个要写文案,一百个会当作家,而且在成人前每个人都得先当学生,人人都要写作文。诗歌

12、阅读对我后来写散文帮助很大。当碰到某个感觉、某种心情无法用具像的手法和散体的句式来准确表达时,就要向诗借他山之石,以造成一种意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所谓模糊比准确更准确,绘画比摄影更真实。建国 60 周年时我发表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是顺着毛泽东自己曾五次提出要骑马走江河的思路,假设他在“文革”前的 1965 年到全国去考察(当时中央已列入计划) ,沿途对一些人事的重新认识。是对毛泽东后期错误的反思,是对 “文革”教训的沉痛思考和历史的复盘。通篇表现一种反思、悔恨、无奈的惋惜之情。有许多地方一言难尽,只有借诗意笔法。设想毛泽东在三线与被贬到这里的彭德怀见面:“未想,两位生死之交的战友,庐山翻

13、脸,北京一别,今日却相会在金沙江畔,在这个 30 年前长征经过的地方,多少话真不知从何说起。明月夜,青灯旁,白头搔更短,往事情却长。 ”这里借了有苏东坡词江城子与杜甫诗春望的意境。而写毛再登庐山想起 1959 庐山会议批彭的失误,写道 “现在人去楼空,唯余这些石头房子,门窗紧闭,苔痕满墙,好一种历史的空茫。他沉思片刻口中轻轻吟道:安得依天转斗柄,挽回银河洗旧怨。二十年来是与非,重来笔底化新篇。”在诗意的写景后又代主人拟了一首诗。毛本来就是诗人,其胸怀非诗难以表达。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写邓小平“文革”中被贬到江西强制劳动。 “他每天循环往复地走在这条远离京城的小路上,来时二十分钟,去时还是二十分钟

14、,秋风乍起,衰草连天,田园将芜。 ”这里借秋景来营造一个意境,抒写他忧郁的心情。都是古诗里的句子。回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百年明镜季羡老中有这样一段:“先生原住在北大,房子虽旧,环境却好。门口有一水塘,夏天开满荷花。是他的学生从南方带了一把莲子,他随手扬入池中,一年、两年、三年就渐渐荷叶连连,红花映日,他有一文专记此事。于是,北大这处荷花水景就叫“季荷” 。但 2003 年,就是中国大地“非典”流行那一年,先生病了,年初住进了 301 医院,开始治疗一段时间还回家去住一两次,后来就只好以院为家了。留得枯荷听雨声 ,季荷再也没见到它的主人。 ”花胜花枯,前后不同的诗意。有时文章到了结尾处情绪激昂无以

15、言表,只好用诗了,如梁思成落户大同一文的结尾:“我手抚这似古而新的城墙垛口,远眺古城内外,在心中哦吟着这样的句子:大同之城,世界大同。哲人之爱,无复西东。古城巍巍,朔风阵阵。先生安矣!在天之魂。 ”这种效果有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非诗不能表达。我在中学时开始读新诗,断断续续订阅诗刊直到工作后多少年。新诗给我的影响主要不是审美,而是激情,虽然我后来几乎不写诗,但这种激情一直贯穿到我的散文写作、新闻采写和其他工作中。我们这一代人的诗人偶像是贺敬之、郭小川。他们的诗我都抄过、背过。 回延安 、 雷锋之歌 、 向困难进军 、 祝酒歌等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响彻在各种场合。他们的诗挟裹

16、着时代的风雷有万钧之力,是那个时代的进行曲,能让人血液沸腾。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艺术,而是号角。如郭小川的诗句“我要号召你们,凭着一个普通战士的良心。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 ”毛泽东说: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 、 致青年公民我都看了,诗并不能打动我,但能打动青年。他竟敢说我号召!我暗自好笑,我毛泽东也没有写过我号召! ”那是一个特定的年代,现在做不到了。现在思想多元化,诗歌当不了号角,不能再起动员作用,它又回归到审美,但是小众的孱弱的美。那时还出版过一本朗诵诗选 ,精选名家诗作,还有革命烈士诗抄都对我影响很大。我现在还保存有几本当年抄诗的笔记本,里面有许多抄自书报刊的无名好诗。1968 年 12 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先要在农村劳动一年。村里没有什么书可读,塞外的数九寒冬四个大学生挤在一盘火炕上念诗,互相回忆过去读过的好诗。从北京带去的朗诵诗选帮我们度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