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三维设计”诗歌赏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1351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商隐诗两首“三维设计”诗歌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商隐诗两首“三维设计”诗歌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商隐诗两首“三维设计”诗歌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李商隐诗两首“三维设计”诗歌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李商隐诗两首“三维设计”诗歌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商隐诗两首“三维设计”诗歌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商隐诗两首“三维设计”诗歌赏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春怨 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1。【赏析】金昌绪;杭州人。 全唐诗仅存诗一首。在大量优美的唐诗中,这首五绝成为特别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绝不是偶然的。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引人入胜,耐人寻绎,令人一读不忘,百读不厌。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和煦的微风中飘拂着温馨的花香,翡翠般的绿叶装扮着一株株树木,显得特别清新可爱。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钗横鬓乱的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

2、幅生活画面。人们不禁要问: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呢?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怎能不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呢?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本篇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

3、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就涉及张守珪击契丹事。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这两诗的主旨与春怨并无二致。构思也颇为相似。不过, 闺人赠远虽不能把丈夫盼回,却毕竟在梦中同亲人见了一面,春怨连这种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怨情尤为沉重而凄惋。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

4、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所以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杨慎升庵诗话谓此诗“有神圣工巧” ,倒也不算过分。 1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

5、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 2端 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很久都没有收到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漂泊异乡、思念

6、故乡时创作的一首诗。端居:闲居的意思。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折磨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是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多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悠悠”二字,形象地显示出远书与归梦的遥远不可及,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双方别后多年、山川阻隔的伤感和无奈,也

7、隐约见于言外。只有空床敌素秋,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秋天暗示色彩相当丰富,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 “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对毫无慰藉的心灵是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

8、深处的凄怆,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 、 “红树” 。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 , “雨中”与“月中” , “寥落”与“愁” ,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

9、又句中自对,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 “雨中”与“月中” ,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3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并非只是一个晚上。赠 柳 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李商隐诗鉴赏赠柳即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 。李商隐对杨柳情有独钟,他的诗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其他咏柳诗不同,背景非常广阔,而非一地一处。首联“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写杨柳从

10、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从北到南,无处不在,秀色千里。 “掩映” 、“参差” ,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明时间是在春天。由“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中的“风流” 、 “婀娜”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 “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悦之情。上面四句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颔联“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接写柳色绵延不断。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

11、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诗人向前行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行”作“行踪” 、 “踪迹”解。 “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跟不舍,最后直至“忍放花如雪,青栈扑酒旗” 。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青楼” 、 “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 “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意味着行将凋谢。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纪昀评此诗云:“五、

12、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 ”(李义山诗集辑评)。此诗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她或许是诗人的友人,或许就是诗人的情人。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可见此诗艺术高妙之处。4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说:“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近有诏旨,取两

13、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 ”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卒;卢贞会昌四年七月为河南尹(治所在洛阳) 。白诗写成到传至京都,须一段时间,然后有诏旨下达洛阳,卢贞始作和诗。据此推知,白氏此诗约作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移植永丰柳诏下达后,他还写了一首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的诗。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发抒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春风千万枝” ,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

14、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金色” 、 “丝” ,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 ,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 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 ,确是中肯之论。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

15、,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 “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 “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

16、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 。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5柳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背景 诗简介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 。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分析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