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1341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宿州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宿州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宿州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宿州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州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宿州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 文 试 题考试日期:2014 年 4 月 26 日上午Word 版转换及整理:程道流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答案一律答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卷 阅读题(共 66 分)一、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乡愁的文化表达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

2、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它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乡愁对于步人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力,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

3、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还传达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它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 “集体无意识” ,具有一

4、种凝聚人心的作用。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记起“我从哪里来” ,我们才能更真

5、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 。 “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长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 ,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选自 2014 年 2 月 13 日光明日报 ,有改动)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乡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乡愁是一种抗拒标准化、理性化生活的最恰当方式。B乡愁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以及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C乡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 集体的梦” “集体无意识” 。D乡愁是一种追忆、留恋和缅怀逝去生活的消极怀旧。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

6、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第一段首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乡愁加以阐释,然后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生活特点和人们的内心诉求,最后总结了乡愁对现代人的作用。B第二段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乡愁对于现代人的特别意义,接着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做了阐释,然后通过对比概括了文化乡愁的内涵。C第三段承接上文,明确乡愁的产生根源,用“距离产生美”加以印证,接着引用北岛诗句,论述乡愁文化认同、凝聚人心的内涵及作用。D最后两段联系现实,从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它所折射的社会问题,进而指出乡愁的现实意义。3请根据原文简析乡愁在当下中国的意义。 (3 分)二、 (33 分)阅读下面的文

7、言文,完成 47 题。 (19 分)鄂不章堂图记(清)张惠言岩镇市之南,旧有园曰先春,地平衍,小不能三亩,台榭之饰甚俭,池石花树独奇。其外平畴长林带以崇山,云物之态,四望交集,岩镇之为园者莫及焉。乾隆乙已,余客岩镇,时园荒芜无人。尝以岁除之日,与桐城王悔生,披篱而入,对语竟日。是时朔风怒号,树木叫啸,败叶荒草,堆积庭下。时有行客,窥门而视,相与怪骇,不知吾两人为何如人也。壁间有旧题,则金君文舫及其兄筠庄、季星岩联句诗。盖五六年前游咏之盛,犹可想见。而其时筠庄官京师,文舫、星岩侍观察公于吾郡,皆不得相见。读其诗,俯仰今昔,又为之慷慨。明年,余与悔生皆去岩镇。又十年,余复来,则园已为文舫所有,益治

8、其倾圮,位置其树石,增以迤廊曲房,高楼修除。山若耸而高,水若浏而深,花木鸟鱼,皆若相得而欣。既乃易其名日“鄂不草堂” ,志昔游也。是时,筠庄宦河东,文舫则与星岩昕夕歌啸其中,燕饮属客,余时时在座。而是岁十月,王悔生适至,信宿草堂乃去。当君兄弟昔日咏觞之时,岂意十五六年之后,来为斯园主人?而余与悔生十年之间,南北奔走,适草堂之成,而复得相遇于此。人生盛衰聚散,大都如此,非偶然也。于是黄君纯矣画草堂图 ,乃记其后云:园于程氏,当明之某年;草堂于金氏,为嘉庆元年。编竹为篱,方若干步。堂居东偏,西向,前有桂树四。堂之左,曲廊迤以北,水阁在其北,少西南向。其下池,怪石环其池,池中为梁。粱西有梧桐,高三十

9、尺,古藤缭之,尽其末,束下垂复土为本,相去六尺。楼在池西,方二丈,四达窗,曲池环之,若矩,芙蕖盈焉,其岸多老梅,石如人立。曲池之西,又楼之,东向,道芙蕖上,属于方楼。北降为曲房,为斋,为庖湢。以东属于水阁。曲池之南,为畦,春种芍药,秋种菊。畦东亭,事北值水阁,牡丹在亭东。其东红豆树,高四十足,三岁一实。北直乎堂。文舫名应瑸,内阁中书,不荣其官,退而乐兄弟之乐,君子以为贤。(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注:鄂不(fu) ,语出小雅 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w i)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 本文为作者教授于歙县(今属安徽)金氏家族时所作。 岩镇,在今安徽歙县西南。湢(b):浴室。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0、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其外平畴长林带以崇山 畴:田地B增以迤廊曲房,高楼修除 除:台阶C尽其末,末下垂复土为本 末:树梢D不荣其官,退而乐兄弟之乐 荣:荣耀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A时有行客,窥门而视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B则园已为文舫所有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C适草堂之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北直乎堂 飘飘乎如遗世独直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鄂不草堂位于歙县岩镇市南,旧名先春。作者在叙述草堂易主的过程中,闻杂了世事变迁的慨叹。B文章开篇以凝练的笔触描绘了草堂的景致,着墨不多,却颇能传神

11、写照,仿佛一幅淡雅的山水画。C文中撷取了相隔十年的两段生活场景,一段萧索寂寞,一段风流闲适前后对照,凸显文章主旨。D “鄂不”出于诗经棠棣 ,作者以“鄂不”作为堂名,就是为了纪念主人兄弟当年的游咏之谊。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尝以岁除之日,与桐城王悔生,披篱而入,对语竟日。 (5 分)译:(2)是时,筠庄宦河东,文舫则与星岩昕夕歌啸其中,燕饮属客,余时时在座。 (5 分)译: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89 题。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苏 轼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樟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十月初诗人路过寿州之时。这年四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为杭州通判,十月至颍口(今安徽寿县附近) 。“江海”指杭州。8结合全诗简析“秋兴”的内涵。 (4 分)答:9赏析最后一句在抒情上的艺术特色。 (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